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作家常常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拼合破碎的乡土生活,使乡村杂乱的生活场景本真的呈现出来,同时作家在精神乏力的困境中以各种独特的叙述形式突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力求以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塑造独特的审美感受,致使新世纪乡土小说呈现出琐碎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新世纪乡土小说;静态生活;客观呈现;精神乏力;形式突围
新世纪乡土作家意识到乡土文化在城市文明的进逼下逐渐解体,面对支离破碎的乡村世界,他们无法再以完整的历史意识和宏大的叙事艺术把握庞杂的乡村生活,因而作家们放弃了对乡土景象“史诗性”的整合。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作家异于线行时间的叙事,常常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拼合破碎的乡土生活,使乡村杂乱的生活场景本真的呈现出来,同时作家在精神乏力的困境中以各种独特的叙述形式突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力求以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塑造独特的审美感受,致使新世纪乡土小说呈现出琐碎的叙事结构。
一、静态生活的客观呈现
生活本身是庞杂纷乱的,小说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重组,形成有序的叙事文本。当作家无力把握现实生活时,作家在文本叙述中选择以尽量真实、客观的叙事方式呈现生活,让读者在原生态的生活中去感知、寻找意义与价值。
《秦腔》以细化的工笔手法全方位展示当下农村生活的现实图景,文本中没有时间主线,大量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相互纠缠、彼此连缀;故事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不断更迭的故事场景中各显身手,似乎没有永远的主角;故事叙述没有主导,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打散在“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里,不随故事的发展高潮跌宕起伏。《秦腔》就这样将清风镇人们的柴米油盐、夫妻矛盾、兄弟情深、日常生活等一股脑呈现出来,也就是农村鸡毛蒜皮的琐碎日子,因为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线索和主题而被评论家们用“生活流”加以概括。“在贾平凹的拒绝里,有一个农民之子面对土地的诚恳,也有一个‘失根者’找不到归宿的畏缩,这种畏缩感表现在他不但对他无法把握的世界取消了价值判断,甚至对他熟悉的人物取消了情感判断,如有评论家指出的,‘将主体意志降为零’,而作家主体意志的自我取消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美学风格。”[1]
林白口述实录形式创作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中王榨鸡毛蒜皮的吃喝拉撒和流言蜚语以及人们点点滴滴的奇闻轶事和人情冷暖都进入了小说,以散点和拼接的方式组合大量的文字片段,客观地呈现出王榨乡土生活的琐碎与喧嚣。没有了传统叙述对故事情节的精心构制,常见于小说叙述中戏剧化的生活消解了,日常的平庸和细节的琐碎构成了乡土的真实。为使文本更贴近乡土生活,作者特意将话语权交由农村妇女木珍,叙述中大量采用方言土语尽力复制出乡土的原生态。作者取消了按自我价值观念对乡村物象挑选的写作方式,按静态的生活反映真实,甚至与生活保持着消极意义上的相似,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印象。在林白看来,“片断离生活更近。生活已经是碎片,人更是。每个人都有破碎之处, 每颗心也如此”[2]。现实的破碎让作家普遍处在信仰的缺失与精神的贫困之中,从而选择以琐碎的方式来结构文本。
二、精神乏力下的形式突围
现实的芜杂与乡土的破碎让新世纪作家在情感态度与理性认识上都充满了痛苦与无力感,难以把握现代化的乡土中国的复杂趋势,作家对于乡土文学思想内蕴的升华尚且难以找到突破口,试图在乡土小说的形式技巧上力求突围,用西方现代观念与技艺来冲决以往乡土小说现实主义的格局。
《受活》讲述了茅枝婆和柳县长带领受活庄的残疾人谋求新生活的故事。文本故事带有传奇色彩,支离破碎的历史与现实片段式地交叉推进,给人一种极其零乱芜杂的感觉。文本正文与絮言一起构成小说主体,以现在时态进行的正文主要书写柳县长购买列宁遗体开设博物馆的计划和茅枝婆一直坚持的“退社”要求,以过去时态叙述的各章节絮言 (有些章节里,“絮言”中又出现“絮言” ) 零散地回忆了茅枝婆的革命经历,再现了受活庄在融入革命和参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惨痛。当代史在絮言中断断续续的推进,絮言碎片式地连缀历史,受活庄的乡村图景与故事支离破碎地展现出来。作者在《受活》的叙述形式上一反宏大叙事严密整饬的传统,将受活庄统一的乡村革命解构成破碎的地方志。
如果说阎连科在《受活》中以荒诞不经的叙事拼合着受活庄破碎的历史,莫言在《生死疲劳》里则以西门闹生死轮回的戏谑方式断断续续地讲述当代农村的变迁。地主西门闹在《生死疲劳》中以动物变形记的方式见证了当代农民在偏激的政治革命所承受的苦难,曲折地表达中国农民在无言的历史中遭受过无以言表的痛楚。文本以破碎零散的结构形态将历史整体碎片化处理,与权威的历史观点背道而驰,反对简单地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农村变革歸结为集体化与单干之间的对立,消解了历史的庄严性和确定性,凸显出一个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乡村世界。作者故意设置的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我们确实难以寻觅到文本的主题所在、情感指向。作者并不刻意去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不寻求历史的规律,而是随心所欲地遵从自己的内心所想,追求奔放自如的写作,看重自然的表达,这种混沌的叙事效果或许正是莫言所要表达的。
在形式的突围中,新世纪乡土作家在文本叙事上尽力求新,以独特方式打破传统,以客观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感知判断,叙事结构的散乱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读者阅读小说的障碍。对于乡土文学长期以现实主义创作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而言,这种利用各种实验形式的创作无疑表现出强大的破坏性和游戏性,有利于乡土小说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59.
[2] 林白.《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作家》, 2005(4).
作者简介:甘立芬(1986–),女,就职于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新世纪乡土小说;静态生活;客观呈现;精神乏力;形式突围
新世纪乡土作家意识到乡土文化在城市文明的进逼下逐渐解体,面对支离破碎的乡村世界,他们无法再以完整的历史意识和宏大的叙事艺术把握庞杂的乡村生活,因而作家们放弃了对乡土景象“史诗性”的整合。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作家异于线行时间的叙事,常常运用多种叙事手法拼合破碎的乡土生活,使乡村杂乱的生活场景本真的呈现出来,同时作家在精神乏力的困境中以各种独特的叙述形式突围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力求以打破常规的叙事方式塑造独特的审美感受,致使新世纪乡土小说呈现出琐碎的叙事结构。
一、静态生活的客观呈现
生活本身是庞杂纷乱的,小说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重组,形成有序的叙事文本。当作家无力把握现实生活时,作家在文本叙述中选择以尽量真实、客观的叙事方式呈现生活,让读者在原生态的生活中去感知、寻找意义与价值。
《秦腔》以细化的工笔手法全方位展示当下农村生活的现实图景,文本中没有时间主线,大量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相互纠缠、彼此连缀;故事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不断更迭的故事场景中各显身手,似乎没有永远的主角;故事叙述没有主导,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打散在“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里,不随故事的发展高潮跌宕起伏。《秦腔》就这样将清风镇人们的柴米油盐、夫妻矛盾、兄弟情深、日常生活等一股脑呈现出来,也就是农村鸡毛蒜皮的琐碎日子,因为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线索和主题而被评论家们用“生活流”加以概括。“在贾平凹的拒绝里,有一个农民之子面对土地的诚恳,也有一个‘失根者’找不到归宿的畏缩,这种畏缩感表现在他不但对他无法把握的世界取消了价值判断,甚至对他熟悉的人物取消了情感判断,如有评论家指出的,‘将主体意志降为零’,而作家主体意志的自我取消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美学风格。”[1]
林白口述实录形式创作的长篇小说《妇女闲聊录》中王榨鸡毛蒜皮的吃喝拉撒和流言蜚语以及人们点点滴滴的奇闻轶事和人情冷暖都进入了小说,以散点和拼接的方式组合大量的文字片段,客观地呈现出王榨乡土生活的琐碎与喧嚣。没有了传统叙述对故事情节的精心构制,常见于小说叙述中戏剧化的生活消解了,日常的平庸和细节的琐碎构成了乡土的真实。为使文本更贴近乡土生活,作者特意将话语权交由农村妇女木珍,叙述中大量采用方言土语尽力复制出乡土的原生态。作者取消了按自我价值观念对乡村物象挑选的写作方式,按静态的生活反映真实,甚至与生活保持着消极意义上的相似,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印象。在林白看来,“片断离生活更近。生活已经是碎片,人更是。每个人都有破碎之处, 每颗心也如此”[2]。现实的破碎让作家普遍处在信仰的缺失与精神的贫困之中,从而选择以琐碎的方式来结构文本。
二、精神乏力下的形式突围
现实的芜杂与乡土的破碎让新世纪作家在情感态度与理性认识上都充满了痛苦与无力感,难以把握现代化的乡土中国的复杂趋势,作家对于乡土文学思想内蕴的升华尚且难以找到突破口,试图在乡土小说的形式技巧上力求突围,用西方现代观念与技艺来冲决以往乡土小说现实主义的格局。
《受活》讲述了茅枝婆和柳县长带领受活庄的残疾人谋求新生活的故事。文本故事带有传奇色彩,支离破碎的历史与现实片段式地交叉推进,给人一种极其零乱芜杂的感觉。文本正文与絮言一起构成小说主体,以现在时态进行的正文主要书写柳县长购买列宁遗体开设博物馆的计划和茅枝婆一直坚持的“退社”要求,以过去时态叙述的各章节絮言 (有些章节里,“絮言”中又出现“絮言” ) 零散地回忆了茅枝婆的革命经历,再现了受活庄在融入革命和参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惨痛。当代史在絮言中断断续续的推进,絮言碎片式地连缀历史,受活庄的乡村图景与故事支离破碎地展现出来。作者在《受活》的叙述形式上一反宏大叙事严密整饬的传统,将受活庄统一的乡村革命解构成破碎的地方志。
如果说阎连科在《受活》中以荒诞不经的叙事拼合着受活庄破碎的历史,莫言在《生死疲劳》里则以西门闹生死轮回的戏谑方式断断续续地讲述当代农村的变迁。地主西门闹在《生死疲劳》中以动物变形记的方式见证了当代农民在偏激的政治革命所承受的苦难,曲折地表达中国农民在无言的历史中遭受过无以言表的痛楚。文本以破碎零散的结构形态将历史整体碎片化处理,与权威的历史观点背道而驰,反对简单地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农村变革歸结为集体化与单干之间的对立,消解了历史的庄严性和确定性,凸显出一个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乡村世界。作者故意设置的错综复杂的情节背后,我们确实难以寻觅到文本的主题所在、情感指向。作者并不刻意去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不寻求历史的规律,而是随心所欲地遵从自己的内心所想,追求奔放自如的写作,看重自然的表达,这种混沌的叙事效果或许正是莫言所要表达的。
在形式的突围中,新世纪乡土作家在文本叙事上尽力求新,以独特方式打破传统,以客观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感知判断,叙事结构的散乱也在客观上造成了读者阅读小说的障碍。对于乡土文学长期以现实主义创作占据主导地位的格局而言,这种利用各种实验形式的创作无疑表现出强大的破坏性和游戏性,有利于乡土小说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邵燕君.《新世纪文学脉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59.
[2] 林白.《生命热情何在——与我创作有关的一些词》,《作家》, 2005(4).
作者简介:甘立芬(1986–),女,就职于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