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省生态移民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关注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等地区,通过将该地区居民外迁达到改善居住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从而收获保护环境的结果。但是移民搬迁后无论是生活上、心理上都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结论可以看出,R点的移民在搬迁后,受到自身学历、技术水平的影响,最显著的表现为生计适应,而在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网络适应上都表现出良好适应性。
  关键词: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生计方式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2-02
  近年来,遵义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仍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资源缺乏、适龄儿童入学困难,水、电、路、住房、能源(煤)、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深山区、石山区,难以就地实现脱贫的情况,所以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把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不仅提高扶贫开发效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且能够让偏远山区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一、文献回顾
  生态移民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国外学者考尔斯提出[1],主要是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随后在国际上吸引各学科的关注。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从最开始的移民零散自迁到现在政府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反贫困目的统一搬迁安置,也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移民的定义、性质、安置方式等方面[2],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最初开始于工程移民方面,主要包括社会适应的状况、劳动方式的适应、日常生活适应、心理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等等以及工程移民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安置方式、自愿程度)等;在上述基础上学界现将研究热点转向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除了心理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等还涉及文化适应[3],文化变迁[4],社区整合[5]、社会资本重建(吴燕红)[6]等方面。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是指因生存环境变迁,移民对象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调适过程[7]。
  目前对于青海“三江源”、宁夏、西藏、新疆等西北地区的生态移民适应性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对于西南地区的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研究比较少,其中有王应政(2012)[8]在文章中总结回顾了贵州实施生态移民工程10年来的成效和问题,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合理选择安置模式、促进移民稳定就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王应政、戴斌武(2014)[9]还以贵州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为例分析了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刘晓辉,蒋天天[10]则在社会适应中以贵州安顺蔡官镇北斗生态移民社区为例研究生态移民社会角色转变。
  二、社会适应情况
  R点位于贵州正安县北部,附近设有工业园区,距县城和镇政府所在地有7公里距离,交通便利。安置点占地面积一千多亩,以中心街道蜈蚣状散开,安置移民193户,移民人口一千一百三十九人。中心街道右面街道55平方米上下两层,共计110平方米,左面街道6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计120平方米,每家后院均留有60平方米的空地。每户移民家的正门口均挂有“正安2012年生态移民瑞濠永丰安置点177-xxx”的牌子。
  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研情况,借鉴诸多学者的社会适应测量为度,结合实地情况,将社会适应情况分为生计方式、人际关系网络、心理适应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生计方式。
  从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移民的生计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在搬迁之前,移民的生计主要是务农,小部分外出务工,在搬迁之后,移民失去田土,安置点和迁出地距离较远,就算有些少部分土地没有被征收,也受距离限制而荒芜没有耕作了,转而是选择在安置点附近做零工散工,在前期做资料分析的时候,笔者认为这个选点依托着工业园,是为了移民的后续就业,但是事实却与政府的政策初衷有很大的出入。一些年纪较大的移民说“那些厂里的人说我们年纪太大咯,动作慢,反应不过来,所以单位不要(我们工作)”,二十多岁的小伙又说“工业园工资只有一千多,哪个去给他做,还不如出去打工,他一千多块钱还不够生活”,所以年纪较大的移民希望在安置点附近就近解决工作问题,但是年轻人希望能有更高的经济报酬维持生活。所以也给工业园区的劳动力招工也受到部分影响。大部分拥有一技之长或有外出务工经验的人都会选择搬迁出来,毕竟外出务工和一技之长都可以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安置点的住房环境,交通都比原住地更好,所以他们是最愿意搬迁出来的一群人,他们原本的生计方式可以继续,同时可能会找到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另一部分以务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移民,失去田土之后,生活不能满足自给自足,生计压力就很大了,如果孩子基本成年的家庭,生计方式主要是依靠子女外出务工的赡养,但是如果是家中老的老、小的小,而且自身完全没有其他谋生技能,他们的生计生活就遇到了比较大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安置点的水费电费基本生活资料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月水费差不多25(元),电费也要遭50(元),每天买菜一家人都要20(元),一天都看到钱去不来,心焦得很”。
  (二)人际关系网络。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移民原本的网络关系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二建立的初级社会关系。但是搬迁使得地缘关系的根基发生变化,原本的地缘关系是否依然维持,现在新社区的地缘关系是否能够重新建立?是否存在通过其他群体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首先笔者了解到,安置点的移民是整村搬迁,原本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并未受到影响,只是小部分受到利益的影响,“原本那些乡亲也都在这边,我们一起过来(安置点)的,都挨起的,都还是乡里乡亲,互相帮忙的,只是有几家因为那个空地的事情差点打起架咯”,政府为每户家庭预留的60平方米空地,是为了家庭人口扩大后的房屋扩建和菜园鸡圈建设,但因为当时划面积时的疏漏而导致村中人有37户移民家中没有空地,该37户移民的空地要等到新移民点建成后再归还,所以空地是在两户人家中间的,就存在争议,大家彼此不让,导致原本的血缘地缘关系受到经济利益的巨大挑战。其次,在与本地居民的交往过程中,移民也没有出现不适应状况,“这些人(本地人)大家都晓得,一个生产队的嘛,以前办酒的时候可能都来吃过酒,只是不熟,以后住久了,大家就熟了嘛”,因为原移民和安置点的村民原本就部分认识,大家属于一个生产队,多少会有些走动,移民与本地村民之间只要有相互认识的人,便能很快适应新的关系网,又加上这些移民原本就是邻里乡亲,所以在搬迁后根据亲疏远近关系选择了相邻位置住在一起,原本的地邻关系是依然存在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在生产和重建问题这方面的障碍是比较小的。   (三)心理适应情况。
  心理适应状况的测量时相对抽象的,我通过询问移民对于本地人的态度,自身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的认同归属来观察移民的心理适应情况。“(本地人)不会歧视(我们),大家都是一个生产队,只是以前住的远,现在住得近嘛慢慢就熟了”,“我肯定是这里的人(本地人)嘛,都搬到这里了,还是哪里的人”。前面我们看到移民不存在多村迁移聚居的不适应问题,也不存在迁出地和移民区距离较远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疏远问题,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心理分析来说也没有障碍。
  从整个调研过程及结果来看,这个安置点中的移民最大的心理不适应来自于生计方式和原邻里关系破裂的问题,“他们几家也不是故意要闹(争空地),而是看到别人有自己没得,难免心理觉得不安逸,政府也是,没有安排好,家家都有的话就不用吵吵闹闹了”,大部分移民都无法适应在安置点生计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奇怪的心理暗示,还不如我原本住的地方好,起码开销没那么大。“找不到工作的话,我肯定觉得老家那点安逸撒,不用花钱买菜,交水电费,反正种地,一家人吃是肯定没得问题”。所以,移民的就业和受如问题直接关系到在安置点能不能住下去,如果有收入,换了一个环境好、交通方便的地方住,自然是好,但是如果基本的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其他也就没有意义了。
  三、结语
  生态移民工程既是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部署。贵州省生态移民以扶贫开发为重要目标,希望移民能够实现真正的“搬得出、留得住、过得富”,国家花了大力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扶持“两高原”指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村民,使他们尽快脱离艰苦的居住环境,共享改革成果,迈向幸福生活,调研结果来看出政府也确实用心在安置点的建设上,考虑到移民脱离土地和以后可能面临的人口增加,特意为每一户移民留有六十平米的空地,可用作牲畜饲养或者加建新房。并且政府整合多项目资金,为移民创造了姣好的搬迁条件,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成功之处,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业问题的考虑不周全,前期的规划也不完善,导致移民产生把我们迁出来就不管我们了的错觉,这些后续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不断追访,才能使这一工程前期的努力不会白费。总之,移民搬迁是一个民生大工程,对于移民自身来讲,是一个好事情,毕竟原住地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交通不便,这样的搬迁给移民更安全的环境,需求更好的方式和政府沟通,积极配合政府行动,争取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杜发春.国外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2]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J].社会.2008年第2 期
  [3]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4]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
  [5]东日布.生态移民扶贫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贫困地区.
  [6]李杰、雅茹、侯友.生态移民社会适应、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孪井滩为例[J].前沿.2011年第12期
  作者简介:董娅娅,女,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银行业务课程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专业课,它的改革与建设对于中职升学金融专业的正确定位、办出特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对中职升学金融专业银行业务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升学;金融专业;银行业务课程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57-01  银行业务课程是金融及相关经济
期刊
摘要:当代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本文结合化学的教学,探讨了化学学科特点:实验、与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关系,发现由实验引发学习兴趣,由兴趣启动学生自主学习是一条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实验来培养: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这四类不同水平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关键词:实验;实验兴趣;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纸艺旅游纪念品是具有一定特殊含义的纸质纪念物品。设计原则主要从三大方面不同角度全面分析。  关键词:纸艺;旅游纪念品;设计原则;分析方法;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86-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时间、地域、文化等差距的缩短,旅游业在迅速崛起中,旅游纪念品行业亦在迅速发展,而纸艺旅游纪念品的优势则在于便于携带和
期刊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央提出的一项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其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如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达到促增收、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91-01
期刊
摘要:农业是基础产业,随着社会变迁,进入信息科技时代,工商发达、消费习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受到挑战与冲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生活紧张、空气污染,大量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田园景观,作为休闲度假的场域,为顺应这一潮流趋势,发展休闲农业成为带动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更多还原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发展第三次浪潮的标志性技术之一。物联网不仅是未来全球信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改造提升其他传统产业的重要手段。农业是物联网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需求最迫切、难度最大、集成性特征最明显的领域。  关键字:农业;物联网;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
期刊
摘要:《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中国当代作家梁衡的同名散文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是在纪念镭发现100周年时写的。在文章中作者不仅赞美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端庄的外在美,更以深情的笔触赞颂了居里夫人那执着事业,淡薄名利的内在美,只有这种美,才可以跨越百年直到永远。  关键词:《跨越百年的美丽》;居里夫人;外在美;内在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
期刊
摘要:本文从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出发,探讨《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爱情的本质,揭示了当时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社会的现实状况。  关键词:“模仿欲望”;爱情本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10-01  一、引言  勒内·吉拉尔提出“模仿的欲望”理论的奠基石是“三角欲望”,即主体、客体和介体。主体是欲望的发出者
期刊
摘要:独生子女的死亡,是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失去子女,意味着最大支持支柱的缺失。调查显示,昆明市失独老人在生活、心理、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陷入了困境,面临着有子女老人不同的养老诉求。  关键词:城市失独老人;生存困境;养老诉求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022-01  独生子女的死亡,是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生命
期刊
摘要:“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百年”目标的社会基础,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稳定对维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生活稳定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预防和保障作用。本文在对山西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探索我省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