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后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D村为个案,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的方式,从生活、精神、医疗这三个方面剖析了D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后存在缺乏照料、经济困难、精神孤独等问题。并提出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利用社区这个平台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提高社会的养老能力来健全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
关键词:南充市D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把父母留在家乡,自己则返于城乡之间。面对老龄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留守老人现象不是暂时的,会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一、研究思路
南充市D村共有430户,总人口为1250人,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共有劳动力930人,男性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5人。本次研究选择了15位留守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将其从从01到15进行编号。访谈的留守老人多集中在65到80岁,10名女留守老人。首先,在要开展调查的D村随意与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初步的交谈;其次是整理访谈大纲,进行深度访谈。本次访谈选择了具有不同婚姻状况、子女数和性别的留守老人作为访谈对象,结合文献资料,从生活来源及照料、医疗支持和精神支持来描述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D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来源及照料支持方面
1、主要的生活来源和赡养。对多数留守老人来说土地仍发挥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子女承担着最主要的经济赡养的责任。在“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持子女外出务工使得自己有了更好的经济状况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表明这种好转的经济状况使外出儿子成为老年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弥补了其他帮助的不足。 虽然子女外出务工改善了老人的经济状况,但这种经济来源具有间接性与不稳定性,且取决于子女的孝敬程度。
2、日常生活照料。本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子女离开需要赡养的父母,直接减弱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使留守老人处在“照料风险”当中。留守老人的未外出子女只能为老人提供一些照料补充,并非长久之计。另外外出子女将孩子交由老人隔代监管,成为留守老人的沉重负担。
调查对象06,南充市D村留守老人,女,68岁。老伴已去世多年,目前老人还在种着自己和儿子一家的田地,耕种面积达3亩多。老人表示,除了晚上睡觉,自己从早到晚很少能有时间在家里休息,基本在田间干活。
(二)医疗支持方面
1、经济条件差,就医难。医疗费用往往只能完全由家庭承担。有的老人说道:“平时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钱,即使全部用来看病吃药还是不够,再多的钱也填不满医药费这个无底洞”。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
2、患病前后缺乏照料。一方面,部分留守老人在突发疾病时不能及时就医。即使随着通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有的留守老人可以通过打电话给医生及时就医,但仍有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手机,有过老年人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的实例。另一方面,部分留守老人的疾病看护出现缺失。
调查对象05,留守老人,女,66岁。独自居住的老人最怕的是半夜生病。曾有一天半夜,老人忽然病的很厉害,她这样说到:“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动也动不了,喊也喊不出来,我心里想,我就是这么死了也没人知道……”老人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三)精神慰藉方面
1、外出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子女外出后回家大概一年一次,即使能够回家,他们在家里停留的时间也相当短暂。且回来跟老人说话都很少,也就是饭桌上会说上几句。打电话是子女与老人最主要的联系方式。调查发现,电话联系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老人是否健康以及是否照管孙辈是影响通话频率的重要因素。
2、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D村的村委会有许多可供老人聚集的场所,大多数男性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去茶馆喝茶,成固定的聊天喝茶和打麻将的朋友圈。且公共文化活动十分匮乏,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只能通过看电视、串门聊天、散步、赶场等方式来打发和消磨闲暇时间。
调查对象11,男,70岁,周围的邻居对他十分关照。邻里同伴经常上他家去喝茶、聊天。不仅如此,老人们在农忙时节还会相互换工,一起把繁忙的几天应付过去。
三、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
第一,完善与农村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留守老人养老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主要是指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加紧完善“新农保”、“新农合”及低保等惠及农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从法制层面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为留守老人的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在政府补贴老人养老的资金方面,政府应当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职责。留守老人仅仅依靠自己的收入来养老是不现实的,依靠自己缴纳的保险费用而领取养老金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方面少不了政府的补贴。
(二)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平台,丰富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第一,文艺下乡活动可以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世界。社区居委会可以与这类活动联系,尽可能定期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为留守老人带去文化演出和慰问节目。
第二,社区居委会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打牌、下棋、传统文艺表演等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可定期展开丰富有益的文化活动,多鼓励留守老人参加,排解其精神生活的空虚。
(三)完善家庭养老模式,并重视亲属和邻里的支持
第一,积极营造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的氛围。政府应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甚至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吸引农村青壮年返乡就业,从而增加其回家的频率,能够就近回家来照看老人,尽可能减少子女外出给农村留守老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重视亲属和邻里的支持。亲属和邻居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留守老人能在与周围邻居、朋友及其他村民等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帮助,其中邻居是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往对象和求助对象。其他亲属可以主要发挥对留守老人特别是空巢丧偶老人的生活照料、劳动帮助和精神慰藉作用。
(四)提高社会的养老能力,为留守老人提供多方面支持
第一,建立条件好、价格低的养老机构。可以在农村地区,开办入住门槛低、收费适合农村老人的收入、设施基本齐全的农村养老院,多多接纳一些养老生活困难和有意愿接受帮助的留守老人入住。
第二,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关心和帮助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可以成立以邻里互助为主题的组织,鼓励开展邻里间的互助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志愿者定期下乡,帮助照顾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给留守老人带去关爱和抚慰。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李树苗.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5).
[2]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3] 杜鹏,丁志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2).
[4]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6(2).
[5] 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6] 叶敬忠,贺聪志.静默夕阳一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关键词:南充市D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现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把父母留在家乡,自己则返于城乡之间。面对老龄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留守老人现象不是暂时的,会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一、研究思路
南充市D村共有430户,总人口为1250人,其中男女比例相当。共有劳动力930人,男性略多于女性;60岁以上的老人有205人。本次研究选择了15位留守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并将其从从01到15进行编号。访谈的留守老人多集中在65到80岁,10名女留守老人。首先,在要开展调查的D村随意与几个调查对象进行初步的交谈;其次是整理访谈大纲,进行深度访谈。本次访谈选择了具有不同婚姻状况、子女数和性别的留守老人作为访谈对象,结合文献资料,从生活来源及照料、医疗支持和精神支持来描述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D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来源及照料支持方面
1、主要的生活来源和赡养。对多数留守老人来说土地仍发挥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子女承担着最主要的经济赡养的责任。在“农村流出人口对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中发现,有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持子女外出务工使得自己有了更好的经济状况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表明这种好转的经济状况使外出儿子成为老年人经济支持的主要提供者,弥补了其他帮助的不足。 虽然子女外出务工改善了老人的经济状况,但这种经济来源具有间接性与不稳定性,且取决于子女的孝敬程度。
2、日常生活照料。本来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的子女离开需要赡养的父母,直接减弱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使留守老人处在“照料风险”当中。留守老人的未外出子女只能为老人提供一些照料补充,并非长久之计。另外外出子女将孩子交由老人隔代监管,成为留守老人的沉重负担。
调查对象06,南充市D村留守老人,女,68岁。老伴已去世多年,目前老人还在种着自己和儿子一家的田地,耕种面积达3亩多。老人表示,除了晚上睡觉,自己从早到晚很少能有时间在家里休息,基本在田间干活。
(二)医疗支持方面
1、经济条件差,就医难。医疗费用往往只能完全由家庭承担。有的老人说道:“平时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钱,即使全部用来看病吃药还是不够,再多的钱也填不满医药费这个无底洞”。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
2、患病前后缺乏照料。一方面,部分留守老人在突发疾病时不能及时就医。即使随着通讯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有的留守老人可以通过打电话给医生及时就医,但仍有很多老人不会使用甚至没有手机,有过老年人死在家中多日后才被邻居发现的实例。另一方面,部分留守老人的疾病看护出现缺失。
调查对象05,留守老人,女,66岁。独自居住的老人最怕的是半夜生病。曾有一天半夜,老人忽然病的很厉害,她这样说到:“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动也动不了,喊也喊不出来,我心里想,我就是这么死了也没人知道……”老人说着,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
(三)精神慰藉方面
1、外出子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子女外出后回家大概一年一次,即使能够回家,他们在家里停留的时间也相当短暂。且回来跟老人说话都很少,也就是饭桌上会说上几句。打电话是子女与老人最主要的联系方式。调查发现,电话联系具有单向性的特点,老人是否健康以及是否照管孙辈是影响通话频率的重要因素。
2、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和社会交往。D村的村委会有许多可供老人聚集的场所,大多数男性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去茶馆喝茶,成固定的聊天喝茶和打麻将的朋友圈。且公共文化活动十分匮乏,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只能通过看电视、串门聊天、散步、赶场等方式来打发和消磨闲暇时间。
调查对象11,男,70岁,周围的邻居对他十分关照。邻里同伴经常上他家去喝茶、聊天。不仅如此,老人们在农忙时节还会相互换工,一起把繁忙的几天应付过去。
三、改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支持
第一,完善与农村养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留守老人养老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主要是指从政策和制度上保障留守老人的养老生活。加紧完善“新农保”、“新农合”及低保等惠及农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从法制层面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为留守老人的养老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在政府补贴老人养老的资金方面,政府应当承担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职责。留守老人仅仅依靠自己的收入来养老是不现实的,依靠自己缴纳的保险费用而领取养老金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方面少不了政府的补贴。
(二)充分利用社区这个平台,丰富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第一,文艺下乡活动可以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世界。社区居委会可以与这类活动联系,尽可能定期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为留守老人带去文化演出和慰问节目。
第二,社区居委会应提供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打牌、下棋、传统文艺表演等健康的公共文化活动,可定期展开丰富有益的文化活动,多鼓励留守老人参加,排解其精神生活的空虚。
(三)完善家庭养老模式,并重视亲属和邻里的支持
第一,积极营造鼓励劳动力返乡就业的氛围。政府应当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甚至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吸引农村青壮年返乡就业,从而增加其回家的频率,能够就近回家来照看老人,尽可能减少子女外出给农村留守老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二,重视亲属和邻里的支持。亲属和邻居对留守老人的关爱和支持尤为重要。留守老人能在与周围邻居、朋友及其他村民等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帮助,其中邻居是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交往对象和求助对象。其他亲属可以主要发挥对留守老人特别是空巢丧偶老人的生活照料、劳动帮助和精神慰藉作用。
(四)提高社会的养老能力,为留守老人提供多方面支持
第一,建立条件好、价格低的养老机构。可以在农村地区,开办入住门槛低、收费适合农村老人的收入、设施基本齐全的农村养老院,多多接纳一些养老生活困难和有意愿接受帮助的留守老人入住。
第二,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关心和帮助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以外,还可以成立以邻里互助为主题的组织,鼓励开展邻里间的互助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志愿者定期下乡,帮助照顾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给留守老人带去关爱和抚慰。
参考文献:
[1] 张文娟,李树苗.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5).
[2]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
[3] 杜鹏,丁志宏等.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2).
[4] 贺聪志,叶敬忠.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26(2).
[5] 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6] 叶敬忠,贺聪志.静默夕阳一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