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的“蓝”色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3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颜色离我们很近,我们时刻处于它的环抱之中。它是澄澈天空的颜色,是明净湖泊的颜色,是浩瀚海洋的颜色。它就是我们美丽星球的主打色——蓝。
  “蓝”上“艹”下“监”,“艹”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草木有关,“监”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相近。一般认为,“蓝”最初是指一种叫做蓼蓝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靛青,用作染料,例如《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用于“染青”的草不只蓼蓝一种。比如宋代郑樵所撰《通志》记载:“蓝三种:蓼蓝染绿;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淀,色成胜母,故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其中提到三种“蓝”,区别在于所染颜色深浅浓淡有所不同。而明代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一书,更有五种“蓝”的说法。可见,古代的“蓝”“蓝草”实际上是对像蓼蓝一样叶或茎可以制成蓝色染料的植物的统称。《荀子·劝学》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蓝”指的都是这类用于染色的植物本身。
  既然“蓝”涵盖蓼蓝在内的一类植物,那么,《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中的“蓝”,未必就是指蓼蓝,而可能是任何一种蓝草。
  由于“蓝”这类植物被用于提取染料而染蓝色,按照字义发展演变规律,“蓝”自然也就有了表示颜色的意义,今天通常解释为像晴天天空的颜色,比如“天蓝”“蔚蓝”等。《尔雅·释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夏鳸(音hù,农桑候鸟的通称)窃玄,秋鳸窃蓝,冬鳸窃黄。”根据后人的注释,“窃”指颜色浅,所谓“窃蓝”就是浅
  蓝色。
  自然风物的蓝是唯美的,出现在诗词歌赋当中,或清浅,或浓郁,恰如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笔触。例如唐代孟郊《蓝溪元居士草堂》:“蓝岸青漠漠,蓝峰碧崇崇。”宋代黄庭坚《诉衷情》词:“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走入人们生活中的蓝,则要平易近人得多。以蓝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靛青,是中国古代为纺织品着色的主要染料。染出来的布,就是通常所说的蓝印花布。据说,在现代印染技术普及之前,老百姓穿的衣、盖的被、用的包袱、挂的门帘等等,都离不开它。
  在古代,蓝色服饰通常为官职较低的人穿着,也是读书人的日常服饰,称为“蓝衫”或“蓝袍”。例如唐代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近作新婚镊白髯,长怀旧卷映蓝衫。”宋代王禹偁《中秋月》:“霖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宋代赵文《玉烛新》词:“蓝袍俊秀。便胜却、登科龙首。”“蓝衫”“蓝袍”曾被视为清贫的标志,乃至“蓝衫脱去换红袍”成为算命先生口中恭维人必定会时来运转、加官进爵的一句套话。
  虽说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是蓝色的,可是,在科举考试中遭遇蓝色却是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古代乡试一共考三场,如果考生的答卷书写不合程式或者有污损,就会被取消下一场的入场资格,而宣布这种处分的名单,是用蓝笔写的,称为“蓝单”。例如《儒林外史》:“过了二十多天,贡院前蓝单取进墨浆去,知道就要揭晓。”
  源自自然的蓝染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着中国传统染色技术,体现了中华祖先的智慧,是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取自植物的蓝色染料,天然无污染,而自然界中那些蓝色的事物——蔚蓝的天空、碧蓝的湖水、湛蓝的海洋,也只有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才能呈现出它们本真的色彩。已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態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不会使这些蓝色从我们的生活中一点点消失,才能使我们的星球永远保有这种沉静、典雅、深邃又独具魅力的色彩。
其他文献
唐代地方政府分州、县两级,州的长官叫刺史,县的长官叫县令。唐太宗很重视地方吏治,尤其重视刺史这一级。他把各州刺史的名字写在自己居室的屏风上,把有关他们功过的材料,都注在其名下,作为日后升迁或降黜的依据。同时,为了加强对刺史的监督,唐太宗还根据山川地势,把全国分为十道。道是监察区,专门监察州、县的官吏。十道也就是十大监察区,它们分别是:  1.关内道(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流域、宁夏贺兰山
期刊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采邑在周,故称周公,西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其事迹和思想主要记载在《尚书》《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等文獻中。周公一生政绩显赫,他协助文王创业,使周族不断壮大;他辅助武王克商,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死后,成王年幼,他摄政当国,其间平定了地方叛乱,营建了洛邑,分封了诸侯,从而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局。此外,他还以殷亡为鉴,提出“敬天保民
期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元散曲》)  【品读】  《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归隐在家且七聘不出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治旱救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得到任命,立即赴任。途中,他眼见关中百姓饥的饥,病的病,死的死,很是感慨,于是触景生情,写就九首怀古抚今之作。此曲即为其
期刊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c,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  之d,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e。子不佣矣。  
期刊
人生在天地间,无日不动念,就有个动念底道理;无日不说话,就有个说话底道理;无日不处事,就有个处事底道理;无日不接人,就有个接人底道理;无日不理物,就有个理物底道理。……细行小物尚求合则,彝伦大节岂可逾闲?故始自垂髫,终于属纩,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还本归全之道,戴天覆地之宜。(卷一《存心》)  人生天地间,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就要有个思考的道理;没有一天不说
期刊
海瑞,这位明代中后期的名臣,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之俊杰,是吏治之标帜,官员之楷模。他与包拯、况钟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一、从一介书生到县学教谕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因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学者称其为刚峰先生。他的始祖可以上追到南宋的海俅,海俅从福建迁到广东,落籍在番禺,因此海瑞在自述中称自己是“番禺人”。又因为海瑞的高祖海答儿在明初从军而到了海南岛,所以
期刊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
期刊
隋朝的历史不长,只有37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很有成就。两汉至南北朝基本上沿袭秦制,自唐至清大致上又沿用隋制,所以隋代的制度同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如在官制上,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同意时可以驳回。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管人事)、礼(管学校、科举、祭祀)、兵(管军事)、刑(管刑狱
期刊
怎样与下级或员工沟通?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曾子说孔子的为人准则是“忠”“恕”两个字。那么,究竟什么是“忠”和“恕”呢?“忠”就是给别人带来好处,“恕”就是不给别人带来坏处。“忠”就是尊重对方、帮助对方,“恕”就是理解对方、不伤害对方。  “忠”是对别人忠诚。孔子把“忠”看作最高道德修养“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态度稳重端庄,工作严肃认真,为人忠心耿耿,就是到
期刊
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  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朋友一伦亦与人之为学最相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