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有大量的美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彩色插图。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发挥它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借助插图,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1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时容易犯粗略、杂乱的毛病。教学时,教师借助插图,教给学生观察的力·法,培养观察能力。
1.1 有顺序地观察。观察要讲究方法,有的插图画面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按—定顺序观察,比如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秋天到》一课的插图是由几种景物构成的一幅秋天野外的风景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整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鱼虾,瓜果——田野,最后按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枫叶——大雁。这样,使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提高观察能力。
1.2 有比较的观察。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如教《小马过河》一课时,让学生边看图对比,边读课文,从而使学生知道: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对它来说很浅。小松鼠身材矮小,河水对它来说很深。通过看图明白,能不能过河,小马得自己亲自去试,使学生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2 借助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包括对词、句子、段落的理解。因为有的语言比较抽象,所以要借助那些生动形象、风格新颖的彩色插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1 结合插图,学习词语。如教《我有一盒彩笔》一课时,学生对“连绵起伏”一词,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看图,把远山和平坦的田野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远山由一座座接续不断的山峰组成,而且高低各不相同,便很容易想象出“那是连绵起伏的远山”的形象,“连绵起伏”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2.2 结合插图,学习句子。如教《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通过看图知道天鹅伸着脖子向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直朝水里跳,很容易理解“大车至今还在原处,未动分毫”的句意。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2.3 结合插图,学习段落。如《乌鸦喝水》一课,第四段是重点段。让学生看第一、二、三幅图,通过瓶子中水的不同高度来理解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是学生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3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对理解语言文字,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插图提供了充分的感知形象。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1 利用插图,进行延伸想象。插图都是某—瞬间的情景。为了充实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想象画面外的东西。例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插图提供的表象想象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想象出故事的结果,能进一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3.2 利用插图,进行扩充想象。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由静态想象到动态;由人物的神情、姿态想象到语言、心理活动。例如:《第三个小板凳》这篇课文的插图画的是老师、爱因斯坦和小板凳。为了加深理解课文的第二、三段内容,教师让学生认真地观察老师的动作和表情,想象老师的心理变化,对待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观察爱因斯坦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不爱说话的他却能勇敢地反驳老师的巨大勇气。这样根据动作表情、神态的再造想象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 借助插图,培养表达能力
插图为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形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强化训练。
4.1 运用插图,训练说话。新教材的插图比较多,教师可选用直观性强、主题鲜明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例如:学习《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问:“图上都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看谁表达图意最完整,最准确。最后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教《乌鸦喝水》和《小马过河》课文时,也可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叙述发言有条理、语句有层次的能力。
4.2 运用插图,训练写话。如教《比本领》——课时,运用插图,根据第一段梅花鹿和猴子自认本领大的心理描写,将合作摘到桃子后,梅花鹿和猴子的对话进行展开写,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说一说梅花鹿和猴子是怎么说的?其次,让学生说出梅花鹿和猴子的对话表现出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整个故事有重点有主次地写下来。模仿中有新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插图,培养能力,像其他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在观察时容易犯粗略、杂乱的毛病。教学时,教师借助插图,教给学生观察的力·法,培养观察能力。
1.1 有顺序地观察。观察要讲究方法,有的插图画面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按—定顺序观察,比如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秋天到》一课的插图是由几种景物构成的一幅秋天野外的风景图。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整幅图画的是什么?再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鱼虾,瓜果——田野,最后按山下到上的顺序观察枫叶——大雁。这样,使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能够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提高观察能力。
1.2 有比较的观察。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如教《小马过河》一课时,让学生边看图对比,边读课文,从而使学生知道: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对它来说很浅。小松鼠身材矮小,河水对它来说很深。通过看图明白,能不能过河,小马得自己亲自去试,使学生懂得实践的重要性。
2 借助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包括对词、句子、段落的理解。因为有的语言比较抽象,所以要借助那些生动形象、风格新颖的彩色插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1 结合插图,学习词语。如教《我有一盒彩笔》一课时,学生对“连绵起伏”一词,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看图,把远山和平坦的田野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远山由一座座接续不断的山峰组成,而且高低各不相同,便很容易想象出“那是连绵起伏的远山”的形象,“连绵起伏”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2.2 结合插图,学习句子。如教《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通过看图知道天鹅伸着脖子向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直朝水里跳,很容易理解“大车至今还在原处,未动分毫”的句意。从而使学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2.3 结合插图,学习段落。如《乌鸦喝水》一课,第四段是重点段。让学生看第一、二、三幅图,通过瓶子中水的不同高度来理解乌鸦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是学生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
3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对理解语言文字,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主要是从感知形象开始。插图提供了充分的感知形象。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3.1 利用插图,进行延伸想象。插图都是某—瞬间的情景。为了充实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想象画面外的东西。例如,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插图提供的表象想象船靠岸后,“那个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想象出故事的结果,能进一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3.2 利用插图,进行扩充想象。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由静态想象到动态;由人物的神情、姿态想象到语言、心理活动。例如:《第三个小板凳》这篇课文的插图画的是老师、爱因斯坦和小板凳。为了加深理解课文的第二、三段内容,教师让学生认真地观察老师的动作和表情,想象老师的心理变化,对待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观察爱因斯坦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不爱说话的他却能勇敢地反驳老师的巨大勇气。这样根据动作表情、神态的再造想象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 借助插图,培养表达能力
插图为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形象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强化训练。
4.1 运用插图,训练说话。新教材的插图比较多,教师可选用直观性强、主题鲜明的插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例如:学习《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进行说话训练。教师问:“图上都有谁?它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详细说一说,看谁表达图意最完整,最准确。最后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教《乌鸦喝水》和《小马过河》课文时,也可利用插图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叙述发言有条理、语句有层次的能力。
4.2 运用插图,训练写话。如教《比本领》——课时,运用插图,根据第一段梅花鹿和猴子自认本领大的心理描写,将合作摘到桃子后,梅花鹿和猴子的对话进行展开写,首先,教师启发学生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说一说梅花鹿和猴子是怎么说的?其次,让学生说出梅花鹿和猴子的对话表现出什么?最后再让学生把整个故事有重点有主次地写下来。模仿中有新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借助插图,培养能力,像其他教学环节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