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农民收入增长滞缓甚至负增长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农村人口缺乏购买力,农村消费不足,整个国内市场就难以启动,国民经济就难以实现良性循环;农民收入低,意味着农民利益缺乏保障,必然导致农民心理失衡,带来各种社会问题。因此探讨影响和制约农民收入原因所在,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5-150-02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则是缓慢的。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法多局限于农业内部,采用的是治标之策。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從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抓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源,也才能找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但更为严重的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甚大。
一、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表现之一:土地产权的不完整
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引发了政府失灵。这种失灵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政府和村委会以产权的所有者身份收取经济租。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的两权分离使得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基层乡镇政府、村委会有权向土地的使用权的拥有者——农民征收经济租,并将各种费集中为税,这部分税其实质还是经济租,而且是将这种经济租合法化、明确化。二是政府和村委会可以用法律手段从农民手中合法或不合法地 “征用土地”,时常引发土地权属之争。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之根本。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就会上访甚至出现围攻政府等事件,继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会成问题。三是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缺少内在动力。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也引发了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逐渐福利化。现行的土地分配是以自然村为基础,以村在册户口为依据将土地分成若干等级,然后平均分给每一位农民,这种土地的分配方法造成农户土地分散,同时排除外来者的介入,土地只限于自然村之内进行分配,未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将土地转让外来者承包也不行,这样土地就已经在福利化了。土地的福利化,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农民增收。二是土地经营无法形成规模。农民收入增长要靠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由于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粮食增产也是有限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是按人口均分土地,而不是按生产能力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与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相冲突,无法实现大生产,无法形成规模。三是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其它生产要素也无法进入农业部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要素计入农业的生产成本之中,也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进入市场,反过来其它生产要素(如金融资本)进入农业也受其影响,这样一来农村倒像成了一个封闭的王国,封闭的状态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市场力量无法引导农民增加收入。
二、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表现之二:村务管理绩效的缺失
村委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但是我国大多数村委会的职能趋向于乡镇政府职能在村的延伸,村委会的角色出现了错位。这种角色错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村务管理绩效的缺失一方面导致政府失灵。其一,从村委会方面分析,村委会应代表村民利益,但是其却由于职能的错位未能很好地代表村民利益,当村民利益与乡镇政府利益出现冲突时,村委会往往站在政府一边。由于村委会更多地与乡镇政府利益绑在一起,当村民要求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时,政府也难以代表村民、为村民说话。所以村委会和乡镇政府更体现为利益的共同性。在这种环境下,农民减负和农民公益事业的发展缺少能带头的组织力量。其二,从村委与村党支部关系来看,村支部主政的局面非常普遍,这种局面的存在,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权利失衡,一旦赋税过重,农民无法实现利益保护,在生存遭受威胁或比较收益太低的情况,农民宁可离乡外出打工。村务管理的失效另一方面导致市场失灵。农民收入增长,需要有更多的投入,但是土地产权制度阻碍了外在资本的流入,农业投入只靠农民自己投入。
三、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表现之三: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儿童不应该由于他们父母的经济境况而挨饿。穷人不应该由于没有足够的钱用于必要的医疗保健而过早死亡。老年人应该得到一定额度的最低收入以使他们安度晚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落后。现有的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主要限于城市,而农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极为不完善,一些资金以经济租的形式用于了乡村行政管理费,对于广大农村的农民来说几乎没有保障。政府管理失灵了。相对来说,城市工人收入要稳定一些,退休之后有退休金,医疗也有一定保证。而农民相对缺少社会保障。因此,多年来农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农民储蓄率过高,消费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农村有效需求的增长。可见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市场失灵。
四、应对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应该进行的改革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很多的,但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来考虑,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更为大且深远。为了克服上述因素的制约,应对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相应改革,措施包括:
(一) 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放力度
通过增加国家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消费掉过剩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促使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增长,这样农村劳动力才可能有机会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 引导农业规模经营,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农民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虽克服了集体经营制度无刺激、无效率的弊端,却牺牲了集体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太小,家庭经济资源的闲置、浪费普遍存在,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在现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框架下推进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集中成片规范化生产和实现合理的经营规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 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步伐
城镇化滞后导致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生产率低下,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一要提高大中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二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途径,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三是对于长期进城打工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工,应引导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入小城镇建购房居住,在非农产业领域就业或创业。四要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给进城农民以市民户口待遇。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三农”问题,涉及面宽,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尽管如此,只要严格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党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调整国家农业政策,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积极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人口与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那么,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目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张岸元,白文波.乡村“三提五统”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J].战略与管理,2000,(1).
[2]蔡华.土地权利、法律秩序和社会变迁 [J].战略与管理2000,(1).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5-150-02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同期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则是缓慢的。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法多局限于农业内部,采用的是治标之策。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從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上才能抓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源,也才能找到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治本之策。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但更为严重的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甚大。
一、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表现之一:土地产权的不完整
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引发了政府失灵。这种失灵主要表现在:一是乡政府和村委会以产权的所有者身份收取经济租。社会主义条件下,土地的两权分离使得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基层乡镇政府、村委会有权向土地的使用权的拥有者——农民征收经济租,并将各种费集中为税,这部分税其实质还是经济租,而且是将这种经济租合法化、明确化。二是政府和村委会可以用法律手段从农民手中合法或不合法地 “征用土地”,时常引发土地权属之争。土地是农民生产和生活之根本。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就会上访甚至出现围攻政府等事件,继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会成问题。三是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缺少内在动力。 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也引发了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地逐渐福利化。现行的土地分配是以自然村为基础,以村在册户口为依据将土地分成若干等级,然后平均分给每一位农民,这种土地的分配方法造成农户土地分散,同时排除外来者的介入,土地只限于自然村之内进行分配,未经发包方同意承包方将土地转让外来者承包也不行,这样土地就已经在福利化了。土地的福利化,不利于农业生产,也不利于农民增收。二是土地经营无法形成规模。农民收入增长要靠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由于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粮食增产也是有限的,现行土地产权制度是按人口均分土地,而不是按生产能力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与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相冲突,无法实现大生产,无法形成规模。三是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其它生产要素也无法进入农业部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作为生产要素计入农业的生产成本之中,也不能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进入市场,反过来其它生产要素(如金融资本)进入农业也受其影响,这样一来农村倒像成了一个封闭的王国,封闭的状态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市场力量无法引导农民增加收入。
二、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表现之二:村务管理绩效的缺失
村委会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但是我国大多数村委会的职能趋向于乡镇政府职能在村的延伸,村委会的角色出现了错位。这种角色错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村务管理绩效的缺失一方面导致政府失灵。其一,从村委会方面分析,村委会应代表村民利益,但是其却由于职能的错位未能很好地代表村民利益,当村民利益与乡镇政府利益出现冲突时,村委会往往站在政府一边。由于村委会更多地与乡镇政府利益绑在一起,当村民要求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时,政府也难以代表村民、为村民说话。所以村委会和乡镇政府更体现为利益的共同性。在这种环境下,农民减负和农民公益事业的发展缺少能带头的组织力量。其二,从村委与村党支部关系来看,村支部主政的局面非常普遍,这种局面的存在,加剧了农民与政府的权利失衡,一旦赋税过重,农民无法实现利益保护,在生存遭受威胁或比较收益太低的情况,农民宁可离乡外出打工。村务管理的失效另一方面导致市场失灵。农民收入增长,需要有更多的投入,但是土地产权制度阻碍了外在资本的流入,农业投入只靠农民自己投入。
三、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表现之三:社会保障的不完善
儿童不应该由于他们父母的经济境况而挨饿。穷人不应该由于没有足够的钱用于必要的医疗保健而过早死亡。老年人应该得到一定额度的最低收入以使他们安度晚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落后。现有的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主要限于城市,而农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极为不完善,一些资金以经济租的形式用于了乡村行政管理费,对于广大农村的农民来说几乎没有保障。政府管理失灵了。相对来说,城市工人收入要稳定一些,退休之后有退休金,医疗也有一定保证。而农民相对缺少社会保障。因此,多年来农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农民储蓄率过高,消费水平降低,从而影响农村有效需求的增长。可见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市场失灵。
四、应对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应该进行的改革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很多的,但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上来考虑,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更为大且深远。为了克服上述因素的制约,应对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相应改革,措施包括:
(一) 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放力度
通过增加国家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消费掉过剩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促使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快速、持续的增长,这样农村劳动力才可能有机会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进而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二) 引导农业规模经营,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农民创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虽克服了集体经营制度无刺激、无效率的弊端,却牺牲了集体经营的规模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太小,家庭经济资源的闲置、浪费普遍存在,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在现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框架下推进土地的有序合理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集中成片规范化生产和实现合理的经营规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 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步伐
城镇化滞后导致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生产率低下,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一要提高大中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二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途径,为农民增收创造机会。三是对于长期进城打工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工,应引导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入小城镇建购房居住,在非农产业领域就业或创业。四要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给进城农民以市民户口待遇。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三农”问题,涉及面宽,政策性强,情况复杂。尽管如此,只要严格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党全社会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调整国家农业政策,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积极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人口与资源的配置趋于合理,那么,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目标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张岸元,白文波.乡村“三提五统”的理论、政策与实践 [J].战略与管理,2000,(1).
[2]蔡华.土地权利、法律秩序和社会变迁 [J].战略与管理2000,(1).
[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 [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