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床电路故障检修是技校电类专业的一项重要实习内容,是巩固和提高学生综合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笔者就如何开展机床电路故障检修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认识机床各部件名称,掌握机床的工作原理
由于机床结构本身的复杂性,而学生对机床的结构、运动方式及各部件的名称知之甚少,若此时直接进入电路故障方面的教学,学生难于理解,甚至无所适从,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组织实习班级学生到机加工车间参观,使学生对各类机床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选择几台有代表性的机型,重点讲述机床的主要构造、功能、运动方式、电路的控制特点和要求,及各电气元件的安装位置等。最后,由操作人员对机床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床的认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掌握机床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方法及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机床电气原理图是机床电路维修的重要依据,如果不掌握原理图的分析方法,弄不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机床电路的维修就会寸步难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工作原理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并注意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的教学书籍中,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引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维修经验,总结出一种较为通用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机床的动作过程及控制要求,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看主电路,分析电路负载的控制方式
面对原理图,从主电路入手,从主电路上看电动机、电磁阀由哪些控制元件的触点控制,根据其触点的组合规律,初步确定主电路控制方式,如电动机的起动、降压起动方式、转向控制、调速控制、制动控制等。
2.分析控制电路,进一步明确电动机的控制过程
根据主电路中接触器、继电器的触点文字符号,逐一找出相应的控制电路,并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原理,将控制电路“化整为零”,按不同功能划分成若干局部控制电路,将局部电路之间有关系的环节找出来,再运用逻辑分析法分析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弄清电路中的控制关系。
3.总体检查
经过“化整为零”,逐步分析了每一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电路之间的控制关系后,再用“集零为整”的方法,检查整个控制电路,看是否有遗漏,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全面分析原理图中每一电气元件的作用及机床工作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因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对各电路都进行分析,只能列举典型的电路,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详细分析,讲清讲透,以点带面,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的方法。对其他常见电路,则由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去分析,教师只起辅导、解疑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机床电路故障检修过程的实习教学
这一实习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是整个教过程的关键。对于初学者来说,对机床电路的检修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故障现象分析及故障排除。
1.运用演示法,认识常见的电路故障现象
故障现象是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依据之一,是否认识清楚故障现象,直接影响维修的效率。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对故障现象的认识往往是纸上谈兵,较为抽象、空洞,且难于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在事先安装好的机床电路模拟线路板上设置了诸如电动机缺相运行、电动机过载保护、局部不能起动、全部不能起动等常见的故障现象,通过这样的演示及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故障现象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为分析故障做好准备。
2.分析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点所在的最小范围
这一内容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故障现象的调查、分析,结合电路原理图,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可以确定电路故障的最小范围,保证正确的维修方向,少走弯路,有利于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达到快而准的目的。例如,在X62W铣床线路检修的故障分析中,笔者在模拟线路板上设置了隐蔽的故障点,引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结合原理图,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故障是在主电路还是在控制电路,是在公共电路、电源电路还是在局部支路,最后确定故障范围。经过多次反复的演示、分析,学生对分析故障、确定范围的做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3.检测电路,确定故障点所在的位置
故障范围确定以后,可先对范围内的电气元件及连接导线进行外观检查。对一些表面故障(如开路、松开、脱落、烧焦等),往往可以找到故障点,但对于较复杂、隐蔽的故障点,则需采用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通过对电路的测量,依据测量的电压、电阻数值做出逻辑判断,确定故障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电压、电阻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并明确指出在电路测量时应注意分析电路是否受到回路电、感应电的影响,以免造成误判断,并结合实例,详细分析介绍了运用逻辑推理法根据测量的参数判断故障点所在位置的方法。
4.明确故障的维修要求,保证维修的质量
寻找到故障点后,必须进一步分析,查明产生故障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排除故障。找到故障点后,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故障情况和部位,采用正确的修复方法,不要轻易更换电器元件和补线,更不能随便改动线路或更换规格不同的电器元件,以防止产生人为故障。一般情况下,维修故障尽量做到复原,并在故障修复后,通电试运行,避免出现新的故障。每次排除故障后,应及时总结经验,并做好记录,作为档案,以备日后维修时参考,并应通过对历次故障分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类似故障现象再次发生。
四、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机床电路维修实习课题,其特点、要求都有别于其他的实习课题,实习的全过程都与理论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做精心组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将实习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实习阶段,包括:理论分析,机床电路电气动作过程的模拟操作阶段;正常工作状态下,电路参数的测量阶段;故障现象认识、分析、检测、排除阶段;参加实际维修的实习阶段等。在每一个阶段实施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补充教学,两者相互穿插、相互渗透,始终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为生产实习的指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习岗位的安排上,笔者也进行了精心考虑,既考虑到每个实习小组的学生人数,又考虑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为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与安全意识打下基础。
笔者从事机床电路检修实习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不断的总结、改进、提高,现已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实用可行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进,有利于机床电路故障检修实习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荐。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认识机床各部件名称,掌握机床的工作原理
由于机床结构本身的复杂性,而学生对机床的结构、运动方式及各部件的名称知之甚少,若此时直接进入电路故障方面的教学,学生难于理解,甚至无所适从,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一矛盾,笔者组织实习班级学生到机加工车间参观,使学生对各类机床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选择几台有代表性的机型,重点讲述机床的主要构造、功能、运动方式、电路的控制特点和要求,及各电气元件的安装位置等。最后,由操作人员对机床进行多次重复的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床的认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掌握机床电路工作原理的分析方法及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机床电气原理图是机床电路维修的重要依据,如果不掌握原理图的分析方法,弄不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机床电路的维修就会寸步难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工作原理的分析作为教学的重点,并注意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的教学书籍中,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引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维修经验,总结出一种较为通用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机床的动作过程及控制要求,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1.看主电路,分析电路负载的控制方式
面对原理图,从主电路入手,从主电路上看电动机、电磁阀由哪些控制元件的触点控制,根据其触点的组合规律,初步确定主电路控制方式,如电动机的起动、降压起动方式、转向控制、调速控制、制动控制等。
2.分析控制电路,进一步明确电动机的控制过程
根据主电路中接触器、继电器的触点文字符号,逐一找出相应的控制电路,并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原理,将控制电路“化整为零”,按不同功能划分成若干局部控制电路,将局部电路之间有关系的环节找出来,再运用逻辑分析法分析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弄清电路中的控制关系。
3.总体检查
经过“化整为零”,逐步分析了每一局部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电路之间的控制关系后,再用“集零为整”的方法,检查整个控制电路,看是否有遗漏,进一步检查和理解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全面分析原理图中每一电气元件的作用及机床工作的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因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对各电路都进行分析,只能列举典型的电路,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详细分析,讲清讲透,以点带面,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的方法。对其他常见电路,则由学生运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去分析,教师只起辅导、解疑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机床电路故障检修过程的实习教学
这一实习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是整个教过程的关键。对于初学者来说,对机床电路的检修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故障现象分析及故障排除。
1.运用演示法,认识常见的电路故障现象
故障现象是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依据之一,是否认识清楚故障现象,直接影响维修的效率。在理论教学中,由于条件所限,对故障现象的认识往往是纸上谈兵,较为抽象、空洞,且难于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在事先安装好的机床电路模拟线路板上设置了诸如电动机缺相运行、电动机过载保护、局部不能起动、全部不能起动等常见的故障现象,通过这样的演示及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难以理解的故障现象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为分析故障做好准备。
2.分析故障现象,确定故障点所在的最小范围
这一内容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故障现象的调查、分析,结合电路原理图,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可以确定电路故障的最小范围,保证正确的维修方向,少走弯路,有利于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达到快而准的目的。例如,在X62W铣床线路检修的故障分析中,笔者在模拟线路板上设置了隐蔽的故障点,引导学生根据故障现象,结合原理图,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分析故障是在主电路还是在控制电路,是在公共电路、电源电路还是在局部支路,最后确定故障范围。经过多次反复的演示、分析,学生对分析故障、确定范围的做法有了深刻的认识。
3.检测电路,确定故障点所在的位置
故障范围确定以后,可先对范围内的电气元件及连接导线进行外观检查。对一些表面故障(如开路、松开、脱落、烧焦等),往往可以找到故障点,但对于较复杂、隐蔽的故障点,则需采用行之有效的测量方法。通过对电路的测量,依据测量的电压、电阻数值做出逻辑判断,确定故障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电压、电阻的测量方法与技巧,并明确指出在电路测量时应注意分析电路是否受到回路电、感应电的影响,以免造成误判断,并结合实例,详细分析介绍了运用逻辑推理法根据测量的参数判断故障点所在位置的方法。
4.明确故障的维修要求,保证维修的质量
寻找到故障点后,必须进一步分析,查明产生故障的根本原因,才能真正排除故障。找到故障点后,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故障情况和部位,采用正确的修复方法,不要轻易更换电器元件和补线,更不能随便改动线路或更换规格不同的电器元件,以防止产生人为故障。一般情况下,维修故障尽量做到复原,并在故障修复后,通电试运行,避免出现新的故障。每次排除故障后,应及时总结经验,并做好记录,作为档案,以备日后维修时参考,并应通过对历次故障分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类似故障现象再次发生。
四、合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实习教学质量
机床电路维修实习课题,其特点、要求都有别于其他的实习课题,实习的全过程都与理论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做精心组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将实习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实习阶段,包括:理论分析,机床电路电气动作过程的模拟操作阶段;正常工作状态下,电路参数的测量阶段;故障现象认识、分析、检测、排除阶段;参加实际维修的实习阶段等。在每一个阶段实施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补充教学,两者相互穿插、相互渗透,始终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作为生产实习的指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习岗位的安排上,笔者也进行了精心考虑,既考虑到每个实习小组的学生人数,又考虑到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与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为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与安全意识打下基础。
笔者从事机床电路检修实习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不断的总结、改进、提高,现已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实用可行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进,有利于机床电路故障检修实习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推荐。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