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师通过家访,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还能与学生拉近距离,并更好地增进家校联系。学生在教师家访后,会把这位教师当作家人看待,会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所在学校地处边远山区,从教20年来,家访一直是我与家长相互联系、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村办小学时的拉家常式的家访,到在初中任教时,学生们发生特殊情况时走进学生家里,再到现在的微信了解学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通过家访,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还能与学生拉近距离,并更好地增进家校联系。学生在教师家访后,会把这位教师当作家人看待,会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所在学校地处边远山区,从教20年来,家访一直是我与家长相互联系、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村办小学时的拉家常式的家访,到在初中任教时,学生们发生特殊情况时走进学生家里,再到现在的微信了解学生在家情况,走进学生家庭,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和生活情况,我用家访的方式,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学生的尊敬。
首先,要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如今,很多人常常会感慨家校关系正在变得日益紧张。我认为,如果我们平时能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家访,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大多数家长还是愿意配合学校教师开展工作的。教师在家访之前要做一些准备,如整理好这名学生本学期以来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慣等方面的表现,特别是需要家长协助的内容,更是要了然于心。当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有些学生平时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些则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家长群体时,就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
其次,要明确家访的目的。教师要提前搜集、整理好学生平时出现的问题等,比如没有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够更有针对性,让家长平日里注意监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努力上进。即使是班里的优秀生,也要适当家访,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家时的学习方法、行为表现等,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到校后,优点可以在全班表扬,让其他学生向其学习,缺点则可以私下里与学生面谈,让他今后注意改正,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第三,家访结束后要总结问题。家访之后,教师要从家长的话语中找出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单独与这名学生详谈。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班里同学的相处情况、今后的目标理想等等,帮助学生找到心结,打开心扉。此后,学生也会把教师当成知心人,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心里想说的话告诉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如今,电话、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可以让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但是我始终认为,走进学生的家庭,与父母坐下来面对面谈一谈,远比在微信群里的联系更加有效。我们要把走进家里家访和借助微信联系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学习上进、行为规范,成长为合格的人才。
(作者单位:孝义市驿马力农九年制学校)
其他文献
教师权威是课堂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课堂管理角度探析教师权威的内涵、表现、作用,以及促使其有效发挥的手段,有助于充分理解教育管理中教师权威的作用及教育意蕴。一、教师权威与课堂管理 权威是什么?《汉语大词典》中对权威的解释有四种:(1)权力与威势;(2)使人信从的力量;(3)统治与威慑;(4)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
2020年人民网两会调查结果出炉。截至5月17日,在网民投票选出的10个最关心的两会热词中,“教育现代化”位列第四位。作为民生的热点之一,教育已经连续三年位列热词前五。而在备受关注的教育改革举措方面,“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再次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 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再次成为投票最高的选项,反映了这个话题依然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说明了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工作仍然存在改进空间。问题是工作
对于从教者而言,我们都愿意在听课、评课时看到学生对答如流、教师激情满满、听课者赞不绝口的课堂,似乎这才是完美的课堂。然而,真实的课堂总是会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教研活动中的听课、讲课已经让从教多年的我习以为常,但从去年开始,由于教研任务有所调整,我开始与三位年轻教师搭班,并且兼任备课组长。虽然说新鲜血液的注入会让我们初一年级的语文组锦上添花,但是年轻教师毕竟缺乏经验,面对即将到来的听课、评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教育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决定着社会教育的基础和发展趋势,对孩子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10月,学校组织了关于家庭教育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明白了“父母需成熟,孩子方成就”的道理,我开始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文件,要求“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我为此举叫好。近年来,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劳”一度从教育过程中“销声匿迹”了,“劳动教育”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劳动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学生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差与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 徜徉中华诗文长廊,对劳动的描绘比比皆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是劳动的节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耕耘的艰辛;“一粥一饭,
我曾经在阳泉市郊区河底联校的牵牛镇小学交流过一段时间,学校的张爱琴老师恰好也是我当年的小学老师,对我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在我八九岁时,张老师就是我姐姐的老师。那时候,每到星期天,姐姐就会带我到张老师家玩儿。每次去老师家,她总是会准备好瓜子、花生和糖果给小朋友们吃。小朋友天生爱吃糖,每次我都欢天喜地,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老师的糖果是全世界最甜的糖果。过了几年,我上了六年级,张老师成了我的老师。
她,传道授业,面对讲台下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用如涓涓清流般的教诲,滋润着学生纯真的心田;她,痴心教研,一篇篇细致打磨的教案,将她的教学经验总结汇集;她,无私付出,为青年教师成长保驾护航,一位位教学新秀在她毫无保留的细心指导下脱颖而出。她就是芮城县第五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王爱芳。 工作28年,18年在农村,10年在城镇,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她始终勤勉敬业,无悔奉献。王爱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捧着一
相信每一个班级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上天派来考验我们的“熊孩子”,他们总是出其不意地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究其原因,是“熊孩子”缺少规则意识。那么,如何帮他们树立规则意识呢?第一步,建立成长档案———用记录织一张关注的网 为班级内的每一个“熊孩子”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首先,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成长故事,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节点,与家长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其次,通过班干部及同学的反馈,了解孩子
近年来,时常听到一些“熊孩子”闯出祸端,给其自身和他人带来伤害,甚至危害社会的新闻。这些“熊孩子”大都缺乏规则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和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对“熊孩子”实施规则教育时,没有及时、严格地执行规则约定的惩戒和兑现承诺的奖赏,让他们对规则缺乏敬畏之心,從而漠视和践踏规则,恣意妄为。因此,学校在对学生实施规则教育时,要强化执行规则的力度,做到言出必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018年10月,“一位律师母亲和10岁儿子协议教育”的新闻引发热议。孩子的母亲给出的理由是,“做了多年的律师,看过太多缺乏法治观念和契约意识的例子,希望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规则这种东西”。教育专家杨海宇认为,用规则来约束孩子是很好的尝试,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但要避免让协议成为简单的“条件交换”。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这种做法将各种奖惩规定通过契约的方式确定下来,有助于培养孩子遵守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