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其中的一大难题。通过对企业、学校和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掌握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析出毕业生在积极就业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还提出了河北省政府和各高职院校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保障河北高职毕业生积极就业。
【关键词】京津冀 积极就业 博弈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27-02
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河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就业创业体系化建设也不够完备。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部分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公布的八个试验区里,京津冀区域是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给广大的河北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在推动创业就业新要求的情况下,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优化社会、学生、学校的关系,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就业,是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河北高职大学生就业特点
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不仅具备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而且作为高素质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会提供智力支持。高职学生作为毕业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职的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相应增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为深入贯彻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准确把握我省大学生及高职学生就业形势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摸清我省大学生和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路径和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因此有必要开展一项社会调研活动。
2.面向企业的和面向河北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
为了掌握分析高等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以企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组织了一次人才就业能力培养问题调查。通过对回收的企业调查问卷以及企业人事经理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指标;通过对回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揭示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异。
(1)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
对企业样本的选择,主要考虑到所在区域、企业来源、企业性质、行业分类等方面要素。在区域选择上,因高等院校办学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因此将调查范围集中在石家庄;而高等院校的就业范围要广泛一些。在企业来源上,主要考虑两种途径,一是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二是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在企业性质和行业分类上,以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方向为选择基础,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共50家用人单位。其中,民营企业有27家,占54%;合资企业12家,占24%;国有企业有5家,占10%;外资企业6家,占12%。本次企业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1份,其中有效问卷37份,平均有效率为81.25%。
(2)面向高等院校和高职毕业生调查的基本情况
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对自身就业能力构成情况的了解、对企业用人需求的理解、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与评价等三个方面。
在学生样本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7家院校共计280名高等院校毕业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构成,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等比例发放问卷。每个学校发放问卷40份,共计280份,回收问卷234份,其中有效问卷199份,平均有效率为71.07%。问卷调查的结果,毕业生对自身工作情况的评价调查显示,有16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无法胜任,占8.16%;有113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勉强能够胜任,占57.65%;有55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可以胜任,占28.06%;有12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完全可以胜任,占6.12% (见图1所示)。
二、河北高职就业形式的分析
从对企业、高等、高职院校和毕业生三方多项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效果不理想,企业认同度低;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产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急需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有差异
虽然,很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将办学方向和目标调整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课程设置直接与所在地区的产业特色和岗位人才需求相挂钩,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初步的用人需求。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内容不一定是学校能够准确定位的,而且工作的分工很细,学校无法全部都能将所有课程理论知识全部讲到。而且教学是一个专门的体系,无法按照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随机的变化而变化,于是这之间必不可少地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2.学校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程度和力度不足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各个用人企业都越来越看重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企业招聘、考核员工的基本条件。在高职教育中,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虽然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的普遍认同,但由于实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只放在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两课”和通识课程在整个高职课程设置上的比例不高,使得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程度和力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高等院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企业,都希望有高知识、高实践、高技能、高应变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需要更新管理服务理念,在选择员工时,去掉应聘人员的粉饰,慧眼识人,看到对方的本质。而学校也应该针对这些方面,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不仅有初步应对市场的能力,还应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才能在生存中求得长远发展。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很多是增加一些专业技能水平的课程训练,但是对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培养不容易做到。
三、面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博弈模型的建立
随着企业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的需求程度增加,企业对人才的招聘过程中充满了博弈行为,而且这种在招聘过程中的博弈行为也变得更为复杂。另外一方面,为了实现在众多应聘的毕业生中能够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需求,很多高校毕业生也会在招聘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展现对自己有利的“硬件”和“软件”塑造良好的形象以实现应聘成功并被企业录用,这其中不乏一些“粉饰”、欺骗、造假的不实行为发生。这时企业在选取人才的时候就需要甄别应聘的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判断其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属实、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以保证企业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要想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关键在于企业能够为所需人才提供其当前及未来的关键性需求,比如薪酬、晋升空间、发展远景等。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人才选拔的成功率,有必要建立适合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人才市场的良性运转,不仅有利于用人企业,也有利于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才能发挥。
1.模型的建立
假设1:假设用人公司与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之间在整个招聘环节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谋行为。同时,两类行为主体均有自行选择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假设2:假设用人企业在人才的招聘过程中存在两类行为主体:用人企业与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这两类行为主体都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条件下这两类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都是实现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化。
假设3:假设应聘的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为其私人信息,是界定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整个应聘人才中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具有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工作技能优异的应聘的毕业生是高层次人才,反之就是低层次人才。
根据假设可知,想找到合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想招到优秀工作人员的企业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又双向选择博弈的关系。应聘的高职毕业生向用人公司传递自己属于低层次人才时,用人企业的最优策略为不甄别。当传递信息属于高层次人才时,用人公司就需要甄别。因此,建立高校毕业生与公司的博弈模型(如图2所示)。
2.模型分析
(1)对于毕业生成功被录取的概率计算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其成功被企业录用的概率为P。当应聘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将自己的人才层次特征进行粉饰,并向用人企业表示自己属于高层次人才时,应聘的毕业生成功应聘获取的额外收益为E、粉饰成本F,以及应聘的毕业生未被企业录用所遭受的损失S。
当P>(F+S)/(E+F)时,应聘的毕业生最好的选择是通过一定程度的粉饰行为将自己“显示”为高层次人才,并向用人企业传递自己属于高层次人才的信号。
当P<(F+S)/(E+F)时,应聘的毕业生应该放弃粉饰行为,并将自己属于低层次人才的特征信息如实向用人企业传递。用人企业采用“不甄别”行为,这样可以降低甄别费用及风险从而提高录取率。
因此,应聘的毕业生应聘成功的概率取决于应聘的毕业生成功应聘获取的额外收益、粉饰成本,以及应聘的毕业生未被企业录用所遭受的损失。换句话说,用人企业招聘人才的成功率也取决于这些。
四、可采取的措施
1.河北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珍惜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助力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河北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其次,珍惜北京、天津助推河北产业升级,在人才交流的过程中,为河北的大学生以及高职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第三,河北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努力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省内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铺平道路。也让高职的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职业生涯职场观念,做好人生合理定位,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在社会上合理定位自己的位置。
第四,河北省应设立就业创业专项基金,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投入专项经费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的培训,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实战指导能力,强化就业创业导师之间、就业创业导师和社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寻找就业创业与市场新的契合点,通过创新服务推动平台、营造多元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文化体系等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黄火勇,房朝君,程文莉.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研究[J].重庆:商大学学报,2011,(4).
[2]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高等教育,2011(1).
[3]王忠孝.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1.4.
【关键词】京津冀 积极就业 博弈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27-02
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河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就业创业体系化建设也不够完备。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部分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公布的八个试验区里,京津冀区域是唯一一个跨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给广大的河北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占据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中,在推动创业就业新要求的情况下,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优化社会、学生、学校的关系,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就业,是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一、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河北高职大学生就业特点
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不仅具备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而且作为高素质人才,对于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会提供智力支持。高职学生作为毕业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也成为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职的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相应增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为深入贯彻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的重要决策,准确把握我省大学生及高职学生就业形势阶段性特征和主要矛盾,摸清我省大学生和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路径和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合理化建议, 因此有必要开展一项社会调研活动。
2.面向企业的和面向河北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
为了掌握分析高等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差异,本研究运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以企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组织了一次人才就业能力培养问题调查。通过对回收的企业调查问卷以及企业人事经理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指标;通过对回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揭示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差异。
(1)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
对企业样本的选择,主要考虑到所在区域、企业来源、企业性质、行业分类等方面要素。在区域选择上,因高等院校办学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因此将调查范围集中在石家庄;而高等院校的就业范围要广泛一些。在企业来源上,主要考虑两种途径,一是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二是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在企业性质和行业分类上,以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就业方向为选择基础,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共50家用人单位。其中,民营企业有27家,占54%;合资企业12家,占24%;国有企业有5家,占10%;外资企业6家,占12%。本次企业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1份,其中有效问卷37份,平均有效率为81.25%。
(2)面向高等院校和高职毕业生调查的基本情况
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对自身就业能力构成情况的了解、对企业用人需求的理解、对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与评价等三个方面。
在学生样本的选择上,我们选取了7家院校共计280名高等院校毕业生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学生的性别、专业和年级构成,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等比例发放问卷。每个学校发放问卷40份,共计280份,回收问卷234份,其中有效问卷199份,平均有效率为71.07%。问卷调查的结果,毕业生对自身工作情况的评价调查显示,有16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无法胜任,占8.16%;有113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勉强能够胜任,占57.65%;有55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可以胜任,占28.06%;有12名高等院校毕业生表示完全可以胜任,占6.12% (见图1所示)。
二、河北高职就业形式的分析
从对企业、高等、高职院校和毕业生三方多项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与地方产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社会适应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上,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效果不理想,企业认同度低;另一方面,随着地方产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急需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有差异
虽然,很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模式,将办学方向和目标调整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专业课程设置直接与所在地区的产业特色和岗位人才需求相挂钩,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初步的用人需求。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内容不一定是学校能够准确定位的,而且工作的分工很细,学校无法全部都能将所有课程理论知识全部讲到。而且教学是一个专门的体系,无法按照任何一项具体的工作随机的变化而变化,于是这之间必不可少地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 2.学校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程度和力度不足
随着社会对学历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各个用人企业都越来越看重实际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企业招聘、考核员工的基本条件。在高职教育中,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虽然得到了教育工作者们的普遍认同,但由于实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只放在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两课”和通识课程在整个高职课程设置上的比例不高,使得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程度和力度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高等院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各个领域的企业,都希望有高知识、高实践、高技能、高应变能力的高级人才。这就需要更新管理服务理念,在选择员工时,去掉应聘人员的粉饰,慧眼识人,看到对方的本质。而学校也应该针对这些方面,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不仅有初步应对市场的能力,还应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才能在生存中求得长远发展。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很多是增加一些专业技能水平的课程训练,但是对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培养不容易做到。
三、面对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博弈模型的建立
随着企业积极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的需求程度增加,企业对人才的招聘过程中充满了博弈行为,而且这种在招聘过程中的博弈行为也变得更为复杂。另外一方面,为了实现在众多应聘的毕业生中能够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需求,很多高校毕业生也会在招聘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展现对自己有利的“硬件”和“软件”塑造良好的形象以实现应聘成功并被企业录用,这其中不乏一些“粉饰”、欺骗、造假的不实行为发生。这时企业在选取人才的时候就需要甄别应聘的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判断其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属实、是否符合企业的需要,以保证企业能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同时,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要想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司,关键在于企业能够为所需人才提供其当前及未来的关键性需求,比如薪酬、晋升空间、发展远景等。由此可见,要想提高人才选拔的成功率,有必要建立适合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人才市场的良性运转,不仅有利于用人企业,也有利于优秀高校毕业生的才能发挥。
1.模型的建立
假设1:假设用人公司与应聘的高校毕业生之间在整个招聘环节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谋行为。同时,两类行为主体均有自行选择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假设2:假设用人企业在人才的招聘过程中存在两类行为主体:用人企业与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这两类行为主体都是理性的,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条件下这两类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都是实现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化。
假设3:假设应聘的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为其私人信息,是界定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整个应聘人才中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具有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工作技能优异的应聘的毕业生是高层次人才,反之就是低层次人才。
根据假设可知,想找到合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和想招到优秀工作人员的企业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又双向选择博弈的关系。应聘的高职毕业生向用人公司传递自己属于低层次人才时,用人企业的最优策略为不甄别。当传递信息属于高层次人才时,用人公司就需要甄别。因此,建立高校毕业生与公司的博弈模型(如图2所示)。
2.模型分析
(1)对于毕业生成功被录取的概率计算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其成功被企业录用的概率为P。当应聘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将自己的人才层次特征进行粉饰,并向用人企业表示自己属于高层次人才时,应聘的毕业生成功应聘获取的额外收益为E、粉饰成本F,以及应聘的毕业生未被企业录用所遭受的损失S。
当P>(F+S)/(E+F)时,应聘的毕业生最好的选择是通过一定程度的粉饰行为将自己“显示”为高层次人才,并向用人企业传递自己属于高层次人才的信号。
当P<(F+S)/(E+F)时,应聘的毕业生应该放弃粉饰行为,并将自己属于低层次人才的特征信息如实向用人企业传递。用人企业采用“不甄别”行为,这样可以降低甄别费用及风险从而提高录取率。
因此,应聘的毕业生应聘成功的概率取决于应聘的毕业生成功应聘获取的额外收益、粉饰成本,以及应聘的毕业生未被企业录用所遭受的损失。换句话说,用人企业招聘人才的成功率也取决于这些。
四、可采取的措施
1.河北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珍惜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助力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河北大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其次,珍惜北京、天津助推河北产业升级,在人才交流的过程中,为河北的大学生以及高职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
第三,河北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模式,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努力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为省内高校发展奠定基础,为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铺平道路。也让高职的学生积极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职业生涯职场观念,做好人生合理定位,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在社会上合理定位自己的位置。
第四,河北省应设立就业创业专项基金,加强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投入专项经费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的培训,优化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实战指导能力,强化就业创业导师之间、就业创业导师和社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寻找就业创业与市场新的契合点,通过创新服务推动平台、营造多元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文化体系等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黄火勇,房朝君,程文莉.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研究[J].重庆:商大学学报,2011,(4).
[2]刘敏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高等教育,2011(1).
[3]王忠孝.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