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竞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径。依据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目标和标准,以及学科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独特功能,本文构建一种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以促进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学科竞赛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4-01
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建筑、工、管、理、文相互渗透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校。依照天津市教委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现组织土建类、建筑规划类、计算机信息类学生组建“卓越班”,这些学生将来会成建筑行业的工程师,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培育工程师的核心。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搭建广阔平台,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 学科竞赛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关系
1.1 学科竞赛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等学校要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是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广的工程创新人才,其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核心。而学科竞赛是紧密结合学生教学课堂的基础上,并结合专业新技术前沿和应用前景,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创新精神,主动学习、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建立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学科竞赛机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
1.2 学科竞赛的作用
(1)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一般都立足于学科前沿,内容涵盖多个领域,突出创造性、创新性,要求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的课题一般都具有现实意义,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3)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一般采用半开放形式或开放形式,参赛学生主动在网络、图书馆、数据库中运用现代化工具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加工[2]。锻炼学生挖掘资源、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4)利于团队成员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学科竞赛的内容涵盖科学、技术、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于一体,需要具备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最大限度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
2 构建新型学科竞赛体系以促进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
2.1 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识和理解,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体系必须基于对“卓越班”的学生培养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参考美国及欧盟等高等院校工程师成长历程表明,卓越工程师一般实践周期长,积累经验多,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成长是从创新意识到创新精神再到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为此,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我校专业特色来整合不同形式的学科竞赛,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竞赛体系,服务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坚持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一般分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学校标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又以通用标准为根据。当前我校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兼具学校专业的特点,構建科学、全面的学科竞赛体系必须遵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同时要兼顾着系统性、协调性和阶段性,着力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探索精神、团队合作及其他相关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2)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指导。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不断积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学科竞赛体系设计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低年级同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运用能力,培养实践能力;高年级同学注重创新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工程能力。这种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上升式的学科竞赛体系,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2.2 构建体系
本文结合学科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对两者进行探索与研究,结合我校特色及专业特点,构建一种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该体系不仅仅是多增加一些竞赛类别、理论和实践环节,而是根据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技能,宏观把握,整体设计的一套适合于不同年级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以此来营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环境,在加强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卓越工程师能力。
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包括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程是学科竞赛的重要基础内容,依据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科竞赛分四个部分,主要是综合素养、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和工程训练,其中综合素养包括社会调查、课外读物、和科技讲座;动手实践包括项目训练、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创新设计包括操作技能竞赛、创新设计竞赛、基础知识竞赛;工程训练包括企业实习和企业实训。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不仅与竞赛体系相互促进,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关联,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科竞赛的构建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个科学系统工程,要加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是以学科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等。因此,应将学科竞赛体系纳入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通过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组织和实施,更好地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32-33.
[2] 柏连阳.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3] 严巍.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学科竞赛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34-01
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我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建筑、工、管、理、文相互渗透且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学校。依照天津市教委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现组织土建类、建筑规划类、计算机信息类学生组建“卓越班”,这些学生将来会成建筑行业的工程师,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培育工程师的核心。学科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新科技活动搭建广阔平台,培养学生成为卓越工程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 学科竞赛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关系
1.1 学科竞赛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等学校要培养的卓越工程师是具备健全人格、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宽广的工程创新人才,其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核心。而学科竞赛是紧密结合学生教学课堂的基础上,并结合专业新技术前沿和应用前景,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创新精神,主动学习、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建立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学科竞赛机制,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
1.2 学科竞赛的作用
(1)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一般都立足于学科前沿,内容涵盖多个领域,突出创造性、创新性,要求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的课题一般都具有现实意义,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3)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一般采用半开放形式或开放形式,参赛学生主动在网络、图书馆、数据库中运用现代化工具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加工[2]。锻炼学生挖掘资源、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4)利于团队成员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学科竞赛的内容涵盖科学、技术、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于一体,需要具备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最大限度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
2 构建新型学科竞赛体系以促进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
2.1 体系构建原则
基于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认识和理解,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体系必须基于对“卓越班”的学生培养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参考美国及欧盟等高等院校工程师成长历程表明,卓越工程师一般实践周期长,积累经验多,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成长是从创新意识到创新精神再到创新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为此,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规律和我校专业特色来整合不同形式的学科竞赛,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竞赛体系,服务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坚持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为指导。“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一般分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学校标准是以行业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又以通用标准为根据。当前我校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兼具学校专业的特点,構建科学、全面的学科竞赛体系必须遵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同时要兼顾着系统性、协调性和阶段性,着力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探索精神、团队合作及其他相关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2)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指导。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不断积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工程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学科竞赛体系设计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竞赛项目,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低年级同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运用能力,培养实践能力;高年级同学注重创新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工程能力。这种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上升式的学科竞赛体系,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
2.2 构建体系
本文结合学科竞赛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对两者进行探索与研究,结合我校特色及专业特点,构建一种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该体系不仅仅是多增加一些竞赛类别、理论和实践环节,而是根据低年级到高年级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技能,宏观把握,整体设计的一套适合于不同年级的完整学科竞赛体系,以此来营造“卓越工程师培养”环境,在加强理论基础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卓越工程师能力。
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包括综合知识、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程是学科竞赛的重要基础内容,依据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学科竞赛分四个部分,主要是综合素养、动手实践、创新设计和工程训练,其中综合素养包括社会调查、课外读物、和科技讲座;动手实践包括项目训练、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创新设计包括操作技能竞赛、创新设计竞赛、基础知识竞赛;工程训练包括企业实习和企业实训。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不仅与竞赛体系相互促进,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关联,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科竞赛的构建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个科学系统工程,要加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是以学科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等。因此,应将学科竞赛体系纳入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通过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组织和实施,更好地发挥其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32-33.
[2] 柏连阳.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3] 严巍.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