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房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普通居民住上了别墅,许多家庭拥有小汽车……这是五大连池火山脚下的格球山农场,一个被誉为全国绿色社区、国家级生态乡镇的真实写照。
忽如一夜春风来,农场变成了城镇,“庄稼人”变成了“城里人”。巨变的格球山,如今人均收入1.92万元,城镇化率达到95%。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这片土地上的职工群众过上了这般幸福的生活?
“三级联创”,为党组织增添新活力
格球山农场因五大连池14座火山群中一座叫“格拉球山”的山峰而得名。全场拥有21.2万亩耕地,养育着8600口人。这个两次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垦区“三面红旗”之一的农场党委,每当收获一项荣誉,便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个党委、四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526名党员,构成了格球山农场党组织“金字塔”。农场城镇化后,党员的身份也变了,既是管理区的种植户,又是城镇里的居民。党建工作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格球山农场党委决定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破解党建新难题。
何谓“三级联创”?农场党委书记袁云福做出这样的比喻:“如果说党委是一部发动机的话,那么,党支部就是燃油系统,党员则是润滑剂,只有每个部分都发挥作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产生动力。‘三级联创’就是把农场创建成党建示范区,在基层创建党建示范点,在党员中创建党员示范户。”
载体有了,目标有了,但“组织如何联、制度如何建、党员如何管”?农场党委让原来的组织吐故纳新,“脱胎换骨”。按性质相近、产业相连、地域相邻的特点,组建社区、农业、直属和机关四个党总支;将迁到场部的管理区与社区居民委党支部合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项职能一体化管理,实行共助共建。
“组织生活联合,学习教育联办,劳动就业联促,弱势群体联帮,文化娱乐联谊,卫生环境联护,公共信息联享”。在党总支之间用好一个“联”字。
“三级联创”的最终意义在于让群众得实惠。农场医院党支部是省农垦总局党委的党建示范点,曾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妇女联合会巾帼文明岗”和“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殊荣。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周艳玲,是一位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她带领医院15名和她同样爱心如火的党员兄弟姐妹,开了“一名党员联百户,百件实事惠民生”活动的先河,用“党员为民服务地图”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服务,用温情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满堂喝彩。2013年1月,党支部书记、院长张作群从老书记手中接过医院的党旗,迈入党建新里程。这位省农垦总局的劳动模范以群众健康为己任,通过建立“党员联系卡”、设立“片医”责任区,让医院成为“百姓需要,患者放心,社会满意”的“健康加油站”。
52岁的党员示范户孙玉春,是一管区联户家庭农场场长,连续多年被农场评为劳动模范。他经营的4950亩耕地连年夺得好收成,让27家种植户受益。种植户佟丽君因爱人患重病,无暇顾及农活,孙玉春便主动接过佟家的活计,从春到秋,种、管、收全程代耕。庄稼丰收了,可十多万元卖粮款孙玉春一分没要,感动得佟丽君不知说啥才好。
“权责一体”,让党员干部不辱使命
畜牧业的大发展靠投入,更靠政策引导。2011年年初,农场在制定畜牧业优惠政策时,把饲料地补贴改为鲜奶补贴。谁知,这一改却改出了矛盾,使农场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
一天早晨刚上班,三个来自四管区的养牛户带着满脸怒气,推开了农场党委书记袁云福办公室的门,一进屋就说:“袁书记,你给评评这个理,农场为啥把饲料地补贴改为鲜奶补贴?”袁云福见三人火气挺大,肯定事出有因,当即答应了解情况后一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送走来访人员,袁云福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有的惠民政策不被群众认可?为什么农场增加了补贴,养牛户反倒不满意?几天后,在场党委会议上,袁云福把这几个“为什么”作为一个议题让大家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党委最后形成的共识是:作风不扎实,工作不到位。
症结找到了,但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建立一个长效工作机制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场领导的车子里多了一双农田鞋,下田间、跑基层,搞调查、开论证会,几经反复,一个包括“四项机制”“十二项制度”的“权责一体”工作机制的雏形诞生了。
“‘权责一体’就是把权力和责任捆在一起,农场和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出台决策前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政策出台后必须承担起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农场党委副书记冯靖涛这样强调。
在一次座谈时,养牛户提出:既然是为养牛户制定的优惠政策,农场为什么不事先征求养牛户的意见呢?一句话,让所有在场的人茅塞顿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
问题解决了,养牛户也转变了看法,对饲料地补贴改为鲜奶补贴举双手赞成。同样一件事,还是这些人,就是因为干部转变了作风,就是因为党委建立了“权责一体”工作机制,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场党委成员包区、包片,走基层,听民声,向群众问计。电视台开办《大家谈》专栏、建设科设立意见箱、文化广场安装显示屏……给居民多渠道说话的机会,让群众建言献策。制定拆迁政策,让群众代表全程参加,一次讨论通不过,就第二次、第三次讨论,最终解除了群众的疑虑,全场1.98万平方米房屋拆迁任务仅两个月就顺利完成。
“权责一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保证了农场政令畅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以2011年为例,农场发生信访案件47件、349人次。而到了2013年,信访案件锐减到4件、6人次。
“民情日记”,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格球山农场党委把“爱民、亲民、安民、为民、惠民、富民”作为执政理念,用“民情日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系百姓,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在格球山农场,有几幢装饰一新的漂亮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居民们说,那是农场关注民生的一个象征。
多年来,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薛洪起把晨练当作锻炼身体、体察民情的一种有效方法。2013年5月的一天,他在怡园小区“遛弯”时,通过和居民闲谈了解到,该小区的四幢居民楼年久失修,有的墙皮脱落,有的顶层漏雨,冬天室内温度低得让人难以忍受。听到居民的怨声,薛洪起感到很愧疚——作为一场之长,自己负有责任。他当即拨通了建设科科长的电话,令其搞好调研,拿出方案,把这几栋楼房的维修列入当年的“一号建设工程”。不久,工程队开了进来,做防水、贴苯板、换塑窗,给楼房“穿衣戴帽”,将旧楼整修得如同新楼一样,而且430万元的装修费没让住户摊一分钱。竣工那天,小区里的126户居民放起了鞭炮,庆祝他们又一次“乔迁之喜”。
把地处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外的管理区搬到场部一个楼里办公,这在黑龙江垦区也许是个首创。然而,正是这“一搬”,虽然“脱离”了基层,但却密切了群众。
农场城镇化了,许多种植户搬到场部居住,他们的生活所需谁来管?2013年7月,农场把腾出来的学生公寓改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4个管理区搬进来了,关系民生的服务、缴费部门也搬进来了。办事大厅的11个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跑一趟道,办多件事,节省了时间,方便了群众。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在格球山农场的“民情日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014年1月24日,一管区居民韩玉国的智障儿子突发疾病,经医院确诊为急性肺炎。望着在重症监护室中昏迷不醒的儿子,老韩落泪了。原本生活就不宽裕的他,到哪里去张罗医药费呢?正当他发愁之时,管理区领导送来捐款、带来希望。经过一段治疗,老韩儿子的命保住了。
然而,祸不单行。4月的一个凌晨,韩玉国想起床去给奶牛挤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一黑跌到床下。厄运,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为了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管理区党支部向辖区全体党员和群众发出倡议,为身患脑出血的韩玉国捐款。没有仪式,没有渲染,在春播大忙季节,短短的一天时间就募集爱心捐款1.55万元。
望着捐款名单,躺在病床上的韩玉国紧紧握着管理区领导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是党支部救了我们一家啊!”
忽如一夜春风来,农场变成了城镇,“庄稼人”变成了“城里人”。巨变的格球山,如今人均收入1.92万元,城镇化率达到95%。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使这片土地上的职工群众过上了这般幸福的生活?
“三级联创”,为党组织增添新活力
格球山农场因五大连池14座火山群中一座叫“格拉球山”的山峰而得名。全场拥有21.2万亩耕地,养育着8600口人。这个两次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誉为垦区“三面红旗”之一的农场党委,每当收获一项荣誉,便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个党委、四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526名党员,构成了格球山农场党组织“金字塔”。农场城镇化后,党员的身份也变了,既是管理区的种植户,又是城镇里的居民。党建工作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格球山农场党委决定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破解党建新难题。
何谓“三级联创”?农场党委书记袁云福做出这样的比喻:“如果说党委是一部发动机的话,那么,党支部就是燃油系统,党员则是润滑剂,只有每个部分都发挥作用,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产生动力。‘三级联创’就是把农场创建成党建示范区,在基层创建党建示范点,在党员中创建党员示范户。”
载体有了,目标有了,但“组织如何联、制度如何建、党员如何管”?农场党委让原来的组织吐故纳新,“脱胎换骨”。按性质相近、产业相连、地域相邻的特点,组建社区、农业、直属和机关四个党总支;将迁到场部的管理区与社区居民委党支部合并,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项职能一体化管理,实行共助共建。
“组织生活联合,学习教育联办,劳动就业联促,弱势群体联帮,文化娱乐联谊,卫生环境联护,公共信息联享”。在党总支之间用好一个“联”字。
“三级联创”的最终意义在于让群众得实惠。农场医院党支部是省农垦总局党委的党建示范点,曾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妇女联合会巾帼文明岗”和“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殊荣。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周艳玲,是一位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她带领医院15名和她同样爱心如火的党员兄弟姐妹,开了“一名党员联百户,百件实事惠民生”活动的先河,用“党员为民服务地图”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健康服务,用温情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满堂喝彩。2013年1月,党支部书记、院长张作群从老书记手中接过医院的党旗,迈入党建新里程。这位省农垦总局的劳动模范以群众健康为己任,通过建立“党员联系卡”、设立“片医”责任区,让医院成为“百姓需要,患者放心,社会满意”的“健康加油站”。
52岁的党员示范户孙玉春,是一管区联户家庭农场场长,连续多年被农场评为劳动模范。他经营的4950亩耕地连年夺得好收成,让27家种植户受益。种植户佟丽君因爱人患重病,无暇顾及农活,孙玉春便主动接过佟家的活计,从春到秋,种、管、收全程代耕。庄稼丰收了,可十多万元卖粮款孙玉春一分没要,感动得佟丽君不知说啥才好。
“权责一体”,让党员干部不辱使命
畜牧业的大发展靠投入,更靠政策引导。2011年年初,农场在制定畜牧业优惠政策时,把饲料地补贴改为鲜奶补贴。谁知,这一改却改出了矛盾,使农场工作一度陷入被动局面。
一天早晨刚上班,三个来自四管区的养牛户带着满脸怒气,推开了农场党委书记袁云福办公室的门,一进屋就说:“袁书记,你给评评这个理,农场为啥把饲料地补贴改为鲜奶补贴?”袁云福见三人火气挺大,肯定事出有因,当即答应了解情况后一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送走来访人员,袁云福陷入沉思:为什么我们有的惠民政策不被群众认可?为什么农场增加了补贴,养牛户反倒不满意?几天后,在场党委会议上,袁云福把这几个“为什么”作为一个议题让大家讨论。讨论来,讨论去,党委最后形成的共识是:作风不扎实,工作不到位。
症结找到了,但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建立一个长效工作机制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场领导的车子里多了一双农田鞋,下田间、跑基层,搞调查、开论证会,几经反复,一个包括“四项机制”“十二项制度”的“权责一体”工作机制的雏形诞生了。
“‘权责一体’就是把权力和责任捆在一起,农场和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出台决策前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政策出台后必须承担起化解矛盾纠纷的责任。”农场党委副书记冯靖涛这样强调。
在一次座谈时,养牛户提出:既然是为养牛户制定的优惠政策,农场为什么不事先征求养牛户的意见呢?一句话,让所有在场的人茅塞顿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工作法宝。
问题解决了,养牛户也转变了看法,对饲料地补贴改为鲜奶补贴举双手赞成。同样一件事,还是这些人,就是因为干部转变了作风,就是因为党委建立了“权责一体”工作机制,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场党委成员包区、包片,走基层,听民声,向群众问计。电视台开办《大家谈》专栏、建设科设立意见箱、文化广场安装显示屏……给居民多渠道说话的机会,让群众建言献策。制定拆迁政策,让群众代表全程参加,一次讨论通不过,就第二次、第三次讨论,最终解除了群众的疑虑,全场1.98万平方米房屋拆迁任务仅两个月就顺利完成。
“权责一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保证了农场政令畅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以2011年为例,农场发生信访案件47件、349人次。而到了2013年,信访案件锐减到4件、6人次。
“民情日记”,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格球山农场党委把“爱民、亲民、安民、为民、惠民、富民”作为执政理念,用“民情日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系百姓,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 在格球山农场,有几幢装饰一新的漂亮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居民们说,那是农场关注民生的一个象征。
多年来,农场党委副书记、场长薛洪起把晨练当作锻炼身体、体察民情的一种有效方法。2013年5月的一天,他在怡园小区“遛弯”时,通过和居民闲谈了解到,该小区的四幢居民楼年久失修,有的墙皮脱落,有的顶层漏雨,冬天室内温度低得让人难以忍受。听到居民的怨声,薛洪起感到很愧疚——作为一场之长,自己负有责任。他当即拨通了建设科科长的电话,令其搞好调研,拿出方案,把这几栋楼房的维修列入当年的“一号建设工程”。不久,工程队开了进来,做防水、贴苯板、换塑窗,给楼房“穿衣戴帽”,将旧楼整修得如同新楼一样,而且430万元的装修费没让住户摊一分钱。竣工那天,小区里的126户居民放起了鞭炮,庆祝他们又一次“乔迁之喜”。
把地处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外的管理区搬到场部一个楼里办公,这在黑龙江垦区也许是个首创。然而,正是这“一搬”,虽然“脱离”了基层,但却密切了群众。
农场城镇化了,许多种植户搬到场部居住,他们的生活所需谁来管?2013年7月,农场把腾出来的学生公寓改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4个管理区搬进来了,关系民生的服务、缴费部门也搬进来了。办事大厅的11个服务窗口,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跑一趟道,办多件事,节省了时间,方便了群众。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在格球山农场的“民情日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014年1月24日,一管区居民韩玉国的智障儿子突发疾病,经医院确诊为急性肺炎。望着在重症监护室中昏迷不醒的儿子,老韩落泪了。原本生活就不宽裕的他,到哪里去张罗医药费呢?正当他发愁之时,管理区领导送来捐款、带来希望。经过一段治疗,老韩儿子的命保住了。
然而,祸不单行。4月的一个凌晨,韩玉国想起床去给奶牛挤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一黑跌到床下。厄运,再次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为了挽救这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管理区党支部向辖区全体党员和群众发出倡议,为身患脑出血的韩玉国捐款。没有仪式,没有渲染,在春播大忙季节,短短的一天时间就募集爱心捐款1.55万元。
望着捐款名单,躺在病床上的韩玉国紧紧握着管理区领导的手,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是党支部救了我们一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