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出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特点,学习共同体应用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作为新出现的教学理念具有精确的定义,从教学双方而言,是指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团队,从教学过程而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促使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提升应用能力,真正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起着统筹兼顾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进行数学知识的有效导入,帮助小学生形成初步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个方面必须培养新时期急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团结协作、合作共赢,以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应用学习共同体,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推动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1、更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科学构建学习共同体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進行革新,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作用,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进行科学设计,借助任务式的学习过程真正把数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提升现实生活的解题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弊端暴露无遗,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深挖挖掘数学教材素材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得学习任务难度适中,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小学数学“简单加减法”应用题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经典例题进行举一反三强化训练,以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具体教学如下:.(1)羊圈里有15只白羊和7只黑羊,一共有多少只羊?(2)羊圈里有22只羊,跑了6只,还剩多少只羊?要求小学生利用基本计算原则进行科学运算,发挥协作学习的积极引导作用:(1)15+7=22(2)22-6=16真正实现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2、有效拉近师生和谐融洽关系,丰富拓展学习共同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要想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必须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拉近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理解、关心、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作为学生,需要遵守教师的教学导引,进行主动学习,及时置疑培养综合能力。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最大程度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性作用。合作学习是发挥学习共同体价值的核心途径,针对具体的内容教师需要科学设计和趣味引导,划分学习小组,制定符合实际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得小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按时完成。
例如,关于“简单乘除法”的口算训练需要进行题目的科学设计,打造高效共同体教学课堂。题目:3×10= ,80×40= , 18×5= , 40×60= ;
30÷10= , 13×4= , 25×20= , 160×4=。要求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快速准确得到答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要求家长为小学生设计训练题目、监督完成并且进行批改,提升数学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丰富共同体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目标。
3、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理论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组织综合性的生活教学活动构建体验式的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学习团体的凝聚力,全面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家长构建密切联系,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引导性作用,实现刚柔并济、持续性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及时主动把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发挥家长和教师的综合教学力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认识时间》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填空训练题目:3小时20分=()分,210分钟=()小时()分钟,11:50再过30分钟是()等等,接着教师可以提供钟表,供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调节形成初步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鼓励小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协作学习以营造趣味性的数学课堂,切实发挥学习共同体教学的价值和优势,打造全方位培养的高效数学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学习共同体指导教学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创设趣味性、引导性的自主探究环节,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切实把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内化为综合应用能力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林铭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优化策略探索[J].福建泉州市实验小学,2020,(19):45.
[2] 陈清旗.构建“学习共同体”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2018,(5):10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课堂 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作为新出现的教学理念具有精确的定义,从教学双方而言,是指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团队,从教学过程而言,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任务,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促使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提升应用能力,真正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起着统筹兼顾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进行数学知识的有效导入,帮助小学生形成初步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个方面必须培养新时期急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团结协作、合作共赢,以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应用学习共同体,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推动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1、更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理念,科学构建学习共同体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進行革新,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作用,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进行科学设计,借助任务式的学习过程真正把数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提升现实生活的解题能力。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弊端暴露无遗,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深挖挖掘数学教材素材进行全面的设计,使得学习任务难度适中,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小学数学“简单加减法”应用题解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经典例题进行举一反三强化训练,以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具体教学如下:.(1)羊圈里有15只白羊和7只黑羊,一共有多少只羊?(2)羊圈里有22只羊,跑了6只,还剩多少只羊?要求小学生利用基本计算原则进行科学运算,发挥协作学习的积极引导作用:(1)15+7=22(2)22-6=16真正实现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2、有效拉近师生和谐融洽关系,丰富拓展学习共同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要想发挥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必须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拉近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理解、关心、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作为学生,需要遵守教师的教学导引,进行主动学习,及时置疑培养综合能力。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最大程度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引导性作用。合作学习是发挥学习共同体价值的核心途径,针对具体的内容教师需要科学设计和趣味引导,划分学习小组,制定符合实际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得小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按时完成。
例如,关于“简单乘除法”的口算训练需要进行题目的科学设计,打造高效共同体教学课堂。题目:3×10= ,80×40= , 18×5= , 40×60= ;
30÷10= , 13×4= , 25×20= , 160×4=。要求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快速准确得到答案。在课后作业设计中,要求家长为小学生设计训练题目、监督完成并且进行批改,提升数学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丰富共同体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培养目标。
3、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理论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组织综合性的生活教学活动构建体验式的课堂教学环节,增强学习团体的凝聚力,全面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家长构建密切联系,发挥家校共育的积极引导性作用,实现刚柔并济、持续性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及时主动把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发挥家长和教师的综合教学力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认识时间》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填空训练题目:3小时20分=()分,210分钟=()小时()分钟,11:50再过30分钟是()等等,接着教师可以提供钟表,供学生进行实践的操作调节形成初步认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鼓励小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协作学习以营造趣味性的数学课堂,切实发挥学习共同体教学的价值和优势,打造全方位培养的高效数学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学习共同体指导教学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创设趣味性、引导性的自主探究环节,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完成教学任务,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推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切实把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内化为综合应用能力实现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林铭峰.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优化策略探索[J].福建泉州市实验小学,2020,(19):45.
[2] 陈清旗.构建“学习共同体” 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读与写,2018,(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