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国民休闲: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su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时人们在工作或者劳动之余所从事的一切使身心放松活动的总称。与旅游注重空间变化和位置移动等特点不同,休闲更加着眼于休养生息的状态和特定时间内的活动内容。休闲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且不要求连续地进行。从涵盖面来看,休闲业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文化、旅游、健身、娱乐、医疗、教育、艺术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既可能产生本地消费,也可能产生异地消费,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和国民追求幸福生活意愿不断彰显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国民休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民休闲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效提升民众幸福感
  1.可以在扩内需保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强与民富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长期战略目标,在稳固现有发展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仍是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休闲时综合性最终消费,产业覆盖面宽、受众面广、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既包括医疗、卫生、保健等传统产业,也包括网络、媒体、游戏等新兴产业,对扩大消费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以网游产业为例,2012年中国网游市场的规模将达到557亿元人民币,在当前经济下行趋势的宏观背景下,推动国民休闲时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方式。
  2.是拓展城市和农村居民就业渠道的有效方式
  与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形态比较,大部分休闲产业属于传统服务业,具有从业门槛低,吸纳就业增量大,就业方式灵活、包容性强的特点,可以有效拓展中国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中国共有1.33亿人从事休闲相关行业,占就业总人数7.15亿人的18.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6657万人,住宿和餐饮业1953万人,居民服务业1388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25万人。长沙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作为全国知名“脚都”,洗脚产业的发展有效拓展了长沙市、湖南省及其周边省份,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和下岗职工的就业渠道,各类洗脚屋(浴城)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5万。
  3.在现代城市和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功能上都是生活空间,其根本职能是服务于民众的生活需要,使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旅游业是国民休闲的重要形态,可有效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乡村的城镇化水平。如海南省在古村落旅游开发中,为提高各古村落之间的可达性、各旅游景点的串联性,解决旅游发展带来的交通问题,政府和相关组织(如开发商等)在旅游区修建了大量基础设施,旅游业通过改善古村落或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舒适度水平,为美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4.是体现国家软实力,增加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硬实力的竞争,也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软实力竞争,尤其是让更多老百姓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美世咨询对全球62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奥地利、英国、法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年假均在35天以上,而中国仅有21天,位居倒数第三位,与西方福利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推动国民休闲发展,不但可以树立中国休闲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而且可以增强国民素质,增加国民幸福指数,让更多普通百姓从中受益。
  二、我国国民休闲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针对我国3588名城乡居民休闲时间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日工作时间在6小时以下的受访者占3%,工作日工作时间在6~8小时以上的占22.1%。而周末休闲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受访者占总数的53.9%。我国农村居民农忙时节每天每天休闲时间在4小时以下的占受访者的55.7%,而不倒2小时的占受访和总数的30%,介于2-4小时之间的占受访者总数的25.7%。在农闲时,农村居民休闲时间有了大幅度增加,不足4小时的居民比重从农忙时的55.7%下降到了37.2%。总体上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国居民休闲需求都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尽管如此,我国城乡居民休闲仍面临一系列问题。第一,休闲时间总量不足。城镇居民工作日休闲时间在4小时以下的占受访者总人数的60.8%,其中工作日休闲时间不足2小时的占受访者总数的23.7%,即便在周末城镇居民的休闲时间不足4小时的也超过受访者总数的35%。第二,休闲活动内容单调。尤其是农村居民的休闲内容无论在农忙还是农闲时期,家庭以内的休闲都占绝大部分。城镇居民的工作日休闲中家庭以内休闲业高达85%以上,周末城镇居民家庭内休闲所占比例尽管有所降低但仍然高达63%。第三,休闲空间半径偏小。我国城乡居民的休闲空间半径基本以家庭为中心,活动范围绝大多数在10公里以内,超过96%农村居民的休闲空间半径为零,城镇居民只有在节假日休闲空间半径才会部分超过10公里,其余时间主要都在离家10公里以内的范围内活动,且在工作日休闲半径不足5公里的占75%以上。第四,休闲主题供给不平衡。从2011年上市休闲企业的数据来看,在109家内地上市公司中,位于中、东、西、東北地区的企业分别占总体的13%、68%、13%、6%。东部地区数量最多,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5倍,是东北地区的近7倍,中国休闲类企业的区域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
  三、国民休闲的国际经验与国内探索
  1.国民休闲的国际经验
  《世界人权宣言》、《马尼拉宣言》、《休闲宪章》等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规章都指出,休闲是公民的基本人权。西方国家大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休闲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休闲权利,如美国、法国、荷兰、英国、丹麦等发达国家的带薪年休假期都在3周以上,雇主如果不执行规定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这些国家还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共享工作和时间购买计划、灵活工作制、缩短工作时间、过渡性退休等方式来增加休闲时间弹性,避免集中休闲造成拥堵。如澳大利亚休假者可以获得奖励资金,法国休假者可以获得优惠火车票,瑞士、奥地利等福利国家则由政府补贴旅游消费。   西方国家的国民休閑制度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福利水平,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资料显示,美国人有1/3的时间用于休闲活动,1/3的收入用于休闲消费,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活动,休闲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就业人口占总数的1/4以上,如果加入休闲设备和产品制造业,这个比重将更高。在英国仅体育产业就创造了40万个就业机会,每年缴纳24亿英镑的税收。据预测,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未来将占到全球就业总数的80-85%,很多国家都将国民休闲作为一项国家性的战略和提高本地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加以实施。
  2.国民休闲的国内探索
  国内多个省份也对国民休闲进行了积极探索。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并实施了“好客山东休闲汇”,广东省进行国民旅游休闲试点并出台了《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纲领性文件,并出台带薪休假、弹性休假、工艺休闲场所免费等国民休闲保障体系。两省国民休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好客山东休闲汇使山东全省休闲消费总额在2011年达到1900亿元,广东省游总收入达到4860亿元,相较于2010年增长26%。国民休闲的开展还推动了休闲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休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催生并形成了一批休闲新产品和新业态。从民生改善来看,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让利于民,居民通过休闲活动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文化价值来看,休闲活动传承和创新了休闲文化,形成了新颖独特的文化休闲产品。
  经验表明,国民休闲不但可以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也是扩大就业,使本地人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文明贡献的有效方式和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实践来看,国民休闲意识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与休闲发展相配套的地方探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绩,并为国家战略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休闲产业大发展亟需国家战略的支撑。
  四、对策建议
  1.从国家战略视角切实提升国民休闲的战略摆位
  从经济发展、人民更加幸福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高度重新认识国民休闲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在务实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的同时,尽快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相关实施条例,在全国范围内浓厚国民休闲的意识和氛围。
  2.出台促进国民休闲发展的专项产业政策
  从工作层面制定和颁布促进休闲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政策,营造休闲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保障体系。制订相应标准,在全国开展试点,规划建设一批国民休闲示范基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面向大众需求的休闲产品和设施建设领域,特别是面向经济型服务和产品建设。积极推进休闲业与金融、保险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休闲企业与这些企业开展多方式业务合作,探索开发企业与这些企业开展多方式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休闲消费需要的产品功能。
  3.培育以带薪年休假为主导的休闲时空体系
  保障居民享受休闲的基本权利,积极推动和引导带薪年休假与假日制度的衔接,有条件允许各省区市结合国家节假日安排,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制定休假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度。完善城市居民休闲环境,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和培育环城市休闲带。完善城镇休闲环境,培育一批品质高、内涵丰富的休闲产业功能集聚区,并将这些空间纳入已有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设施项目建设中统筹考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引入休闲和旅游的视角,构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4.因地制宜,引导创新国民休闲的商业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休闲业,用市场化导向和商业化思维,以科技和创新的力量改造一批茶馆、餐饮、酒吧等传统休闲业态,同时,创造一批汽车租赁、生态园连锁经营的新兴休闲业态,合理引导和创新休闲商业模式。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先分析我国环境管理制度现状,之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下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对策,希望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为我国环境事业做出一份贡献,进而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双层的提升,推动我国的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引言  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完善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力量
期刊
摘 要:科学有效的环境监测是实行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对污染物的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在实际的样品分析过程中,环境监测实验室对监测项目中的溶液、样品以及试剂等存储和处理的方式不当,导致对水资源产生严重的污染。由于实验室危废水中存在的有害成分种类比较多,进入水体之后,对人类健康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加强对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危废水污染质量措施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讲述了环境监测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道路桥梁的施工管理质量会影响到出行民众的生命安全,一旦道路桥梁出现了病害问题,将会导致道路桥梁安全质量受损,会威胁到过来行人车辆的安全。针对于此,有关单位部门要认真做好市政道路桥梁的常见病害分析处理工作,确保道路桥梁能够持续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充分保障过往行人与车辆的安全,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治理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治
期刊
摘 要:随着铁路公司制改革的快速推进,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内在需求在不断增强。2018年全路办理法律纠纷案件3478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12.72亿元。2019年国资委通过的《中央企业合规性指引》要求必须建立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避免包括法律等各种风险的发生。合同法律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各个阶层的利益最大化做了公平的归属,在合同法律的作用下,不少个人甚至是企业都通过法律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还维护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社会和经济的飞快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空气人类就无法生存。然而,目前的空气污染情况非常严峻。因此,实施大气环境监测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来源,也是制定保护大气环境措施的基本条件。在空气污染控制的过程中,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实现动态化的质量控制模式,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更为充分的指导措施,提升人们环保意识,实现我国经济环境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监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一件大事,因此,水利建设是关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搞好水利方面的灌溉有效,节水节能,最大限度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田水利粮食亩产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较好实现“青山绿水,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农村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措施思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技术飞速提升,如何将农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属于非常重。好的设计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施工的效果。燕子在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优化的设计方案,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加强对设计方案的。有话珠帘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分析  引言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房屋建筑市场逐渐饱和,导致社会对房屋建筑需求量发生明显改变,使得建筑
期刊
摘 要:自动化对于电气工程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智能化技术融入其中,可以有效提升整个系统的控制精度并降低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有效提升电气设备的控制效率和精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智能化技术可以帮助电气设备实现故障的自我诊断、智能化控制、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效率与质量等,对于电气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智
期刊
摘 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带动了建筑行业的进步。目前,在任何工作开展和实施的过程当中,安全问题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问题,安全在建筑领域更为重要,由于当前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逐渐的增加,同时对于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俨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进一步对于安全管理体制进行改良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障建筑项目顺利的开展和实施。在当前建筑产
期刊
摘 要:如今,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但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同时也促进了建筑行业水平的提升。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以及人们对于居住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让人们对于建筑管理工作有了更高的重视,并将其有效的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对于整个工程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结合对于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以及创新方法的分析,充分的分析建筑工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意义,分析现阶段进行管理工作时的问题,进行建筑工程建筑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