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萨满教是柯尔克孜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是柯尔克孜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丰厚土壤。在柯尔克孜族的意识中,萨满教的影响十分深厚。在伊斯兰文化表层的覆盖下,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原始信仰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发生着持久的影响。作为柯尔克孜族生活的百科全书,《玛纳斯》演唱作为柯尔克孜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沉淀着萨满教的影响。本文试从文本所描绘的萨满巫术占卜情景以及演唱传承中玛纳斯奇的身份定位两方面进行说明。
[关键词]《玛纳斯》;萨满文化;玛纳斯奇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93-03
一、 柯尔克孜民间文化的生存基础——萨满教
在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的萨满教就与柯尔克孜族密切相关。这种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原始信仰至今仍然主导着柯尔克孜人普遍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心理。这种原始的信仰包括巫术仪式和多神崇拜两个部分,其表现形态是在万物有灵论这一观念基础上,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崇拜天地、太阳、山川、水、动物以及祖先的精神,具有明显的泛神沦色彩和草原文化特征。大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还充满了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和草神。这种现象是和柯尔克孜人流动的畜牧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自发的现象,如水资源短缺、草原枯萎等无法理解,亦无法抗拒,所以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和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秘主宰,即有神在主管。由于水和草对人、畜非常重要,所以这两者被柯尔克孜族当做神来崇拜着。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柯尔克孜族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这一年中亚苏菲教派领导人伊斯哈克· 瓦里和卓 穿过喀什噶尔进入天山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地区,一边行医 一边传教, 持续了12年,从此揭开了这个民族一神教信仰的序幕。但那时,绝大部分的柯尔克孜族人还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保持着古老的萨满教信仰。直到18世纪,柯尔克孜族基本上完成了从叶尼塞河向亚洲中部的迁移,伊斯兰教才开始真正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但是由于柯尔克孜族游牧面积辽阔,人口稀少,加之雪山峡谷,交通险阻,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下生存,外来宗教理论的进一步渗透和宗教实体建立都困难重重。实际上,即使改信了伊斯兰教,在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意识里,萨满教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柯尔克孜族今天的伊斯兰教信仰应该说是一种两种宗教相互融合的宗教形式。
在伊斯兰文化表层的覆盖下,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原始信仰, 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散发着持久的影响力,永不褪色。这一点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化和禁忌上。10世纪上半期,阿拉伯旅行家米撒尔在他的笔记中也曾谈到了柯尔克孜人在宗教方面的一些情况,他说:“他们有自己的特殊的习俗、法规、意识、文字和庙宇。他们不扑灭灯火,要让它自己熄灭。他们把有香味的东西放在前面祷告,信奉它。他们信奉苍天(腾格里),朝南方祷告,尊敬天山的‘祖哈勒’、金星和土星,而认为火星不吉利。”从这些简单的描述中,可以瞥见他们最初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18世纪之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动植物和崇拜图腾等这些起源于萨满文化的民间信仰一直占居着柯尔克孜人信仰的主导地位。“萨满教世界观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萨满教观念渗透到柯尔克孜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柯尔克孜人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均与萨满教世界观交融于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柯尔克孜的萨满文化。”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叙事长诗带有明显的原始信仰的痕迹。《玛纳斯》起源于9~10世纪,《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前伊斯兰教时期,即萨满文化时期的产物,从中不难看到萨满教在史诗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无处不在的占卜与巫术礼仪
从史诗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来看,萨满教巫术、占卜仪式是明显的。史诗中多处提到占卜和萨满仪式,如婴儿出生、打仗之前、祭拜苍天、召唤风雨等,萨满教的世界观已经渗透到柯尔克孜人的生活各处并保留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
柯尔克孜人认为,黄色是悲伤的象征。因此,宰牲献祭的牲畜一定是清一色的黄色,或最起码是黄山羊,拿这种毛色的山羊做祭品,世人的疾苦就会像羊脖子里喷出的血液一样流走。柯尔克孜人把自己认为圣洁的东西,举到人的头顶旋绕或扑打,这又是一种法术,在民间相当普及。
如果没有动物可杀,也可用禽类翅膀代替。这种祭祀仪式的用意在于寻求和平、驱除邪恶。在《玛纳斯》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宰杀的牲畜,一定要头朝敌方,面仰天空,到处都是血。这样做是希望敌人遭遇与这个动物一样的命运。当玛纳斯从吐鲁番返回故里时,人们举行“山羊被宰杀了, 掏出羊肺扑打他的头”仪式,就是这个原因。
自古以来,柯尔克孜人视白色为圣洁、吉祥的颜色,围绕着白色,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巫术和禁忌。他们决不把面粉等白色之物在夜晚搬出家门,在他们的语言里,像“爱” 、“善心” 、“祷告”、“ 祝福” 等词的前面均加一个“白” 字,以撒出雪白的面粉来表示祝福。英雄玛纳斯每次出征都要身披白色战袍,骑着白、黄马;萨满在举行仪式时也离不开白色器物来祈福。此外阿里曼别特给玛纳斯向阿昆汗的女儿阿依曲莱弃提亲一节里,有这样的描写:
黄毛白面马的前额上,
结着雪白的棉团,
在马的尾巴上拴着,
阔额尔拜的无峰驼,
来到阿昆汗家提亲。
这是巫术的变形使用,白色的棉花象征吉祥、幸福,提亲的时候又代表着他们的诚意像白色一样纯洁。现在这种习俗已经被柯尔克孜族流传下来了。
在柯尔克孜民间流行着许多种占卜术,如看羊的肩胛骨(或者其他小牲畜的肩胛骨)所呈现的图画,从图画里预测凶吉;或者用占卜石占卜预测晴雨。玛纳斯在前被阔克却阔孜射中,就是通过占卜知道的—— 占卜家摆开了架式,
撒开一堆石子儿,
擦了擦流泪不止的老眼,
又观测肩胛骨的皱纹。
突然, 他惊惶不安地叫起来:
“ 啊,不好,老人家,
雄狮在前方出事,
只有阿克库拉和枣红马,
守在他身边。”
这种巫术在史诗当中频繁出现,如在玛纳斯第四部中:
凯涅尼木扬鞭驰过茫茫的荒野,
来到波浪汹涌的河滨,
河沿上住着一位白发的渔夫,
真诚的接待并挽留着风尘仆仆的贵宾。
老渔夫将英雄迎进毡房,
老太太待客十分殷勤,
抓过木碗忙舀起一碗净水,
在凯涅尼木头上绕了三圈,
然后端着水向远处泼去,
为客人消除病魔灾难。
在柯尔克孜族人观念里,水具有消灾和驱邪的功能,在萨满主持的祛病仪式上,萨满经常要手持有清水的碗在病人头上绕或者用枝条将水洒到病人身上,有时还用这种方法驱除不吉利的噩梦,这种现象现在仍广泛存在。
三、玛纳斯奇的灵光
从史诗的传承者玛纳斯奇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萨满教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体现以及在史诗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玛纳斯奇的基本意义是指《玛纳斯》史诗的演唱者,它的内涵是指柯尔克孜民间说唱艺人群体中一个最受听众欢迎和尊重的特殊阶层,他们演唱《玛纳斯》史诗并且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创作,是史诗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中国约有16.8万柯尔克孜人,其中极少数人被称为玛纳斯奇。柯尔克孜人民喜欢《玛纳斯》,更敬佩玛纳斯奇。玛纳斯奇一般都记忆力非凡,演唱起来如行云流水。虽然没有伴奏,他们表演时感情充沛,表情丰富,语调时而激昂,时而低缓悠长,且伴有一定的手势。玛纳斯奇能彻夜演唱,甚至长达几十天,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可以连唱20多天。
民族史诗是神圣的。由于史诗的神圣性、神秘性特点以及史诗神力崇拜的观念与习俗,史诗演唱活动仍与祭祀仪式紧密结合, 巫师兼歌手的现象以及史诗演唱前举行祭拜仪式的现象也多有存在。至今,通巫术的玛纳斯奇依然存在。如阿合奇县的曼拜特阿勒·拉合曼会演唱多部《玛纳斯》,同时他又是远近闻名的占卜师。巫师、萨满被看作是交通人、神之间的使者。他们演唱《玛纳斯》必然使演唱活动带有神圣的光环。各种关于史诗形成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可以在史诗演唱活动的最初发现,这与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信仰密切相关。先民认为诗歌是具有魔力的;巫师或萨满诵唱请神歌能把天神请到人间。巫师和萨满所念唱的咒语歌,具有驱走邪魔、消灾祛病的神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史诗演唱活动的发展轨迹,即最初的史诗演唱者多由巫师或萨满担任, 他们通过巫术仪式使神附体,使人们相信他们演唱的史诗是神授的。在从古到今的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中,玛纳斯奇都承担着歌手和萨满的双重功能。
用演唱《玛纳斯》史诗来治疗病人、消病救灾是玛纳斯奇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柯尔克孜族牧民请玛纳斯奇通过唱史诗来请求暴风雪停止或者为生病的家人或者牲畜看病是经常有的事,他们相信这部史诗有强大的力量驱除邪魔佑护平安。
玛纳斯奇本人在叙述自己经历时,往往说由于做了一个异梦而获得吟唱史诗的能力。这种“ 梦授” 说至今在我国史诗说唱艺人中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多数的玛纳斯奇均持“ 梦授” 说。例如,1963年《玛纳斯》的普查中,在阿合奇县发现一位玛纳斯奇, 当问到他是如何学会《玛纳斯)》时,他说:“ 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宰羊唱酒吃饱喝足之后,我就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骑白马的人向我走来,他让我唱《玛纳斯》,我说不会呀。那位骑白马的人对我说,你一开口就会唱了。于是我就开口唱,唱着唱着醒了,发现自己躺在野外。”这众所周知,“萨满神”、“萨满梦” 、“萨满病”是产生萨满最核心的三个因素。任何未来的萨满都要在梦中的病态情景下受到神灵的导引完成最终成为萨满的旅程。“选择萨满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梦、疾病或其他条件下,未来萨满与神或半神相遇,神灵告诉他已被选定,并指示他新的生活。”“这种梦不仅有暗示性和启发性,还有强制性和被迫性。除了在梦中得到神灵的启示和教导外,他们还必须接受神灵的绝对命令,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遵照神灵的意志,做它们在人界的代理。”“有抗拒神灵挑选者,神灵便以病魔折磨他,制服他的反抗,迫使他不得不接受使命。”在调查中,已经不止一次地从玛纳斯奇自己或者从听众口中听到玛纳斯奇在无意识情况下被迫领受“神灵梦授”,日后成为玛纳斯奇的情况,而且这种“神灵梦授”的观念在越是早期受到采访的玛纳斯奇身上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总之,我们应当看到,作为柯尔克孜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玛纳斯》演唱与萨满教渗透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玛纳斯奇与萨满身份的重叠使得它借助萨满的神事活动进一步得到传播,也进一步加强了其神圣性和群众性。史诗深深地打上了萨满教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的烙印,并在玛纳斯奇的演绎中进一步将萨满仪式和萨满文化传递给柯尔克孜族人,使萨满文化长存于民族精神文化之中。《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柯尔克孜族精神文化的巅峰”,也是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魂。
[参考文献]
[1]贺继宏,张光汉主编.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郎樱.《玛纳斯》与萨满文化[M].玛纳斯论.乌鲁木齐: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1994.
[3]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关键词]《玛纳斯》;萨满文化;玛纳斯奇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6-0093-03
一、 柯尔克孜民间文化的生存基础——萨满教
在中国古代,最早记载的萨满教就与柯尔克孜族密切相关。这种产生于远古时期的原始信仰至今仍然主导着柯尔克孜人普遍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心理。这种原始的信仰包括巫术仪式和多神崇拜两个部分,其表现形态是在万物有灵论这一观念基础上,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崇拜天地、太阳、山川、水、动物以及祖先的精神,具有明显的泛神沦色彩和草原文化特征。大约在公元10世纪柯尔克孜人的意识还充满了崇拜自然神的宗教观念,主要是水和草神。这种现象是和柯尔克孜人流动的畜牧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各种各样的自然自发的现象,如水资源短缺、草原枯萎等无法理解,亦无法抗拒,所以相信有超自然的力量和这些现象背后的神秘主宰,即有神在主管。由于水和草对人、畜非常重要,所以这两者被柯尔克孜族当做神来崇拜着。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柯尔克孜族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这一年中亚苏菲教派领导人伊斯哈克· 瓦里和卓 穿过喀什噶尔进入天山柯尔克孜族居住的地区,一边行医 一边传教, 持续了12年,从此揭开了这个民族一神教信仰的序幕。但那时,绝大部分的柯尔克孜族人还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保持着古老的萨满教信仰。直到18世纪,柯尔克孜族基本上完成了从叶尼塞河向亚洲中部的迁移,伊斯兰教才开始真正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但是由于柯尔克孜族游牧面积辽阔,人口稀少,加之雪山峡谷,交通险阻,长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下生存,外来宗教理论的进一步渗透和宗教实体建立都困难重重。实际上,即使改信了伊斯兰教,在柯尔克孜族的民族意识里,萨满教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柯尔克孜族今天的伊斯兰教信仰应该说是一种两种宗教相互融合的宗教形式。
在伊斯兰文化表层的覆盖下,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原始信仰, 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散发着持久的影响力,永不褪色。这一点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化和禁忌上。10世纪上半期,阿拉伯旅行家米撒尔在他的笔记中也曾谈到了柯尔克孜人在宗教方面的一些情况,他说:“他们有自己的特殊的习俗、法规、意识、文字和庙宇。他们不扑灭灯火,要让它自己熄灭。他们把有香味的东西放在前面祷告,信奉它。他们信奉苍天(腾格里),朝南方祷告,尊敬天山的‘祖哈勒’、金星和土星,而认为火星不吉利。”从这些简单的描述中,可以瞥见他们最初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18世纪之前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先祖、崇拜动植物和崇拜图腾等这些起源于萨满文化的民间信仰一直占居着柯尔克孜人信仰的主导地位。“萨满教世界观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萨满教观念渗透到柯尔克孜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柯尔克孜人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均与萨满教世界观交融于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柯尔克孜的萨满文化。”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叙事长诗带有明显的原始信仰的痕迹。《玛纳斯》起源于9~10世纪,《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前伊斯兰教时期,即萨满文化时期的产物,从中不难看到萨满教在史诗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二、无处不在的占卜与巫术礼仪
从史诗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来看,萨满教巫术、占卜仪式是明显的。史诗中多处提到占卜和萨满仪式,如婴儿出生、打仗之前、祭拜苍天、召唤风雨等,萨满教的世界观已经渗透到柯尔克孜人的生活各处并保留在他们的文学世界中。
柯尔克孜人认为,黄色是悲伤的象征。因此,宰牲献祭的牲畜一定是清一色的黄色,或最起码是黄山羊,拿这种毛色的山羊做祭品,世人的疾苦就会像羊脖子里喷出的血液一样流走。柯尔克孜人把自己认为圣洁的东西,举到人的头顶旋绕或扑打,这又是一种法术,在民间相当普及。
如果没有动物可杀,也可用禽类翅膀代替。这种祭祀仪式的用意在于寻求和平、驱除邪恶。在《玛纳斯》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宰杀的牲畜,一定要头朝敌方,面仰天空,到处都是血。这样做是希望敌人遭遇与这个动物一样的命运。当玛纳斯从吐鲁番返回故里时,人们举行“山羊被宰杀了, 掏出羊肺扑打他的头”仪式,就是这个原因。
自古以来,柯尔克孜人视白色为圣洁、吉祥的颜色,围绕着白色,相应地产生了很多巫术和禁忌。他们决不把面粉等白色之物在夜晚搬出家门,在他们的语言里,像“爱” 、“善心” 、“祷告”、“ 祝福” 等词的前面均加一个“白” 字,以撒出雪白的面粉来表示祝福。英雄玛纳斯每次出征都要身披白色战袍,骑着白、黄马;萨满在举行仪式时也离不开白色器物来祈福。此外阿里曼别特给玛纳斯向阿昆汗的女儿阿依曲莱弃提亲一节里,有这样的描写:
黄毛白面马的前额上,
结着雪白的棉团,
在马的尾巴上拴着,
阔额尔拜的无峰驼,
来到阿昆汗家提亲。
这是巫术的变形使用,白色的棉花象征吉祥、幸福,提亲的时候又代表着他们的诚意像白色一样纯洁。现在这种习俗已经被柯尔克孜族流传下来了。
在柯尔克孜民间流行着许多种占卜术,如看羊的肩胛骨(或者其他小牲畜的肩胛骨)所呈现的图画,从图画里预测凶吉;或者用占卜石占卜预测晴雨。玛纳斯在前被阔克却阔孜射中,就是通过占卜知道的—— 占卜家摆开了架式,
撒开一堆石子儿,
擦了擦流泪不止的老眼,
又观测肩胛骨的皱纹。
突然, 他惊惶不安地叫起来:
“ 啊,不好,老人家,
雄狮在前方出事,
只有阿克库拉和枣红马,
守在他身边。”
这种巫术在史诗当中频繁出现,如在玛纳斯第四部中:
凯涅尼木扬鞭驰过茫茫的荒野,
来到波浪汹涌的河滨,
河沿上住着一位白发的渔夫,
真诚的接待并挽留着风尘仆仆的贵宾。
老渔夫将英雄迎进毡房,
老太太待客十分殷勤,
抓过木碗忙舀起一碗净水,
在凯涅尼木头上绕了三圈,
然后端着水向远处泼去,
为客人消除病魔灾难。
在柯尔克孜族人观念里,水具有消灾和驱邪的功能,在萨满主持的祛病仪式上,萨满经常要手持有清水的碗在病人头上绕或者用枝条将水洒到病人身上,有时还用这种方法驱除不吉利的噩梦,这种现象现在仍广泛存在。
三、玛纳斯奇的灵光
从史诗的传承者玛纳斯奇身上,同样可以看到萨满教在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体现以及在史诗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玛纳斯奇的基本意义是指《玛纳斯》史诗的演唱者,它的内涵是指柯尔克孜民间说唱艺人群体中一个最受听众欢迎和尊重的特殊阶层,他们演唱《玛纳斯》史诗并且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创作,是史诗的创作者和传承者。中国约有16.8万柯尔克孜人,其中极少数人被称为玛纳斯奇。柯尔克孜人民喜欢《玛纳斯》,更敬佩玛纳斯奇。玛纳斯奇一般都记忆力非凡,演唱起来如行云流水。虽然没有伴奏,他们表演时感情充沛,表情丰富,语调时而激昂,时而低缓悠长,且伴有一定的手势。玛纳斯奇能彻夜演唱,甚至长达几十天,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可以连唱20多天。
民族史诗是神圣的。由于史诗的神圣性、神秘性特点以及史诗神力崇拜的观念与习俗,史诗演唱活动仍与祭祀仪式紧密结合, 巫师兼歌手的现象以及史诗演唱前举行祭拜仪式的现象也多有存在。至今,通巫术的玛纳斯奇依然存在。如阿合奇县的曼拜特阿勒·拉合曼会演唱多部《玛纳斯》,同时他又是远近闻名的占卜师。巫师、萨满被看作是交通人、神之间的使者。他们演唱《玛纳斯》必然使演唱活动带有神圣的光环。各种关于史诗形成的说法,如果追根溯源,可以在史诗演唱活动的最初发现,这与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信仰密切相关。先民认为诗歌是具有魔力的;巫师或萨满诵唱请神歌能把天神请到人间。巫师和萨满所念唱的咒语歌,具有驱走邪魔、消灾祛病的神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史诗演唱活动的发展轨迹,即最初的史诗演唱者多由巫师或萨满担任, 他们通过巫术仪式使神附体,使人们相信他们演唱的史诗是神授的。在从古到今的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生活中,玛纳斯奇都承担着歌手和萨满的双重功能。
用演唱《玛纳斯》史诗来治疗病人、消病救灾是玛纳斯奇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柯尔克孜族牧民请玛纳斯奇通过唱史诗来请求暴风雪停止或者为生病的家人或者牲畜看病是经常有的事,他们相信这部史诗有强大的力量驱除邪魔佑护平安。
玛纳斯奇本人在叙述自己经历时,往往说由于做了一个异梦而获得吟唱史诗的能力。这种“ 梦授” 说至今在我国史诗说唱艺人中仍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大多数的玛纳斯奇均持“ 梦授” 说。例如,1963年《玛纳斯》的普查中,在阿合奇县发现一位玛纳斯奇, 当问到他是如何学会《玛纳斯)》时,他说:“ 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宰羊唱酒吃饱喝足之后,我就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骑白马的人向我走来,他让我唱《玛纳斯》,我说不会呀。那位骑白马的人对我说,你一开口就会唱了。于是我就开口唱,唱着唱着醒了,发现自己躺在野外。”这众所周知,“萨满神”、“萨满梦” 、“萨满病”是产生萨满最核心的三个因素。任何未来的萨满都要在梦中的病态情景下受到神灵的导引完成最终成为萨满的旅程。“选择萨满的最常见的形式,是一个梦、疾病或其他条件下,未来萨满与神或半神相遇,神灵告诉他已被选定,并指示他新的生活。”“这种梦不仅有暗示性和启发性,还有强制性和被迫性。除了在梦中得到神灵的启示和教导外,他们还必须接受神灵的绝对命令,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遵照神灵的意志,做它们在人界的代理。”“有抗拒神灵挑选者,神灵便以病魔折磨他,制服他的反抗,迫使他不得不接受使命。”在调查中,已经不止一次地从玛纳斯奇自己或者从听众口中听到玛纳斯奇在无意识情况下被迫领受“神灵梦授”,日后成为玛纳斯奇的情况,而且这种“神灵梦授”的观念在越是早期受到采访的玛纳斯奇身上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总之,我们应当看到,作为柯尔克孜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玛纳斯》演唱与萨满教渗透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玛纳斯奇与萨满身份的重叠使得它借助萨满的神事活动进一步得到传播,也进一步加强了其神圣性和群众性。史诗深深地打上了萨满教的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念的烙印,并在玛纳斯奇的演绎中进一步将萨满仪式和萨满文化传递给柯尔克孜族人,使萨满文化长存于民族精神文化之中。《玛纳斯》史诗是“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柯尔克孜族精神文化的巅峰”,也是柯尔克孜族的民族魂。
[参考文献]
[1]贺继宏,张光汉主编.中国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2]郎樱.《玛纳斯》与萨满文化[M].玛纳斯论.乌鲁木齐: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编,1994.
[3]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