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供应链管理中,制造企业通过有效的质量文化沟通,对于消除具有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上、下游企业的文化差异,融合企业文化,促进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供应链管理包含多重文化
供应链管理(SCM)强调的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与最杰出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业务重构,做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专业、更擅长的核心业务上,最终目标是用系统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实现“双赢”。
在SCM中,由于众多上下游企业的企业制度不同、规模不同、所在地域不同,决定了对SCM是一个包含多重文化的系统整体,他们在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风格、管理方式都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这些不同文化之间便会造成冲突和抵触,从而影响SCM的效果。
因此,只有对供应链中企业的各种文化进行系统整合,增强他们之间的亲合度,才能有效地消除供应链中各种文化的摩擦及由此导致的系统内耗,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为此,有必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问题的沟通,对于消除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误解、关系僵化等
十分必要,也可促进合作关系的融合深化,提高合作效率,有利于SCM中任务的有效执行。
企业文化的群体风格
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不同观念、意识所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企业文化构成不同的企业形象,也可指在企业中经领导者积极倡导和企业员工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为绝大多数员工所遵守的的基本信仰、基本价值观、基本行为规范、道德规范的总和,使一种观念上的行为准则。一般认为,企业文化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位于系统核心层的理念文化、中间层的行为文化以及外部层的形象文化。
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现:当供应双方在签订合同后所进行的信息交流的很大部分内容为质量信息方面,而且随着质量认证、质量标准的普及,质量文化在不同的企业中具有很大的共性。若以此为契机,提供和塑造一种适宜的文化环境,使合作企业内部全面质量管理得到很快发展,又促进制造企业的质量水平,使得质量文化成为跨文化沟通的最根本、有效的基础。
质量文化的结构化特征
所谓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和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自然形成的与质量相关的意识、规范、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水平、行为准则等“软件”的总和,它在企业文化中侧重于提高企业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职能。它具有实践性、可塑性、独特性、综合性等一些基本特征。
其中,物质层面指物质因素组成如物料的数量、质量、人员配置等;行为层面指创造财富的行为模式;制度层面包括标准化与规范化体系、激励机制和法律体系;道德层面表现为群体积极主动地尊重与维护企业、客户权力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反映企业独特的质量经营本质。
质量是企业参与竞争的
核心因素
不难看出,产品质量仍然是企业有效参与市场竞争及创造品牌的最重要前提,质量竞争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居主导地位,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采购等主要活动,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顾客”这一供应链中,维系其环节完整、有效的内在因素仍然是质量因素,质量存在于这个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是保证和维系各方合作关系的基本要素,因而对质量的关注仍然是供应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这使得质量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
而且,企业尽管不断进行着各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但质量文化的内涵也会随着现代管理的变化而演变,从仅追求产品质量到追求大质量,从追求高技术指标等符合性质量到追求适用性、客户服务性质量,从追求产品质量到强调质量保证能力;从制造企业承担物料不合格的处理损失到由供应商负责此损失;从事后检验到事前预防;从单个部门分工负责到追求过程的质量控制过程;从静态质量指标考核到动态质量把握;从限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扩展到对供应商的过程质量控制……这些变化适应了企业管理模式调整的需要。
“追求完美” 的质量精神成为供应双方企业质量文化的最大共同点,尽管在具体目标、实现方法不同,但追求完美的质量精神与质量文化意味着质量的不断持续改进。从长远看,供应双方对质量改进的突破性、创新性和整体优化,也是有效促进供应双方合作关系的有效办法。比如:供应商认可接受并积极协助制造商的定期和不定期审核,对提出的整改意见认真加以修改,而不是觉得己方没必要或因成本大而推诿,其行为直接影响企业间文化的沟通、交流。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没有自律的、习惯的质量合作意识,供应双方在新的协作运行中将很难有效展开。
两种文化的融合之路
势在必行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中,制造企业通过有效的质量文化沟通,对于消除具有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上、下游企业的文化差异,融合企业文化,促进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