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无国界,美容整形外科知识是属于全世界的,在整形领域根本就没有“美式”、“英式”、“日式”或“韩式”这样的名词。
近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终身教授王炜在门诊接待了一位哭泣的女性。她叫芳芳(化名),是一名演员。她在韩国整形后回到上海已经40天,找王教授哭诉是为了“找回”自己的下巴。当她再次走出医院时,看着镜子里被王教授重塑的面容,对韩国之行仍然心有余悸。
作为一名演员,容貌对于芳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听说韩国整形技术比国内好,加之近期又看到众多韩国医生来上海走穴所掀起的“韩式整形风”,芳芳对于韩国的整形技术深信不疑。2004年初,她飞到韩国汉城进行了瘦脸和隆下巴的美容整形手术,整个手术费用折合人民币5万多元。
然而,当术后拆去层层包裹的纱布后,她惊呆了。这次美容手术让自己明显比手术前难看了,好象是别人的下巴长在了自己的脸上。因为这个下巴,芳芳一个多月不敢出门,更不敢接戏,精神几乎濒临崩溃。
自2002年开始,国内就出现了一种特色旅游团——韩国整形美容团,组织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国人专程赴韩国整形。2003年夏季,开始有韩国医师来上海走穴。其后,在全国众多媒体的热炒下,上海乃至全国形成了一股美容“韩流”。
记者从上海美容整形外科医师协会了解到,来上海走穴的其实只是几位韩国的中青年医师,他们每次来沪逗留数天,做的都是隆鼻、瘦脸等普通美容手术,目前最多只完成了100多例,仅占2003年上海美容整形手术总量的0.2%~0.3%。王教授透露,事实上韩国最有成就的整形专家并没有来中国走穴,这些著名教授、专家只接受医科大学的邀请,而且无论国籍、名气大小等,想要在上海进行整形手术,必须取得上海市的“行医执照”。
国内众多美容整形专家表示,学术界评定手术质量的优劣,是以完成手术的数量、质量、创造力和科学论文的数量以及被引用率等因素来衡量的。分析这些指标,目前盲目地认为韩国整形技术比中国先进是没有根据的。王炜及上海长海医院整形外科教授邢新等知名专家坦言:医学无国界,美容整形外科知识是属于全世界的,在整形领域根本就没有“美式”、“英式”、“日式”或“韩式”这样的名词。其实,连韩国医师自己也许都讲不清楚究竟什么是“韩式美容”。
与此同时,在2004年3月24~26日召开的首届上海国际整形外科会议上记者了解到,随着美容外科行情的不断看涨,一些美容机构手术失败后再重新“返工”的比例和人数也在不断上升。据上海《解放日报》报道,仅2003年上海九院接待的在其他美容机构整容后再来进行返工修复或二次整容的人数,已占该院整容人数的20%~30%。
虽然在这些返工的手术中有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医学上没有100%的成功率,但无论如何,20%~30%的返工率还是大大超出了科学所能允许的范围。那么,如此高的返工率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上海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市民爱美蔚然成风,因而导致上海美容市场的火爆。据了解,目前上海医学美容机构,不论是民营的还是公立的,其硬件设施都“基本符合标准”,但关键是软件太“软”,美容医师素质不过关。不少美容医师只是普通的外科医师,没有经过整形美容的专业训练。按理说,不合格的美容医师就不应该上岗,但目前我国整形美容领域还没有准入规定,更受到利益驱动、供给紧张和监管缺失等环境的刺激,于是造成了整形美容执业者的鱼龙混杂,也导致了返工率的居高不下。
尽管整形美容的成败还谈不到 “人命关天”,但“整好了是美容,整坏了是毁容”。而“毁容”对于女性而言,不啻于毁了她的生命。不仅如此,一些敏感部位的整形手术潜在的生命健康风险也非同寻常。
因此,在整形美容需求激增的今天,政府的监管只能强化而不能弱化。客观地说,对当前的医疗市场,政府不是没有监管,而是监管出现了错位。也就是该放的没有放,比如医疗人才和医疗机构投资的市场化方面,政府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而不该放的反而监管缺席了,如疏于对上述整形美容市场的监管。面对高达20%~30%的返工率,如果这时候监管部门还不出手,等到闹出人命官司的时候,恐怕又要亡羊补牢了。所以,上海美容外科界众多专业人士发出了呼吁:政府对医学美容市场的监管刻不容缓,并且要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相配套的监管措施。所谓事前监管,就是尽快出台医学美容市场的准入标准,即设置一定的技术门槛,这不是在刁难经营者,而是还美容消费者以人身安全,同时也是在保护医学美容执业者;所谓事中监管,就是出台巡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而事后监管,就是对肇事者施以严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