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教材中的阅读课文篇幅有限,仅靠课内阅读,远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不能拓宽视野,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课内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以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积累回补课内阅读数量的不足,让课内外阅读“携手”并进。
一、立足课堂,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一篇课文,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地去进行阅读指导,而是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组织训练。
1.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前,我考虑到学生对霍金和《时间简史》可能不了解,于是在课前的预习中提醒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筛选出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内容,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教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去理解感悟霍金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再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丹顶鹤的外形美、姿态美:外形美重在写颜色美、姿态美,突出了它体形修长的特点,以“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时的优美姿态来表现其高雅。课堂中我要求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重点句细细品味,并教给学生在以后阅读中可以做到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2.想象说话,读写结合
想象是说话的前提,说话是写作的基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小学教材入选的课文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拥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想象点、空白点,让学生合理地补白,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完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后,我让学生想象,第二天,小骆驼又遇见了小红马,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先口头编故事课堂交流,课下再写下来。在教学《木兰从军》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她说服了家人”这句话想象:假如你是木兰的家人(父亲、母亲、弟弟),你是怎样劝说木兰不要从军,木兰又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呢?课堂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木兰的家人和木兰,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再将木兰与家人对话的内容写下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文本,正确地把握读、说、写的关系。
3.勤动笔墨,培养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动笔墨习惯的养成。课内阅读,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圈画文中的重点词句,中高年级可引导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课外阅读,低年级可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圈出好词好句;中年级可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可以是3~5个好词和2~3个好句;高年级可要求学生将看过的书及时标注自己的感受或写一篇读后感。教师要对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指导,鼓励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多元课堂,实现阅读的內外衔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模式应该多样化。利用此特点,我创设多元课堂情境,设计不同课型,让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1.读物介绍课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材料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穿插了一些与人物相关的其他故事情节,简单介绍了《三国演义》,学生们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深深吸引,课下便迫不及待到图书室寻找读本。
2.设置悬念课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总是喜欢一探究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对故事性特别强的课文,我在结课时故意戛然而止,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后,我用满腔热情和敬仰的语气赞美不怕困难的郑和后,突然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其实郑和在下西洋时遇到很多困难,发生过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顿时来了劲,我又巧妙推荐他们课下阅读《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书。
3.疑难点指导课
学生在课内阅读时,常常由于自身阅历与知识面的局限而对一些文本的内容理解不透。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由于历史背景久远,学生对邓小平爷爷了解不多,课堂上很难体会人民在邓小平爷爷离去时的那种悲痛之情。根据学情,我推荐他们阅读邓小平爷爷生前的有关事迹及相关读本,克服理解障碍,化复杂为简单。
4.交流汇报课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每个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不同,交流可以使大家资源共享。例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知道学生对恐龙都很感兴趣,课前就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模型等等,了解恐龙相关知识。课堂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收获尽情交流,结果发现,他们掌握了大量超越文本内容的材料。课内外互动,资源共享,学生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全面,更有厚度,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朝气。
5.比较衔接课
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大阅读信息量。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认识到同样是写西湖的诗篇,由于作者不同的感受,写出了风采各异的文章。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拓展自己已经知道或查阅到的有关西湖的诗篇,类比衔接,丰富知识面。
6.成果展示课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内心都藏着强烈的表现欲,很多时候希望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适时让他们显露自己的阅读成果。如,我利用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设置展台展示他们的摘抄、心得体会,通过演讲讲述他们自己的阅读历程……这些活动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大大促进他们更认真更努力地去阅读。
三、拓展课外,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通过平时的调查以及学生家长的反映得知,许多学生只要离开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宁愿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来阅读,或者是在“高压”下有口无心地看书。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培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找准“切入点”,课内课外融会贯通,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真正达到课内外阅读相融之功效。例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这一课之前,由于学生对奥运知识非常陌生,在课前我布置他们回家查阅资料。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上课时我通过交流发现他们收获很大,查阅了奥运开幕式、闭幕式等的相关材料。上课时我适时对这些“有心”的学生加以表扬,并告诉他们平时也可以多留心、多阅读。我在教学《大禹治水》后告诉学生,像大禹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去阅读《中华神话故事》这本书。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阅读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走进作家的童年世界,领略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同时在诗情画意的阅读氛围中领略名家的写作技巧。教学《乡下孩子》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三寄小读者》等。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阅读,课外知识的积累促进课内提高。只有让课内外阅读“携手”并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立足课堂,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一篇课文,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地去进行阅读指导,而是要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组织训练。
1.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学生没有切身的体验。教学前,我考虑到学生对霍金和《时间简史》可能不了解,于是在课前的预习中提醒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筛选出与这篇课文相关的内容,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教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去理解感悟霍金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再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丹顶鹤的外形美、姿态美:外形美重在写颜色美、姿态美,突出了它体形修长的特点,以“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时的优美姿态来表现其高雅。课堂中我要求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重点句细细品味,并教给学生在以后阅读中可以做到抓住重点、举一反三。
2.想象说话,读写结合
想象是说话的前提,说话是写作的基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小学教材入选的课文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拥有很强的文学色彩,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抓住文章的想象点、空白点,让学生合理地补白,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学完了《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后,我让学生想象,第二天,小骆驼又遇见了小红马,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先口头编故事课堂交流,课下再写下来。在教学《木兰从军》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她说服了家人”这句话想象:假如你是木兰的家人(父亲、母亲、弟弟),你是怎样劝说木兰不要从军,木兰又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呢?课堂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木兰的家人和木兰,进行想象说话训练,再将木兰与家人对话的内容写下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抓住文本,正确地把握读、说、写的关系。
3.勤动笔墨,培养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勤动笔墨习惯的养成。课内阅读,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圈画文中的重点词句,中高年级可引导学生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写批注。课外阅读,低年级可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圈出好词好句;中年级可要求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可以是3~5个好词和2~3个好句;高年级可要求学生将看过的书及时标注自己的感受或写一篇读后感。教师要对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指导,鼓励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二、多元课堂,实现阅读的內外衔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模式应该多样化。利用此特点,我创设多元课堂情境,设计不同课型,让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1.读物介绍课
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材料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穿插了一些与人物相关的其他故事情节,简单介绍了《三国演义》,学生们被小说精彩的情节深深吸引,课下便迫不及待到图书室寻找读本。
2.设置悬念课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总是喜欢一探究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对故事性特别强的课文,我在结课时故意戛然而止,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如在教学《郑和远航》一课后,我用满腔热情和敬仰的语气赞美不怕困难的郑和后,突然话锋一转说道:“同学们,其实郑和在下西洋时遇到很多困难,发生过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顿时来了劲,我又巧妙推荐他们课下阅读《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一书。
3.疑难点指导课
学生在课内阅读时,常常由于自身阅历与知识面的局限而对一些文本的内容理解不透。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由于历史背景久远,学生对邓小平爷爷了解不多,课堂上很难体会人民在邓小平爷爷离去时的那种悲痛之情。根据学情,我推荐他们阅读邓小平爷爷生前的有关事迹及相关读本,克服理解障碍,化复杂为简单。
4.交流汇报课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每个学生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不同,交流可以使大家资源共享。例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我知道学生对恐龙都很感兴趣,课前就布置学生广泛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模型等等,了解恐龙相关知识。课堂中,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收获尽情交流,结果发现,他们掌握了大量超越文本内容的材料。课内外互动,资源共享,学生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全面,更有厚度,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朝气。
5.比较衔接课
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大阅读信息量。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认识到同样是写西湖的诗篇,由于作者不同的感受,写出了风采各异的文章。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拓展自己已经知道或查阅到的有关西湖的诗篇,类比衔接,丰富知识面。
6.成果展示课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内心都藏着强烈的表现欲,很多时候希望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适时让他们显露自己的阅读成果。如,我利用课本剧的表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设置展台展示他们的摘抄、心得体会,通过演讲讲述他们自己的阅读历程……这些活动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大大促进他们更认真更努力地去阅读。
三、拓展课外,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通过平时的调查以及学生家长的反映得知,许多学生只要离开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宁愿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来阅读,或者是在“高压”下有口无心地看书。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培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找准“切入点”,课内课外融会贯通,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研读文本之后,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阅读点,以巩固文本知识,丰富、扩展文本内涵。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的选材工作,让学生读有所依,真正达到课内外阅读相融之功效。例如,在教学《再见了,北京》这一课之前,由于学生对奥运知识非常陌生,在课前我布置他们回家查阅资料。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上课时我通过交流发现他们收获很大,查阅了奥运开幕式、闭幕式等的相关材料。上课时我适时对这些“有心”的学生加以表扬,并告诉他们平时也可以多留心、多阅读。我在教学《大禹治水》后告诉学生,像大禹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想了解他们的故事可以去阅读《中华神话故事》这本书。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阅读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走进作家的童年世界,领略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同时在诗情画意的阅读氛围中领略名家的写作技巧。教学《乡下孩子》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三寄小读者》等。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继续和扩展。课内指导方法带动课外阅读,课外知识的积累促进课内提高。只有让课内外阅读“携手”并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