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开发银行日前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推动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
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老工业城市,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消亡,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尤其是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历史关头,这里大多是重化工基地和资源城市,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眼下产能已落后,资源已近掏空,产业空心化严重,基本失去持续发展的功能。在此情势下,城市功能改造成了严峻的问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功能再造,重新积聚生产力,提升城市经济增长点。
从当前和长远看,做好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利于更好地积淀前人的文化和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足迹,弘扬优秀中国工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鲁尔区可资复制
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可资复制的样板。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威州,面积4400平方公里,居住着540万人口,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自十九世纪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鲁尔区逐渐成为德国重工业生产基地,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其煤炭和钢铁工业几乎支撑起德国经济长达150年的发展。
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无情地席卷了鲁尔区,鲁尔区不得不收缩战线。如今,鲁尔区90%的煤矿和炼钢厂都已关闭,这块在工业膨胀时期制造过繁华的工业化土地,面目全非,几乎完全告别了大工业时代。这与眼下中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处境何其相似乃尔!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廢弃的厂区,并没有因此成为城市铁锈斑斑的伤疤,而是被州政府成功地与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化陈旧为神奇,有的扩建成工业博物馆,有的修缮成景观公园,有的改建成设计与艺术中心,供人们参观、休闲、娱乐、学习,形成了一条工业文化的旅游线路,连接着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
工业文化旅游线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钢铁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徜徉于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之中,寻觅其中的沧海桑田,领略工业文明的智慧和先驱者的开拓精神。
昔日运煤船川流不息的小河道如今游船荡漾,高大的吊车下摆满了咖啡桌,咖啡屋就开在整旧如新的老厂房里,废弃的仓库外观基本不变,功能却变成了画廊、剧院、露天电影院,而斑驳的墙壁则成为攀岩的绝佳处。
在埃森矿业同盟一处占地16平方公里的厂区,常年以每人8欧元的票价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8年一年便迎来了80万游客,这些游客吃饭、乘车、住宿、看展览又给当地人带来了大量商机。厂房出租用于办展览、开宴会、举行婚礼也收入不菲。
过去囤积废料的空地,现在则种满了树和各种植物,一片绿意盎然,扫除了厂矿过去龌龊的形象。一些过去用来运煤的火车铁路也改装成脚踏车道,每到周末都吸引许多脚踏车骑士前来过把瘾。
鲁尔区正由一个破落的工业园区转型为繁华的旅游景区,老树又绽放出新花。
既要借鉴,又要创新
实施方案指出,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老工业城市应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的有效路径。
从鲁尔区的功能改造,至少可以提炼出几点借鉴意义:
首先,对闲置的工业园区进行功能改造符合产业转型的大方向。从生产型园区向服务型园区转型,这样的功能改造是一个质的飞跃,既符合新形势下产业转型的大势,也符合中国的实情。虽然中国目前闲置的工业园尚无准确数据,但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将这些工业园的土地资源、厂房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势必能产生新的经济生长点,对眼下经济复苏缓慢的困局是一个润滑剂,也能将地方财政从窘迫中解脱出来,不再指望卖地搞房地产增加财政收入。
其次,文化产业是园区功能改造的可靠平台。文化产业是一个环保产业、低碳产业,也是一个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国民素质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要借助园区功能改造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借助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在园区功能改造中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当是顺时应势而为。
再次,园区功能改造要保持园区的本色。鲁尔区的埃森有一则“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的广告发人深省。擦去了煤灰,埃森焕发了青春的光彩,然而,埃森原来质朴的面貌并没有改变,正因为如此,工业化的容颜依稀可见,才成为位于欧洲中心的文化之都。以往我们在改造旧区时,动辄是全面进行大手术,大拆大建,搞什么“大手笔、超常规、跳跃式”,把旧区整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固有的特色。今后对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否也能像埃森这样,怀着爱护、景仰、珍惜的心情来善待旧区,轻轻地拂去它脸上岁月的尘埃,保留它原来的风貌,让历史在现代的时空里与未来连接,这是在考量老工业基地管理者的智慧。
此外,我们还要创新。要以新基建的理念,将工业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利用新技术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同时要实施城市工业遗产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
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老工业城市,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相对薄弱,特别是一些工业遗产遭到破坏、损毁甚至消亡,亟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尤其是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历史关头,这里大多是重化工基地和资源城市,经过数十年的经济发展,眼下产能已落后,资源已近掏空,产业空心化严重,基本失去持续发展的功能。在此情势下,城市功能改造成了严峻的问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功能再造,重新积聚生产力,提升城市经济增长点。
从当前和长远看,做好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有利于更好地积淀前人的文化和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奋斗足迹,弘扬优秀中国工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统筹产业发展与消费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
鲁尔区可资复制
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可资复制的样板。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威州,面积4400平方公里,居住着540万人口,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自十九世纪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鲁尔区逐渐成为德国重工业生产基地,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其煤炭和钢铁工业几乎支撑起德国经济长达150年的发展。
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无情地席卷了鲁尔区,鲁尔区不得不收缩战线。如今,鲁尔区90%的煤矿和炼钢厂都已关闭,这块在工业膨胀时期制造过繁华的工业化土地,面目全非,几乎完全告别了大工业时代。这与眼下中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处境何其相似乃尔!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廢弃的厂区,并没有因此成为城市铁锈斑斑的伤疤,而是被州政府成功地与文化产业结合在一起,化陈旧为神奇,有的扩建成工业博物馆,有的修缮成景观公园,有的改建成设计与艺术中心,供人们参观、休闲、娱乐、学习,形成了一条工业文化的旅游线路,连接着19个工业旅游景点、6个国家级博物馆和12个典型工业城镇。
工业文化旅游线路如同一部反映煤矿、炼焦、钢铁工业发展的教科书,带领人们徜徉于150年的工业发展历史之中,寻觅其中的沧海桑田,领略工业文明的智慧和先驱者的开拓精神。
昔日运煤船川流不息的小河道如今游船荡漾,高大的吊车下摆满了咖啡桌,咖啡屋就开在整旧如新的老厂房里,废弃的仓库外观基本不变,功能却变成了画廊、剧院、露天电影院,而斑驳的墙壁则成为攀岩的绝佳处。
在埃森矿业同盟一处占地16平方公里的厂区,常年以每人8欧元的票价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8年一年便迎来了80万游客,这些游客吃饭、乘车、住宿、看展览又给当地人带来了大量商机。厂房出租用于办展览、开宴会、举行婚礼也收入不菲。
过去囤积废料的空地,现在则种满了树和各种植物,一片绿意盎然,扫除了厂矿过去龌龊的形象。一些过去用来运煤的火车铁路也改装成脚踏车道,每到周末都吸引许多脚踏车骑士前来过把瘾。
鲁尔区正由一个破落的工业园区转型为繁华的旅游景区,老树又绽放出新花。
既要借鉴,又要创新
实施方案指出,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老工业城市应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角度出发,立足城市发展实际,学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探索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的有效路径。
从鲁尔区的功能改造,至少可以提炼出几点借鉴意义:
首先,对闲置的工业园区进行功能改造符合产业转型的大方向。从生产型园区向服务型园区转型,这样的功能改造是一个质的飞跃,既符合新形势下产业转型的大势,也符合中国的实情。虽然中国目前闲置的工业园尚无准确数据,但肯定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将这些工业园的土地资源、厂房资源进行功能改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势必能产生新的经济生长点,对眼下经济复苏缓慢的困局是一个润滑剂,也能将地方财政从窘迫中解脱出来,不再指望卖地搞房地产增加财政收入。
其次,文化产业是园区功能改造的可靠平台。文化产业是一个环保产业、低碳产业,也是一个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国民素质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要借助园区功能改造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借助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在园区功能改造中大力引进文化产业,当是顺时应势而为。
再次,园区功能改造要保持园区的本色。鲁尔区的埃森有一则“埃森擦去了脸上的煤灰”的广告发人深省。擦去了煤灰,埃森焕发了青春的光彩,然而,埃森原来质朴的面貌并没有改变,正因为如此,工业化的容颜依稀可见,才成为位于欧洲中心的文化之都。以往我们在改造旧区时,动辄是全面进行大手术,大拆大建,搞什么“大手笔、超常规、跳跃式”,把旧区整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固有的特色。今后对一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是否也能像埃森这样,怀着爱护、景仰、珍惜的心情来善待旧区,轻轻地拂去它脸上岁月的尘埃,保留它原来的风貌,让历史在现代的时空里与未来连接,这是在考量老工业基地管理者的智慧。
此外,我们还要创新。要以新基建的理念,将工业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利用新技术推动跨媒体内容制作与呈现,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同时要实施城市工业遗产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