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用快乐打造物理课堂来吸引学生进入物理殿堂,促进物理教学,使学生真正从“想学”到“乐学”到“会学”。
关键词:快乐;打造;物理课堂
快乐是一种收获后的喜悦,是一种经过努力体现自我价值的浩瀚的舒畅,这样的喜悦可以不被笑容修饰,却一定会被内心接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快乐的心情下所获得的一切知识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千辛万苦”,学生学得“苦不堪言”。面对教育新形势,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研究的课题。物理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也离不开快乐教育。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习所得,对在物理课堂教育中实施快乐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快乐引导学生“想学”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外部特征来推断和评价的,而这种推断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重要,而外表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学生是社会的新生代,对服装认识正在扩展,审美能力逐渐提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如果差距较大,着装一味求正统,讲究朴素,则会与学生有了一段心理距离,如果能适当穿一些大方又入时的服装,加上又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学生便会觉得此老师可亲可近,思想开放,能增强其信任感,对所教内容也容易接受。
然而,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更主要的还是在课堂上,于是我在给初二的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说:“不是我知识多么的渊博,而是大家和我一样从头到脚无处不是物理知识。因而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瞅瞅、摸摸、捏捏、闻闻就学到物理知识。”于是,我介绍了眼睛就是高级透镜,是怎样看见物体的;近视和远视是如何形成的?人是怎么样发声的?鼻孔为什么朝下?耳朵形状的声学好处……听得学生兴奋不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习物理学,它能让我们知道更多的未解之谜,从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不知不觉中学生被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向“师”力,学生信赖教师,心情愉快,乐于完成教师所交给的学习任务,更想学好他所爱戴的老师所教的学科,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支持和爱抚。
二、快乐激发学生“乐学”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有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本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生如果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那么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将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机械运动》第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边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过来,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在惊奇之余,我顺势提问,这名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本领呢?引起了学生好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如,在讲《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节目的画面。问:这美丽的音乐你是怎样听到的?什么器官功劳最大?由于《千手观音》的画面很有动感且极具感染力,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它与后面的骨传导相关,突出课堂结构的整体性。另外,在讲述物体的颜色时,又可以呈现这段录像,当演员身上的衣服颜色随着灯光的变换而变化时,学生对物体的颜色的理解可说就事半功倍了。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习就会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促使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快乐指导学生“会学”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不是也不可能传输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而不是背记知识和技巧;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不能被动吸收;学生学什么必须与怎样学相结合。
例如对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过去我尽管费了很多的口舌,学生还是很难抛弃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于是在上一届学生的教学中,我尝试在布置学生预先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改用讨论、辩论的方式来教学,发现效果大为不同。
开始我列举一些事例,如足球不踢就不动,风车无风就不转,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经推动的箱子,一松手就停住了等等,再故意说:“这些事实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我问:“我的看法对吗?”接着让学生相互讨论,进行辩论,学生们相互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我的“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我“顽固地”坚持错误观点,把讨论引向深入,并做了一个实验:我用手推粉笔盒在水平桌面上移动,一松手粉笔盒就停了。我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我的“观点”。这下激起很多的学生齐心协力地向我“开火”,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大量事实批驳我。有的说,扔出去的铅球,不受力了,还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往上抛的小球离开手,继续向上运动,不会马上掉下来,等等。甚至有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实验,以便推翻我的“观点”。另外一个同学激动地到讲台上来同我辩论时,其他的同学纷纷在下面忙着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我的失败。最后在学生的强大攻势下,我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的观点是对的。这时学生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体会到了探索真理的乐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思辨、解决、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励箭生,姜水根.“缓缓道来 震撼人心:关于绪论课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11):10-12.
[2]王政良.展示思维过程 指导思维调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1/2):24-26.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谢桥中学)
关键词:快乐;打造;物理课堂
快乐是一种收获后的喜悦,是一种经过努力体现自我价值的浩瀚的舒畅,这样的喜悦可以不被笑容修饰,却一定会被内心接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所以人们在快乐的心情下所获得的一切知识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千辛万苦”,学生学得“苦不堪言”。面对教育新形势,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研究的课题。物理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也离不开快乐教育。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习所得,对在物理课堂教育中实施快乐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快乐引导学生“想学”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外部特征来推断和评价的,而这种推断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重要,而外表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学生是社会的新生代,对服装认识正在扩展,审美能力逐渐提高,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如果差距较大,着装一味求正统,讲究朴素,则会与学生有了一段心理距离,如果能适当穿一些大方又入时的服装,加上又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学生便会觉得此老师可亲可近,思想开放,能增强其信任感,对所教内容也容易接受。
然而,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更主要的还是在课堂上,于是我在给初二的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说:“不是我知识多么的渊博,而是大家和我一样从头到脚无处不是物理知识。因而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瞅瞅、摸摸、捏捏、闻闻就学到物理知识。”于是,我介绍了眼睛就是高级透镜,是怎样看见物体的;近视和远视是如何形成的?人是怎么样发声的?鼻孔为什么朝下?耳朵形状的声学好处……听得学生兴奋不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知道,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习物理学,它能让我们知道更多的未解之谜,从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不知不觉中学生被吸引,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向“师”力,学生信赖教师,心情愉快,乐于完成教师所交给的学习任务,更想学好他所爱戴的老师所教的学科,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支持和爱抚。
二、快乐激发学生“乐学”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有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本学科的兴趣成正比。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生如果不以学习为负担,反以学习为享受,那么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将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机械运动》第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m高空飞行时,发现脸边有一个小东西,以为是一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抓过来,原来是一颗德国子弹。”学生在惊奇之余,我顺势提问,这名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本领呢?引起了学生好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如,在讲《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节目的画面。问:这美丽的音乐你是怎样听到的?什么器官功劳最大?由于《千手观音》的画面很有动感且极具感染力,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它与后面的骨传导相关,突出课堂结构的整体性。另外,在讲述物体的颜色时,又可以呈现这段录像,当演员身上的衣服颜色随着灯光的变换而变化时,学生对物体的颜色的理解可说就事半功倍了。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学习就会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促使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快乐指导学生“会学”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不是也不可能传输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思考,而不是背记知识和技巧;学生必须主动建构,不能被动吸收;学生学什么必须与怎样学相结合。
例如对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过去我尽管费了很多的口舌,学生还是很难抛弃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于是在上一届学生的教学中,我尝试在布置学生预先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改用讨论、辩论的方式来教学,发现效果大为不同。
开始我列举一些事例,如足球不踢就不动,风车无风就不转,等等。故意说:“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接着又反过来举一些事例,如已经推动的箱子,一松手就停住了等等,再故意说:“这些事实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然后我问:“我的看法对吗?”接着让学生相互讨论,进行辩论,学生们相互争得面红耳赤……渐渐地,同意我的“观点”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我“顽固地”坚持错误观点,把讨论引向深入,并做了一个实验:我用手推粉笔盒在水平桌面上移动,一松手粉笔盒就停了。我用这个实验来支持我的“观点”。这下激起很多的学生齐心协力地向我“开火”,纷纷举手发言,列举大量事实批驳我。有的说,扔出去的铅球,不受力了,还能继续前进;有的说,往上抛的小球离开手,继续向上运动,不会马上掉下来,等等。甚至有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实验,以便推翻我的“观点”。另外一个同学激动地到讲台上来同我辩论时,其他的同学纷纷在下面忙着给他出谋划策,急切地期待着我的失败。最后在学生的强大攻势下,我只好宣布“投降”,承认学生的观点是对的。这时学生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们体会到了探索真理的乐趣。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思辨、解决、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能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励箭生,姜水根.“缓缓道来 震撼人心:关于绪论课的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11):10-12.
[2]王政良.展示思维过程 指导思维调节.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9(1/2):24-26.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谢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