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在教育中的补位作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在全球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浪潮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价值观扭曲,且存在厌学、自制力差、责任缺失、理想虚无、行为反叛等问题。如某职校学生将在课堂捉弄老师的录像放在网上取乐;某职校学生偷自行车成家常便饭;某职校学生彻夜上网荒废学业等。在网络化及竞争化的环境中,学生过早地接触到了社会阴影的一面,使得本已有限的道德教育变得更难有说服力,学生在现实中看问题做事情容易偏激走极端……打架、自杀、抢劫、离家出走,甚至弑师、弑亲等个案屡见不鲜。而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的教育却存在着“盲点”和“空白”,这使职校学生教育缺失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妨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学业的顺利完成,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效果,更是对班主任的一个挑战。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及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弥补学生以上的教育缺失已经成为中职德育课教师不能回避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那么,如何针对学生教育上的“盲点”和“空白”进行德育教育并自然渗透到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德育课教学的补位作用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上好起始课,学习目的意义的“补位”
  由于我校坚持“有教无类,特色发展”的育人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情况下,无论当初学生是出于何种原因来就读的,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来校的目的。首先告诉学生“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只有掌握了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才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让他们想象没有父母经济支持的生活状态,并且通过“富二代”“坑爹”的例子說明独立自强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对口单位参观,亲身感受各种职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从提高技能和素养出发,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德育课的意义,深刻认识到德育课不仅是纯知识的学科,而且是具有很强实践性、时代性并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德智兼备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学会做人,懂得明辨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更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更具有负面效应。在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上的“文盲”固然可怕,可道德上的无知和幼稚更令人触目惊心,如药家鑫从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到沦为死囚就是很好的例证。
  二、坚守道德底线,基本道德规范的“补位”
  改革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价值多元化以及价值冲突,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更加明显,它对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理想虚无、诚信缺失普遍、拿网络“恶搞”寻开心的中学生,德育教师应该怎么办?如果还像过去一样在培养圣人上下工夫,事实上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应该首先守住伦理道德底线,立足于不让学生做坏人,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做个好人,即遵守社会公德,包括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等。因此,对教材中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与目标,如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我们不必作较深入的分析,对市场规则与诚信,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则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道德的木桶中,坚守道德底线才是真正的短板,明白了短板之所在,我们强调坚守道德底线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坚守这个底线,才能让学生不至于迷失在多元化价值的冲突中,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和实践更高层次的道德价值与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现的可能。
  三、直击社会黑暗面,社会责任感的“补位”
  目前,广大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当今的中学生缺少责任感,他们只顾读书,只要成绩、分数,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差。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差有深层次的原因,也有社会表层的原因。目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材中出现的光辉形象与先进事迹,往往与社会现实之间脱节,而当前无孔不入的网络更多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如一些在位时大谈理想信念的腐败高官落马后被发现原来个个“五毒俱全”、本该为民服务的官员却不断出现“雷人雷语”等。这样的反差,给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打击很大,最终必然导致他们对正面宣传的不信任。再加上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刻意回避社会黑暗面的存在,很多学生对教师所宣传的理论和道德等内容都经历从怀疑到失望,从失望到抛弃的过程,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甚至会颠覆对传统道德的认知。因此,要让中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必须直击社会阴暗面,培养学生辩证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认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在经济生活与政治生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不能回避社会问题和社会阴暗面;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教会学生客观地、辩证地分析社会问题,避免思想的偏激和片面。
  四、走进现实生活,生命教育的“补位”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开启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体现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尊严及意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德育教师必须深切地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个体的差异,情感的变化,灵魂的塑造;必须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与时俱进地处理教材,给教材注入新鲜动态的生命教育内容,弥补生命教育的“缺位”。现实生活的一些感人或让人震惊的公共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方面努力宣传一些正面典型例子,如坚守雪域高原12年的义务支教者胡忠和谢晓君夫妇、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智利营救被困矿工等,向学生阐析生命的珍贵及绚丽。另一方面又沉重地向学生讲述“马加爵杀人案”“富士康十三跳惨案”“小悦悦事件”等相关报道。教育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强调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独立人格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增强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学生在爱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爱惜别人的生命,争取做一名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阳光青年。
  五、结合时政热点,公民政治素养的“补位”
  时政教育是德育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德育课的重要特点,而且学生对时事热点本来就感兴趣,将时事政治引入德育课堂,无疑给德育课堂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和时代的气息。所谓时政热点是指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如2011年“PM2.5的监测”“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房地产调控,保障房开建”等,这些社会热点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各种渠道进入学生视野,形成学生思维上的兴奋点和疑点。教师首先要允许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学会搜集相关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偏激的非主流思想对学生的侵蚀。教学方法上运用演讲、辩论、写评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觉读报、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公民政治素质。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到“影响价格的因素”时,笔者以“白菜、马铃薯”滞销和“五粮液”价格飞涨等话题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着利用多媒体手段,与学生一道探讨了上述商品涨价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使学生既深刻地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联系实际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职业中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生的教育难度,填补中职生的教育缺失已经成为中学德育课教师不能回避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要承担起这种责任,中学德育课教师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终极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更新教法.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互动,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一、树立科学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人们常用“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来形容数学,由此看出数学在人类理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中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就在我们的身边--购
初中生物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一切学习目标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努力才最终得以实现。教师是生物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切实让学生动起来,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一、设置悬念,让学生在期盼中思考、探究  生物的多样性总是让人充满好奇,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求知欲设置悬念,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