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中写道,李逵是一个讲义气,忠于梁山事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起义农民英雄。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淳朴、童心、天真、豪爽,他也有简单、鲁莽、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李逵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完美的文学艺术典范,他勇猛、直率、豪爽的鲜明个性,已经深深地烙在广大读者的心里。
人物塑造的意义
李逵无疑是这一系列莽汉英雄形象最熠熠生辉的那一个。作者施耐庵将他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血肉饱满。他出身贫苦,因有命案,逃到江州做狱卒。力大、莽撞,乡中人都叫他李铁牛;面黑生髭须,走路似脚下生风,又唤做“黑旋风”李逵。他手使两大板斧,人见之无不畏惧三分。这个人物生活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黑暗腐朽、封建君主昏庸无道,宠幸奸佞、残害忠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普通百姓忍无可忍,逼上梁山,揭竿造反。李逵正是在这种官逼民反的社会下诞生的起义农民英雄。
粗鲁莽撞,率直忠诚
李逵淳朴、率直、天真、乐观的优秀品质与其粗犷、莽撞、勇敢的鲜明个性完美地融为一体,他是起义农民杰出的典型形象。他在整部小说里,犹如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所向披靡,勇不可挡。但凡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一出现,就会让人觉得有趣、清新、欢快。他的出场也与别人不同,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形容再恰当不过。“一日,宋江、戴宗在酒楼上吃酒,忽然听楼下喧闹,经问却是李铁牛,因向酒家借银子不得,便要打人,砸酒家。”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意境全出”。李逵何尝不是,这一个“闹”字便将其粗鲁莽撞、蛮不讲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备加关注。再如,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他第一个热烈地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便放声大哭道:“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母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待宋江劝时,却道:“你的爷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她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了铁牛的肚皮!”真是烂漫之处显童心,情真意切之处见纯孝。再看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的情节。刑场上,监斩官一个“斩”字刚出口,“却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彪形黑大汉,脱的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了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手,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好个艺高胆大的铁牛,唬得“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然后,领众人背着宋江、戴宗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江州城,辗转投到穆太公庄上:“你等如何却打从那条路上来”?李逵道:“我自拣人多处杀将来,他们自要跟我来,我又不曾叫他。”此处说话犹如小儿口语,让人正在紧张时,却不由地轻松一笑。
爱惜贤才,仗义疏财
在李逵粗莽、豪爽、天真的鲜明个性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爱惜贤才、细心,对自己弟兄和受苦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的一面。当李逵初见汤隆在街上使铁锤、铁砧、火炉、钳家伙,便寻思道:“这人必是打铁匠人,山寨里正用得着,何不叫他也去入伙”?于是与汤隆结拜为兄弟。在沂水县,当他要杀冒他的名拦路行劫的李鬼时,忽听他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转以十两纹银相赠。为救柴进,戒酒吃素,被戴宗做神形法,日行八百里,饥渴不能停。又被罗真人使法受磨难,最后亲自下井救柴进,表现了他的侠义情怀。同时,李逵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对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殷天锡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什么统治阶级的法规制度都不在他的眼底。当宋江吟《满江红》一词流露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踢起桌子,颠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只要与起义事业相背,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起义事业赤胆忠心。
艺术典范的作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逵的身上也体现着好乱杀人,不讲策略的特点。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问军官与百姓,投降与不投降,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再如,三打祝家庄时,明知扈家庄已投降了,李逵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抡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
通过以上具体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逵讲义气、忠于梁山事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鲜明个性。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淳朴、童心、天真、豪爽,李逵也有简单、鲁莽、好乱杀人、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对于一个草莽英雄来说,缺点难以避免,正所谓残缺美吧。他表象的残忍中带着尘封心底深处的善良,他对宋江的忠心,对母亲的孝心,对朝廷的叛逆,对敌人或者他认为的敌人的憎恨,是善恶分明的,也是矛盾交织于一身的。马克思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存在于现实,也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着突出矛盾的李逵,成就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带着愚昧的忠心、朴实的孝心和狂躁性格的李逵形象,以矛盾的集合体,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完美的文学艺术典范,深深地烙在广大读者的心里。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
人物塑造的意义
李逵无疑是这一系列莽汉英雄形象最熠熠生辉的那一个。作者施耐庵将他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血肉饱满。他出身贫苦,因有命案,逃到江州做狱卒。力大、莽撞,乡中人都叫他李铁牛;面黑生髭须,走路似脚下生风,又唤做“黑旋风”李逵。他手使两大板斧,人见之无不畏惧三分。这个人物生活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黑暗腐朽、封建君主昏庸无道,宠幸奸佞、残害忠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普通百姓忍无可忍,逼上梁山,揭竿造反。李逵正是在这种官逼民反的社会下诞生的起义农民英雄。
粗鲁莽撞,率直忠诚
李逵淳朴、率直、天真、乐观的优秀品质与其粗犷、莽撞、勇敢的鲜明个性完美地融为一体,他是起义农民杰出的典型形象。他在整部小说里,犹如一股扫荡腐朽、黑暗势力的旋风,所向披靡,勇不可挡。但凡这个人物在小说里一出现,就会让人觉得有趣、清新、欢快。他的出场也与别人不同,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形容再恰当不过。“一日,宋江、戴宗在酒楼上吃酒,忽然听楼下喧闹,经问却是李铁牛,因向酒家借银子不得,便要打人,砸酒家。”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意境全出”。李逵何尝不是,这一个“闹”字便将其粗鲁莽撞、蛮不讲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备加关注。再如,当宋江提出上梁山时,他第一个热烈地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罢”!便放声大哭道:“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母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待宋江劝时,却道:“你的爷取上山来快活,我的娘由她在村里受苦,兀的不是气破了铁牛的肚皮!”真是烂漫之处显童心,情真意切之处见纯孝。再看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戴宗的情节。刑场上,监斩官一个“斩”字刚出口,“却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彪形黑大汉,脱的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了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手,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好个艺高胆大的铁牛,唬得“众人且簇拥蔡九知府逃命去了”。然后,领众人背着宋江、戴宗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江州城,辗转投到穆太公庄上:“你等如何却打从那条路上来”?李逵道:“我自拣人多处杀将来,他们自要跟我来,我又不曾叫他。”此处说话犹如小儿口语,让人正在紧张时,却不由地轻松一笑。
爱惜贤才,仗义疏财
在李逵粗莽、豪爽、天真的鲜明个性里,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爱惜贤才、细心,对自己弟兄和受苦人民有深厚的感情的一面。当李逵初见汤隆在街上使铁锤、铁砧、火炉、钳家伙,便寻思道:“这人必是打铁匠人,山寨里正用得着,何不叫他也去入伙”?于是与汤隆结拜为兄弟。在沂水县,当他要杀冒他的名拦路行劫的李鬼时,忽听他说家有老母无人赡养,转以十两纹银相赠。为救柴进,戒酒吃素,被戴宗做神形法,日行八百里,饥渴不能停。又被罗真人使法受磨难,最后亲自下井救柴进,表现了他的侠义情怀。同时,李逵是一团仇恨和反抗的烈火,对统治集团从来没有幻想。当柴进受殷天锡欺负而幻想靠条例打官司时,他说:“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什么统治阶级的法规制度都不在他的眼底。当宋江吟《满江红》一词流露招安情绪时,他便一脚踢起桌子,颠做粉碎,大叫道:“招安、招安。招什么鸟安”!只要与起义事业相背,他总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对起义事业赤胆忠心。
艺术典范的作用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逵的身上也体现着好乱杀人,不讲策略的特点。李逵的作战方式与他人不同,他经常是敌我不分,不问军官与百姓,投降与不投降,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板斧一路砍过去,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在毫无目标的板斧下增加了许多无辜的冤魂,这在江州劫法场一节表现得特别明显。再如,三打祝家庄时,明知扈家庄已投降了,李逵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板斧抡向已经归顺的扈成,将扈太公一家斩尽杀绝后,就连宋江等人都看不下去。
通过以上具体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逵讲义气、忠于梁山事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鲜明个性。作为一个农民英雄,伴随他的淳朴、童心、天真、豪爽,李逵也有简单、鲁莽、好乱杀人、不讲策略和狭隘报复思想等缺点。对于一个草莽英雄来说,缺点难以避免,正所谓残缺美吧。他表象的残忍中带着尘封心底深处的善良,他对宋江的忠心,对母亲的孝心,对朝廷的叛逆,对敌人或者他认为的敌人的憎恨,是善恶分明的,也是矛盾交织于一身的。马克思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既存在于现实,也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着突出矛盾的李逵,成就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带着愚昧的忠心、朴实的孝心和狂躁性格的李逵形象,以矛盾的集合体,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完美的文学艺术典范,深深地烙在广大读者的心里。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深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