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喻理、明义教育,而这必须在知识认知教育中完成。文章运用认知理论的主要特点,通过分析工科大学生目前在思想政治认知中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工科大学生思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求提高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效性。
[关键词]认知理论 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武素云(1972-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基金项目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博弈论”(项目编号:SGSY2009YB3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盐城工学院学生工作系统研究重点立项基金项目研究课题“工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盐工委学[2009]36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071-02
“知行合一,并行不悖”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命题,即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①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在科技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焦点的今天,承担着科技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有效做好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达到“知行合一,并行不悖”的境界,成为德才兼备之人,以不辱使命,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本文将从认知理论入手,分析工科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个体认知的主要特点
所谓“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个体来讲,认知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先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与行为有决定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当人进行认知活动时,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便产生内部知觉期望,引导个体注意搜寻和接受外部特殊信息。信息经大脑加工,关联信息被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得以强化和巩固,形成高度组织的知识经验系统。这种高度组织的知识经验不断积累,就发展成为有效获取和产生知识经验的功能结构。可见,个体知识经验对个体新知识的获得表现出很强的预测能力,为新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将个体的注意力引向了值得注意的特殊环境因素,同时判断新信息是否有意义。个体相关知识经验越多,就越易于以更有效的策略和方式获得新知。据此可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二)外在整体环境对认知过程的建构有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建构性,认为认知是主体通过已内化的知识经验(概念结构)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感觉器官的活动,又需要中枢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过去知识相对照,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认知对象的意义。个体在各种外界环境影响下,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以人类特有的“反映、再现”方式表现出来。皮亚杰用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表征知识经验建构的机制,强调了外在整体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知识经验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旨在把外在的思政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影响自己的行为过程,极具建构性。在此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整体环境有着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个体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得以体现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自身是决定认知内容的直接因素,在认知过程中,个体能发挥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确立了以个体认知研究为起点,主要研究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如归类的宽与窄、信息的继时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同时,它还研究个体认知活动开展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这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的理论,正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念。
二、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偏差的问题体现
由上可见,掌握个体认知特点与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将它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反思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仍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工科大学生还存在与其专业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崇尚理性务实,极具功利化倾向
工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操作实验,熟练使用工程实践必需的技术和工具,努力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社会实践中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追求严密的逻辑思维、规范的操作步骤和精确的计算方法,养成了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务实精神。但他们在追求严谨、规范及精确的同时,其思维极易受到各种经验、定理、定律的约束,处理问题时显得墨守成规,机械教条化。工科问题答案的标准唯一性使得他们不能多元化、多角度、发散性地看待问题,结果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他们在理性务实的同时,又极易急功近利。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与知识才能密切相关,这无疑是他们成长成才强有力的现实导向。他们越来越多关注那些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而对政治理论课程则显得很冷漠。
(二)漠视政治生活,政治敏锐性不强
和平与发展虽为时代的主题,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政治干扰和文化渗透,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从没有改变。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反动势力暴动骚乱闹分裂的斗争也从没有停止过。面对这样险象环生的政治气候,许多工科大学生对政治却显得很冷漠与幼稚。他们有的在“两课”学习中经常逃课,有时即使身在课堂,心却游荡在外;有的热衷于网络游戏、聊天或恋爱;有的则潜心钻研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的虽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但多表现出政治盲目性、冲动性,对中国的现实政治问题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分析,不能以理性眼光明辨政治是非,缺少一种时代赋予的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
(三)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应变能力弱化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由这些知识内化的能力,包括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工科大学生只注重对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己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在工科氛围中形成了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思维方式,对研究主客观双重世界的社会科学中那种带有发散性、多元性、或然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阅读写作能力欠缺导致他们在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疑问或新见解,很难用准确精练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致使理论创新后劲不足。面对艺术,他们不懂得正确欣赏,处理问题简单机械,甚至会感到理论的单薄和无奈,对知识价值产生怀疑,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三、依据认知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
(一)提高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水平,知行合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很强。因此,要加强工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尤其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武装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所以,必须加强对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使他们明确自身职责,引导自身行为,实现远大理想抱负。
2.加强工科大学生法律与道德伦理学习。要加强工科大学生的道德、纪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密切联系当今社会政治形势,加强工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更多知识,扩展其知识领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知是行的过程,唯有力行才可得真知。工科大学生只有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完善自我,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才能达到问大事、识大体、明大理之目的。
(二)针对工科大学生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提供与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教育策略。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工科大学生有其自己的认知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停留于对认识的共性,而应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个性,提供与个性相匹配的教育策略。如针对大学生认知导向的价值性,坚持整合一元导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智性,注重启发政治思考,增强他们对复杂政治的辨别力;针对大学生记忆活动的意义性,可以就大学生中所发生的有思想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用画面再现手段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情境教育;针对大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可以大力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2.掌握因材施教之教育艺术方法。由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个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或个体特殊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是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艺术性,正确看待不同气质的人,做到因材施教。
(三)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提出:“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以及自己的好恶、选择和追求,会使人更强烈地感觉到自我作为主体的存在。”②人是有思想主见的,尤其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其自我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1.调动工科大学生主体自我意识。调动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催化剂,是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偏差协调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成熟与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度政治自觉性和敏锐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有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热情,尊重、爱护学生,避免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单纯说教、包办、代替现象,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最大限度地使其手脑并用,积极思考,投身实践,激活其主体状态,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增强主体自我意识。
2.激发工科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要根据工科大学生的特点,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确立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安排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组和重构,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发展。如抓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外公益宣传、拓展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教育形式,以增强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教育;结合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引导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反思自己,审视言行,做到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建设,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有着巨大的规范、导向、激励、推动和评价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渗透。因此,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术文化、社团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环境建设。如精心设置历代名人雕塑、壁画之类的校园文化景点,增强校园文化的灵性;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进校作报告,组织学术讨论,组建各种大学生社团,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等,以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学校标志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并将校园文化内涵渗透其中,如将校训、校牌、校徽、校旗等学校标志设计渗透到各种宣传制品、环境装饰、人员服饰、事物用品中等,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能,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水平。
2.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要重视和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做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如开设中文、法学课程,可以提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水平;开设伦理学、美学与文化概论课程,可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自我文学修养;开设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可以提高工科大学生参与认识和改造社会,以济事达人,等等。要通过增开相关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改变目前工科大学生重理轻文的现状。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②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
[参考文献]
[1]徐建军,胡杨.大学生认知特征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12-14.
[2]焦金波,卢进丽.认知行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16-118.
[3]柏叶.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艺术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68-69.
[4]罗琼.理工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5.
[关键词]认知理论 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武素云(1972- ),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基金项目研究课题“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博弈论”(项目编号:SGSY2009YB3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以及盐城工学院学生工作系统研究重点立项基金项目研究课题“工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盐工委学[2009]36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5-0071-02
“知行合一,并行不悖”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命题,即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①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在科技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焦点的今天,承担着科技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大历史使命。如何有效做好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达到“知行合一,并行不悖”的境界,成为德才兼备之人,以不辱使命,已成为当前工科院校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本文将从认知理论入手,分析工科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个体认知的主要特点
所谓“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它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个体来讲,认知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先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与行为有决定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知识对认知和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当人进行认知活动时,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便产生内部知觉期望,引导个体注意搜寻和接受外部特殊信息。信息经大脑加工,关联信息被同化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得以强化和巩固,形成高度组织的知识经验系统。这种高度组织的知识经验不断积累,就发展成为有效获取和产生知识经验的功能结构。可见,个体知识经验对个体新知识的获得表现出很强的预测能力,为新知识的获得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将个体的注意力引向了值得注意的特殊环境因素,同时判断新信息是否有意义。个体相关知识经验越多,就越易于以更有效的策略和方式获得新知。据此可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二)外在整体环境对认知过程的建构有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建构性,认为认知是主体通过已内化的知识经验(概念结构)把自在客体转化为观念客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感觉器官的活动,又需要中枢对信息进行加工,与过去知识相对照,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认知对象的意义。个体在各种外界环境影响下,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以人类特有的“反映、再现”方式表现出来。皮亚杰用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表征知识经验建构的机制,强调了外在整体环境的重要性,认为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知识经验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旨在把外在的思政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影响自己的行为过程,极具建构性。在此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整体环境有着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个体主体性在认知过程中得以体现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自身是决定认知内容的直接因素,在认知过程中,个体能发挥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确立了以个体认知研究为起点,主要研究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如归类的宽与窄、信息的继时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等方面;同时,它还研究个体认知活动开展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这种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的理论,正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念。
二、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偏差的问题体现
由上可见,掌握个体认知特点与有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将它借鉴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反思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仍有许多问题。特别是工科大学生还存在与其专业相关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崇尚理性务实,极具功利化倾向
工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和操作实验,熟练使用工程实践必需的技术和工具,努力将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社会实践中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追求严密的逻辑思维、规范的操作步骤和精确的计算方法,养成了严谨、踏实、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务实精神。但他们在追求严谨、规范及精确的同时,其思维极易受到各种经验、定理、定律的约束,处理问题时显得墨守成规,机械教条化。工科问题答案的标准唯一性使得他们不能多元化、多角度、发散性地看待问题,结果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他们在理性务实的同时,又极易急功近利。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经济收入水平与知识才能密切相关,这无疑是他们成长成才强有力的现实导向。他们越来越多关注那些与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而对政治理论课程则显得很冷漠。
(二)漠视政治生活,政治敏锐性不强
和平与发展虽为时代的主题,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政治干扰和文化渗透,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从没有改变。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反动势力暴动骚乱闹分裂的斗争也从没有停止过。面对这样险象环生的政治气候,许多工科大学生对政治却显得很冷漠与幼稚。他们有的在“两课”学习中经常逃课,有时即使身在课堂,心却游荡在外;有的热衷于网络游戏、聊天或恋爱;有的则潜心钻研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的虽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但多表现出政治盲目性、冲动性,对中国的现实政治问题缺乏深刻的了解和分析,不能以理性眼光明辨政治是非,缺少一种时代赋予的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
(三)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应变能力弱化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由这些知识内化的能力,包括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等。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工科大学生只注重对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己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在工科氛围中形成了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思维方式,对研究主客观双重世界的社会科学中那种带有发散性、多元性、或然性的思维方式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阅读写作能力欠缺导致他们在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疑问或新见解,很难用准确精练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致使理论创新后劲不足。面对艺术,他们不懂得正确欣赏,处理问题简单机械,甚至会感到理论的单薄和无奈,对知识价值产生怀疑,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三、依据认知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
(一)提高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水平,知行合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很强。因此,要加强工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尤其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武装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所以,必须加强对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使他们明确自身职责,引导自身行为,实现远大理想抱负。
2.加强工科大学生法律与道德伦理学习。要加强工科大学生的道德、纪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逐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密切联系当今社会政治形势,加强工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更多知识,扩展其知识领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知是行的过程,唯有力行才可得真知。工科大学生只有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完善自我,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才能达到问大事、识大体、明大理之目的。
(二)针对工科大学生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提供与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教育策略。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工科大学生有其自己的认知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停留于对认识的共性,而应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个性,提供与个性相匹配的教育策略。如针对大学生认知导向的价值性,坚持整合一元导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理智性,注重启发政治思考,增强他们对复杂政治的辨别力;针对大学生记忆活动的意义性,可以就大学生中所发生的有思想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用画面再现手段积极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情境教育;针对大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性,可以大力加强隐性课程建设,形成教育合力。
2.掌握因材施教之教育艺术方法。由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个体主动的建构,因此,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或个体特殊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是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艺术性,正确看待不同气质的人,做到因材施教。
(三)调动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激发主人翁责任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提出:“观察和体验自己的言语、思想和行为,以及自己的好恶、选择和追求,会使人更强烈地感觉到自我作为主体的存在。”②人是有思想主见的,尤其是80后、90后的大学生,其自我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1.调动工科大学生主体自我意识。调动大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催化剂,是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偏差协调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政治思想成熟与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度政治自觉性和敏锐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有学习政治的积极性、热情,尊重、爱护学生,避免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单纯说教、包办、代替现象,有意识地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最大限度地使其手脑并用,积极思考,投身实践,激活其主体状态,构建自己的主体性,增强主体自我意识。
2.激发工科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要根据工科大学生的特点,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确立各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安排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积极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组和重构,促进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发展。如抓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外公益宣传、拓展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实践教育形式,以增强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教育;结合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引导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反思自己,审视言行,做到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建设,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有着巨大的规范、导向、激励、推动和评价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渗透。因此,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术文化、社团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环境建设。如精心设置历代名人雕塑、壁画之类的校园文化景点,增强校园文化的灵性;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进校作报告,组织学术讨论,组建各种大学生社团,开辟第二课堂活动等,以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加强学校标志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并将校园文化内涵渗透其中,如将校训、校牌、校徽、校旗等学校标志设计渗透到各种宣传制品、环境装饰、人员服饰、事物用品中等,发挥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能,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水平。
2.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要重视和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做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如开设中文、法学课程,可以提高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水平;开设伦理学、美学与文化概论课程,可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自我文学修养;开设哲学、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可以提高工科大学生参与认识和改造社会,以济事达人,等等。要通过增开相关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改变目前工科大学生重理轻文的现状。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②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9.
[参考文献]
[1]徐建军,胡杨.大学生认知特征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12-14.
[2]焦金波,卢进丽.认知行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16-118.
[3]柏叶.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艺术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68-69.
[4]罗琼.理工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