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题材历史画创作的思考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zha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美术创作中掀起了历史画创作的热潮,涌现了大批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艺术地反映了某种历史记忆,而且也触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观往知来,历史题材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八千湘女为支援边疆建设奔赴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用心创作了国画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这里,我结合《八千湘女上天山》谈谈我对历史画创作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画创作的由来。通过艺术的方式记录历史、图说历史,古已有之。在西方的博物馆里,最引人瞩目的正是那些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宏大绘画,如:《1804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马拉之死》、《梅杜萨之筏》、《近卫军临行前的早晨》等等。我国古代称历史画为“人物故实”,“故实”者,故事之是者也。如《女史箴图》、《步撵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南巡图》等名作都是古代的历史画,是对某种历史事实的艺术再现。新中国成立后,出于革命传统教育和各类历史博物馆建设的需求,历史题材绘画更是多不胜数,精品纷呈。当时许多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一个画种、一种记忆而载入史册。譬如近现代画家徐悲鸿的《横田与八百壮士》、蒋兆和的《流民图》、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历史性绘画,是活着的真情、真相,它们让后人直观真实,窥见到人类历史和文明。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国家和民族形象,是历史画和主题创作的目的。历史性重大题材绘画不仅仅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物和事件,并且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再创造体现出一种民族精神和艺术家本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二、以形传神,是历史画创作的重要特点。历史画创作有它自身的艺术规律和技术难度。而在技术图像泛滥的今天,绘画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必须超越技术图像。要追求历史价值、历史节奏的把握,历史情调、历史氛围的再现,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画面,不再是纯粹的写实绘画。另外历史画可参考的资料大多不是我们亲历的,常常需要从大量的书籍文献,以及图片或影视作品中提取。而当时的形象、场景又受多方面的制约,如受光、影以及成像技术和保存等手段影响因而使之无法还原与再现。因此一切画面因素都要求被安排得恰如其分,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历史画形象的准确是表现历史人物的前提。历史遗物是“真实”的依据也是创作的素材。我认为,进行历史画创作,只有充分解读素材,才可能充分回溯到具体时代,进入创作主题的历史空间,从而达到徜徉其中、忘我交流的境界。我们要在充分参考史料的前提下,在画得像的同时更要着重表现那个年代人物的神韵和精神。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八千湘女上天山”讲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的决策者们为了国家边疆的长治久安,命令驻疆二十万官兵垦荒屯田,扎根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同时,为了改变自古以来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达到长治久安的战略目的,党中央决定在湘征招能吃苦耐劳的湘女参军赴疆。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参军热潮席卷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时间,激情澎湃的湘女们踊跃报名参军,带着建设边疆的美好愿望,怀着神圣的青春梦想,离别亲朋好友,风尘仆仆地奔赴新疆。八千湘女的到来,不仅为空旷的原野带来了生命的曙光,也完成了几代屯垦的历史使命。她们在苍茫的大漠戈壁上,用自己的青春和信念写下了革命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篇章!
  在《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创作过程中,我曾用了几年的时间来搜集资料寻找灵感。这个故事从小便听父辈讲起,几年前我又无意间在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故事的话剧,去年又在湖南大剧院观看了《八千湘女上天山》舞剧。后来,我家人又为我搜索到了该故事的电视连续剧。再后来,我又有幸接触到了几位当时事件中的湘女,她们的亲述更是让我感动和震撼。我决定用传统国画的表现手法再现当时的历史片段,以一个女画家的视角,用熟练的绘画方式和特有的艺术语言表现当时“八千湘女上天山”的那种悲壮、坚毅与乡愁,传达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展示湘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建设边疆的热情。草图画好后我又向不少年龄在七十至八十多岁的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请教,请她们评判我的作品内涵与意韵是否与她们当年的记忆相吻合。通过反反复复的对照,求证,修改,最后才定稿。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抱持认真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力求实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三、历史的真实是由许许多多的事件串联在一起的,创作的难度在于要从千千万万的一幕幕画面中截取一个“瞬间”。画家能否透彻地掌握和了解作品所要表现主题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及历史意义是作品气氛营造的关键。历史画创作通常在一个历史空间中设计一个历史的“瞬间”,这个“瞬间”是具有历史事件代表性和特定性的。要营造一个历史空间中的真实 “片段”。这个特定的画面在表现整个历史事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要有直接的形象还要有暗示、对照、象征与寓意,能将画面延伸并创造出平面图象所能折射的精神内涵。这就要将画面以艺术的再现来表现历史的真实,这就包含了历史的真实与创作者自我的真实。
  在“八千湘女上天山”这件历史事件中,征途的过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史料记载她们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从湖南到达天山,途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有牺牲、有病倒、有离队,还不断遭遇土匪侵扰、风沙肆虐,一路坎坷催人泪下,但是她们以湖湘人的乐观、坚强战胜了困难,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到达新疆。所以我选择了以天山山脉作背景,描画她们征途中小憩的场面,客观的呈现了她们长途跋涉之后略显疲惫的神态,但她们质朴乐观,眼神中充满向往,浑身洋溢着火一般旺盛的热情,体现出湘女特有的吃苦耐劳个性、乐观主义精神和湘女们战胜困难的坚毅与献身边疆的决心。在创作过程中,画面湘女的形象通过参考历史照片选用具有湖湘女子特征的人物形象来进行创作。如湖南女子身材娇小、秀气、脸型扁圆等特征,画面中人物形象朴实具有平凡湘女的气质,画面中下方加入一坛辣椒酱作为辣妹子性情和地域特征的点拨。画面将险峻的群山和荒凉的戈壁与湘女们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色彩鲜艳的国旗进行对比、组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充分深刻地表现了这幅作品的主题。在技法上,用国画工笔写实手法通过对每个人物的反复刻画、场景设置的反复斟酌修改,不仅使画面人物较好地融入到这个特定的历史瞬间,也使作品有如一张时代存照,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四、历史画创作要用当代的审美和艺术方法重新演绎历史。在绘画中,创作者应该在自身对历史时代的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大胆尝试新的绘画语言,同时将个人的领悟、时代精神、文化倾向等用真挚热烈的感情融入到历史画的创作中,从而实现画中人物与创作者的情感交流,达到对历史的升华认识与重新诠释。值得强调的是,在创作中,有一种隔膜是永远难以弥缝的,那就是今天的作者不能也无法亲历主题中的历史事件。因此,历史画营造的历史空间,必然要带着今天的情感和时代观念去诠释。这就要求创作者在现有的条件下再现历史,对历史实行再理解、再分析、再把握、再取舍,用当代的审美进行处理,将现代感与历史真实相统一。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一样,同一主题的历史画,有多少个创作者,就有多少张不同的画。历史画是用艺术语言解读历史的绘画作品,要能展现创作者独具个性的思维表达。历史画首先是画,它不是历史原型的简单翻版。历史的真实固然很重要,而艺术的个性表达更是艺术作品的精髓。
  《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历史事件与现在时空相距虽然并不遥远,但是毕竟现代人的生活和人文精神还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幅好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何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代艺术的表现力呢?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断地研究内容和形式,并对其进行取舍加工,力求表现出中国画艺术的当代性与时代语言特殊性。这幅作品我将人物设置在巍峨的群山脚下,人物用写实手法表现。而背影的高山用抽象和象征的语言来表现。使画面既具有历史感又具有现代感。画中的一群女战士于平凡中见伟大见精神。平凡是一种力量,在建设边疆的屯垦戎边生涯中,她们如同戈壁滩上的一株株小草,看上去十分平凡,但是团结起来便有了力量,便可以让荒芜的戈壁变为一片生命蓬勃的绿洲。
  总之,在历史画创作过程中,要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追求时代精神,用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方法重新演释历史;要将个人意志与民族意志相结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要客观地对待历史、理解历史,又要反映当代人心灵的真实,唤醒和提升社会公众的历史意识。
  
  (作者单位:湖南省画院)
其他文献
在官场小说和商战小说盛行的当下文坛,李运启的这部《迷途》也许并不起眼,但它却别具一格,意味深长。这部小说的题材涉及到了官场,但它并没有精心细致地去描写官场的游戏规则和厚黑文化,同样它也涉及到了商场,但它也不是特意要去刻画商场的波澜起伏,风云诡谲,它的主旨在于通过一个平凡的知识分子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决定担当起自己的选择责任时所面临的尴尬与无奈,所遭受的痛苦与惩罚。  小说主人公陈文秀是个大学毕
期刊
从张炜的写作脉络来看,《家族》和《人的杂志》显然是与他此前的小说如《古船》、《柏慧》等有一脉相承之处。但这种延续并非沿袭,而是更见出作者鲜明的意识和充满焦虑的内心。先以《家族》为例,这部小说一版再版,并有过多次的修改。作者对其之倾心可见一斑,其置于“你在高原”系列之首并非随意,而毋宁说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这部小说虽然是在描写家族的历史,但在小说的叙述始终却没有出现具体的历史时间坐标,有的只是空间上的
期刊
1980年代以来,凭借发展主义、人道主义、人性论为核心的现代化价值体系而重述革命,在权威的历史阐释之外寻求另外一种可能,终于演变为一种主导性叙事。我们知道,权威的革命叙事尽管形态各异,但根本上都坚持一种进化史观,通过批判黑暗而指向一个美好未来。但也正因此,它被认为删削了历史复杂性,将日常生活的多样景观纳入单一的阶级斗争图式,并以革命名义无情实施“叙述中的流血祭礼”,以致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形象图解
期刊
“这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写下的心灵物语。这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写下的思想札记。”每当我读到刘先国的散文,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刘先国写得沉稳、淡定,毫无功利和虚饰之情,他基于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认真记录着自己对山村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记录着一砖一瓦、一山一水,其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质朴厚重的情感泼墨、神奇古怪的真相揭示、直指人心的灵魂叩问,构成了其作品率真而机巧、粗厉而雅
期刊
《巫言》是台湾女作家朱天文锤炼七年写就的长篇小说,作者立志于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为下一轮太平盛世作一个女性的、实物的备忘录” 。作品完全摒弃了小说的虚构技巧,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当下生活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标本,运用女性独有的精锐感官,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一个时代包括物质与内心在内的种种景象,全书充斥着繁芜庞杂的人类文明碎片式的细节。《巫言》的问世,是其创作巅峰,亦把“恋物癖”发挥至极致,体现出
期刊
从地域角度看,王青伟的长篇小说《村庄秘史》写的是南蛮之地。书中的老湾是南蛮之地的老湾,红湾是南蛮之地的红湾。甚至,书中的诸多人物都是南蛮之子。南蛮之地是《村庄秘史》的底色。也就是说,《村庄秘史》的故事是南蛮之地的故事,《村庄秘史》是一部诡秘的南蛮传。    一    《村庄秘史》是南蛮意象的经典诠释。南蛮意象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那棵老樟树是南蛮意象。《村庄秘史》多次刻画老湾的樟树;“老
期刊
一味地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而将腐败与堕落的根由归罪于社会环境的恶劣,无休止地感喟生活的乏味与意义的虚无,而以游戏态度放纵自我,不断地唠叨欲望的泛滥与生活的无奈,而又为自我利益的获得自足……就在当下文坛演绎这种共相之时,文学审美、向善、求真的本质价值却在悄无声息中失落,其澡雪精神、疏瀹心灵的诗性被莫名地悬搁与遮蔽,文学的本体意义在晦暗不明中无法触及到生命的神圣与高贵。可以说,这种状况所引发的不仅是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说《曾国藩》的问世,在海内外华人中掀起了一股谈论曾国藩的热潮,上至政治官员,商界精英,下到普通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各取所需,津津乐道。唐浩明“言必有据,史实扎实”的创作不仅起到了传播历史认知,弘扬文化传统的作用,同时为人们理解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提供了多重视角,在某些方面拓展和深化了同时期曾国藩的研究,对历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时间,研究曾国藩的文章、专著盛况空前。《
期刊
根据本人有限的阅读经验判断,中国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日益散发出一种意义的焦虑。所谓“意义的焦虑”,是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先就被各种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新或旧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意义裹挟和挤压,将意义置于事实之前,诸如关注底层、揭露黑幕、再现边缘、思古媚外之类,不一而足。即便是以“欲望化写作”、“下半身写作”为标榜的小说创作,也是有意无意地躲在意义的背后,显出刻意叛逆的创作焦虑。以上种种固然是小说不可回
期刊
杨剑龙:著名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因脑溢血不幸逝世,他的去世在中国文坛包括中国社会所引起的感动和反响是空前的,很多人自发地组织追思活动。在北京的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追忆史铁生时说:“铁生在我心里的份量是非常重的,他的写作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的30多年,是真正坚持了精神的高度和难度。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位作家,他和他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也常让我不断想,诚实与善思对活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