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去探索,只有把教师良好的知识与心理素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兴趣、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演讲;教学;学法
初中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初中一门主要课程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改变原来的传统教法,适应新时代,面向新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素质。而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基本技能训练所达到的标准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等几方面的总和。如果这几方面达到了综合发展,并且能实现教育者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可以说课堂教学效果是高的,反之则低。本文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小演讲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能发言,但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提高,加之初中阶段,是他的语言形成的好时期。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我对初一学生,要求在课前每人轮流讲一则故事或一则笑话。初二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警句。初三要求针对某一现象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三年的锻炼,学生的语方表达能力提高了,并且为了自己每堂课的讲演准备,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丰富了课内知识,同时在演讲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以致于全体学生每天都在盼望上堂语文课,虽然这不是课堂内容,但给学生上好语文课增加了兴趣,培养了课堂上的思维等。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语文课不比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选入书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精心安排的,具有丰富的内在感情,因此每课都有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如果不注重情感教育,尽管讲得头头是道,但台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因为学生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绝对收不到好效果。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实践告诉我们,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都注重情感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受到美的感染、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本课的知识也学得很好,技能也自然掌握到手了。因此,我非常注意每课根据一定的文体给予一定的情感,极力开拓课文中内在的感情因素。通过对教材中的散文,小说和诗歌中的“轰轰烈烈”或“寂静无声”,“兴高彩烈”或“悲凉凄苦”等情感因素的发掘,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在讲述课文《枣核》时,我首先让学生背诵思念故乡的诗句,然后用庄重、深沉的语言叙述文中主人公思乡之情。当讲到高潮时,我结合学生爱唱歌的特点一齐唱《我的中国心》,这音乐的烘托让学生进入到了一种离乡的别情,对故土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的氛围中。然后在这课练习中,我让学生上台来表演文中老朋友相见时的动作、语言、神情。学生个个认真、庄重,很快将本课的知识,能力掌握住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上的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竞赛,什么“公开课”、“优质课”等。而评委们往往为某一教师的巧妙“设计”打出高分。笔者以为一堂课的成功并不代表整个教学过程就十分完善,而许多的“精彩”表演,不外乎主要是教师的“表演”,学生跟着转、看。而这一过程结束,其意义也就结束了。除了执教者获得“好评”之外,学生也会学到某些知识,甚至受到某种训练,但这种设计不具方法论的意义。若无教师的这种“调动”,学生对于下一次的学习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学。
这里我所要谈的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教法指教师用来指导调动学生的方法。而学法指学生自己掌握和形成的学习方法。这三者必须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凡是科学的方法都有客观的依据。读书的方法来源于“书和读书人”的两种客观存在。要指导学生自能读书,就不能不研究尊重这两种客观存在。书,有各种各样的,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不同,杂文小品与科技新闻不同。读书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单从认知类型就有视觉型(看过的东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过目不忘);听觉型(听过的事物不易淡忘);触觉型(动口动手效果最佳)。如果从学习行为的速度与正确性加以区别,又有敏捷型、沉思型、迟钝型、冲动型。因此,教师表演得再精彩也不会使全体学生真正掌握。学生个体不一样,年龄不同,他们都将长大,独立,要自己去读书,所以要逐步强化独立读书、独立学习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那么,教师怎样去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①举例。就是选择最有价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例词等等。这种选择很重要,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为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创造条件。②指导,即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③示范,就是老师做给学生看,你教的方法、规律灵不灵?怎么用?教师带头把这些规律、方法运用到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这不仅是对规律、方法的验证,也是对实践的一种导引。有了这一点,学生会自觉地去学习。④给机会,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就像给练武人提供场所。⑤及时表扬,就是对做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奖以“金牌”。这是一种总结,一种激励,对学生心理的成长很有意义。同时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及时指出,予以纠正。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做到照顾后进生,满足优秀生,也就是承认差别,提倡个性,鼓励创造。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个体活动时间,在讨论中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不必去统一的就不统一,以便进一步去思考。一般不做作业,只作“课堂随想”。这种“课堂随想”包括三项内容:新知识(分语言、文学、综合知识),新方法(包括读法、写法、说法、听话法,而贯穿其中的是思维方法,是语文的规律),新感悟(是思想认识的深化,情感态度的激发,可以赞扬或批判,也可反省,可以思考社会,探讨历史,也可研究人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联想,自由发挥)。这样学生通过初中三年,语文能力大大提高。这便是教和学的完善结合。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去探索,只有把教师良好的知识与心理素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學的学习方法以及兴趣、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演讲;教学;学法
初中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初中一门主要课程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改变原来的传统教法,适应新时代,面向新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素质。而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基本技能训练所达到的标准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等几方面的总和。如果这几方面达到了综合发展,并且能实现教育者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可以说课堂教学效果是高的,反之则低。本文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谈谈几点体会。
一、课前小演讲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能发言,但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提高,加之初中阶段,是他的语言形成的好时期。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我对初一学生,要求在课前每人轮流讲一则故事或一则笑话。初二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警句。初三要求针对某一现象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三年的锻炼,学生的语方表达能力提高了,并且为了自己每堂课的讲演准备,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丰富了课内知识,同时在演讲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以致于全体学生每天都在盼望上堂语文课,虽然这不是课堂内容,但给学生上好语文课增加了兴趣,培养了课堂上的思维等。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语文课不比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选入书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精心安排的,具有丰富的内在感情,因此每课都有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如果不注重情感教育,尽管讲得头头是道,但台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因为学生没有情感上的共鸣和美感上的满足,绝对收不到好效果。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实践告诉我们,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都注重情感教育的话,学生不但受到美的感染、感情上的共鸣,而且本课的知识也学得很好,技能也自然掌握到手了。因此,我非常注意每课根据一定的文体给予一定的情感,极力开拓课文中内在的感情因素。通过对教材中的散文,小说和诗歌中的“轰轰烈烈”或“寂静无声”,“兴高彩烈”或“悲凉凄苦”等情感因素的发掘,调节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在讲述课文《枣核》时,我首先让学生背诵思念故乡的诗句,然后用庄重、深沉的语言叙述文中主人公思乡之情。当讲到高潮时,我结合学生爱唱歌的特点一齐唱《我的中国心》,这音乐的烘托让学生进入到了一种离乡的别情,对故土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的氛围中。然后在这课练习中,我让学生上台来表演文中老朋友相见时的动作、语言、神情。学生个个认真、庄重,很快将本课的知识,能力掌握住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上的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竞赛,什么“公开课”、“优质课”等。而评委们往往为某一教师的巧妙“设计”打出高分。笔者以为一堂课的成功并不代表整个教学过程就十分完善,而许多的“精彩”表演,不外乎主要是教师的“表演”,学生跟着转、看。而这一过程结束,其意义也就结束了。除了执教者获得“好评”之外,学生也会学到某些知识,甚至受到某种训练,但这种设计不具方法论的意义。若无教师的这种“调动”,学生对于下一次的学习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学。
这里我所要谈的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教法指教师用来指导调动学生的方法。而学法指学生自己掌握和形成的学习方法。这三者必须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凡是科学的方法都有客观的依据。读书的方法来源于“书和读书人”的两种客观存在。要指导学生自能读书,就不能不研究尊重这两种客观存在。书,有各种各样的,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不同,杂文小品与科技新闻不同。读书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单从认知类型就有视觉型(看过的东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过目不忘);听觉型(听过的事物不易淡忘);触觉型(动口动手效果最佳)。如果从学习行为的速度与正确性加以区别,又有敏捷型、沉思型、迟钝型、冲动型。因此,教师表演得再精彩也不会使全体学生真正掌握。学生个体不一样,年龄不同,他们都将长大,独立,要自己去读书,所以要逐步强化独立读书、独立学习的方法。这才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那么,教师怎样去指导呢?我是这样做的:①举例。就是选择最有价值的典型例文、例段、例句、例词等等。这种选择很重要,做得好,可以事半功倍,为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创造条件。②指导,即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总结规律,形成方法,训练思路。③示范,就是老师做给学生看,你教的方法、规律灵不灵?怎么用?教师带头把这些规律、方法运用到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这不仅是对规律、方法的验证,也是对实践的一种导引。有了这一点,学生会自觉地去学习。④给机会,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就像给练武人提供场所。⑤及时表扬,就是对做得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奖以“金牌”。这是一种总结,一种激励,对学生心理的成长很有意义。同时对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及时指出,予以纠正。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始终做到照顾后进生,满足优秀生,也就是承认差别,提倡个性,鼓励创造。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个体活动时间,在讨论中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不必去统一的就不统一,以便进一步去思考。一般不做作业,只作“课堂随想”。这种“课堂随想”包括三项内容:新知识(分语言、文学、综合知识),新方法(包括读法、写法、说法、听话法,而贯穿其中的是思维方法,是语文的规律),新感悟(是思想认识的深化,情感态度的激发,可以赞扬或批判,也可反省,可以思考社会,探讨历史,也可研究人生,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联想,自由发挥)。这样学生通过初中三年,语文能力大大提高。这便是教和学的完善结合。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去探索,只有把教师良好的知识与心理素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學的学习方法以及兴趣、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