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团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瞄准“党政所盼、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现实问题,以服务困境青少年成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希望工程品牌,为决战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抢抓政策机遇。抢抓国家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发展试验区、“616”工程重点县、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和全省、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等机遇,发挥“中央亲切关怀、省级特殊支持、全市举力帮扶、武汉对口支援”等政策优势,主动对接中国青基会、湖北省青基会等重点单位,争取实施了一批重点希望工程项目。
发挥典型效应。五峰虽山大人稀,但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宋芳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官章等典型人物,除已故的刘德培外,均被聘为五峰公益事业爱心大使。五峰希望工程起步较早,源于典型人物推动。1997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北京接见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宋芳蓉时,个人认捐2000元,发起成立“三坪希望基金”。2010年,中国青基会将五峰列为希望工程重点资助县。2011年12月5日,由中国青基会、湖北省青基会共同出资,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NGO组织——五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宋芳蓉同志担任中心总干事,五峰希望工程事业从此踏上新征程。
把握重要契机。以领导现场办公、部门实地调研、大型灾害救援等为契机,及时收集需求信息,主动对上争取汇报,有效拉动资源倾斜,落实了一批希望工程项目。2016、2017年,五峰接连遭遇“7·19”“7·15”特大暴雨灾害,省领导带领包括团省委在内的省直“616”工程帮扶部门到五峰现场办公,落实了一批希望工程项目。
整合部门资源。整合扶贫、教育、民政、卫计、民宗、妇联、残联等部门资源,加大希望工程和助学项目配套实施力度。同时,以县城避险迁建为契机,捆绑部门和项目资金近3亿元,优先建设学校、医院等重点民生项目。其中投资1.5亿元的县高级中学、投资8000万元的幸福小学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发挥平台作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希望工程工作,多次就五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专题办公。中心成立至今已累计筹资近5000万元,实施了希望小学、希望厨房、希望卫生室等一批希望工程项目,资助贫困学生21484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青基会共同体一致行动奖、全省“希望厨房”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最具慈善爱心单位”等荣誉,承办全国“希望厨房”现场会。
聚集社会爱心。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众筹社会慈善资金。2015年,团县委联合五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在全国县级区域率先举办“2015·湖北五峰希望工程公益盛典”,邀请时任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央视著名主持人韩乔生、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靳灵展等知名人士和社會各界爱心人士亲临现场,募集善款660万元。近两年,我们先后与碧桂园、思源基金、新华爱心教育基金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碧桂园班”“思源班”“珍珠班”,不断拓展公益项目。
强化服务。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规范公益项目管理和实施,按要求落实环节、关注细节,做到依法、公开、公正、透明,接受公众监督,确保众筹资金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公益项目的社会效益。
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大对希望工程动态情况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认可。2015年,五峰希望工程慈善盛典被新华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予以推介,品牌效应得以凸显。
营造氛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精准脱贫、“六城联创”等中心工作。与县广播电视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公益宣传推荐力度,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公益服务氛围。同时,以“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唤醒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主动意识。
提升硬件条件。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实施希望小学、希望医院、希望厨房等项目80多个,极大改善了乡村基础教育、医疗等硬件条件。幸福小学科技馆、升子坪小学三星电脑教室等一批硬件投入项目,利用率非常高。
改善软件环境。启动留守儿童“希望家园”活动,累计开班56期,招募大学生志愿者652名,惠及农村留守儿童3425名。实施快乐阅读、快乐数字电影、快乐音乐等“快乐”系列项目32个,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一起学习 希望同行”希望工程特别行动项目,为295名贫困学生赠送平板电脑、架设免费光纤网络、赠送流量卡,解决他们上网课的燃眉之急。组织万名师生“云端”合唱活动,开展“闽鄂队员心连心,宜建钟情共战疫”活动,为疫情中的困境青少年打开心灵的窗口。
激发感恩之心。实施“乡土德育工程”,开发乡土德育教材,建立乡土德育资源库和教育实践基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渔洋关镇小学建成全市首个校园“红色纪念馆”,编撰红色校本教材《红色渔小》,编排大型音乐剧《红色记忆》并成功首演,选送的校史剧《烽火渔洋》,在“永远跟党走”第十一届青少年艺术节上斩获集体组一等奖。
抢抓机遇,“有心”争取项目
抢抓政策机遇。抢抓国家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发展试验区、“616”工程重点县、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和全省、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等机遇,发挥“中央亲切关怀、省级特殊支持、全市举力帮扶、武汉对口支援”等政策优势,主动对接中国青基会、湖北省青基会等重点单位,争取实施了一批重点希望工程项目。
发挥典型效应。五峰虽山大人稀,但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宋芳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罗长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官章等典型人物,除已故的刘德培外,均被聘为五峰公益事业爱心大使。五峰希望工程起步较早,源于典型人物推动。1997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北京接见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宋芳蓉时,个人认捐2000元,发起成立“三坪希望基金”。2010年,中国青基会将五峰列为希望工程重点资助县。2011年12月5日,由中国青基会、湖北省青基会共同出资,挂牌成立了全国首个县级NGO组织——五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宋芳蓉同志担任中心总干事,五峰希望工程事业从此踏上新征程。
把握重要契机。以领导现场办公、部门实地调研、大型灾害救援等为契机,及时收集需求信息,主动对上争取汇报,有效拉动资源倾斜,落实了一批希望工程项目。2016、2017年,五峰接连遭遇“7·19”“7·15”特大暴雨灾害,省领导带领包括团省委在内的省直“616”工程帮扶部门到五峰现场办公,落实了一批希望工程项目。
主动作为,“用心”集聚资源
整合部门资源。整合扶贫、教育、民政、卫计、民宗、妇联、残联等部门资源,加大希望工程和助学项目配套实施力度。同时,以县城避险迁建为契机,捆绑部门和项目资金近3亿元,优先建设学校、医院等重点民生项目。其中投资1.5亿元的县高级中学、投资8000万元的幸福小学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发挥平台作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希望工程工作,多次就五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问题专题办公。中心成立至今已累计筹资近5000万元,实施了希望小学、希望厨房、希望卫生室等一批希望工程项目,资助贫困学生21484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青基会共同体一致行动奖、全省“希望厨房”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最具慈善爱心单位”等荣誉,承办全国“希望厨房”现场会。
聚集社会爱心。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众筹社会慈善资金。2015年,团县委联合五峰希望公益服务中心,在全国县级区域率先举办“2015·湖北五峰希望工程公益盛典”,邀请时任中国青基会秘书长涂猛、央视著名主持人韩乔生、中国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靳灵展等知名人士和社會各界爱心人士亲临现场,募集善款660万元。近两年,我们先后与碧桂园、思源基金、新华爱心教育基金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碧桂园班”“思源班”“珍珠班”,不断拓展公益项目。
务实重行,“精心”擦亮品牌
强化服务。加强自身建设,严格日常管理,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与质量。同时,规范公益项目管理和实施,按要求落实环节、关注细节,做到依法、公开、公正、透明,接受公众监督,确保众筹资金全部用于公益事业,最大限度发挥每个公益项目的社会效益。
加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大对希望工程动态情况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赢得社会认可。2015年,五峰希望工程慈善盛典被新华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予以推介,品牌效应得以凸显。
营造氛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助力精准脱贫、“六城联创”等中心工作。与县广播电视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大公益宣传推荐力度,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公益服务氛围。同时,以“3·5”学雷锋纪念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为契机,组织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唤醒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主动意识。
发挥效应,“用心”实现价值
提升硬件条件。累计投入资金1500万元,实施希望小学、希望医院、希望厨房等项目80多个,极大改善了乡村基础教育、医疗等硬件条件。幸福小学科技馆、升子坪小学三星电脑教室等一批硬件投入项目,利用率非常高。
改善软件环境。启动留守儿童“希望家园”活动,累计开班56期,招募大学生志愿者652名,惠及农村留守儿童3425名。实施快乐阅读、快乐数字电影、快乐音乐等“快乐”系列项目32个,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着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一起学习 希望同行”希望工程特别行动项目,为295名贫困学生赠送平板电脑、架设免费光纤网络、赠送流量卡,解决他们上网课的燃眉之急。组织万名师生“云端”合唱活动,开展“闽鄂队员心连心,宜建钟情共战疫”活动,为疫情中的困境青少年打开心灵的窗口。
激发感恩之心。实施“乡土德育工程”,开发乡土德育教材,建立乡土德育资源库和教育实践基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渔洋关镇小学建成全市首个校园“红色纪念馆”,编撰红色校本教材《红色渔小》,编排大型音乐剧《红色记忆》并成功首演,选送的校史剧《烽火渔洋》,在“永远跟党走”第十一届青少年艺术节上斩获集体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