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增量超过千元,实际增长11.4%,农民收入增幅2010年在超过城镇居民的基础上再次超过城镇居民,开始显现城乡区域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的态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加之受到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的绝对收入较之城镇居民还有很大差距,现阶段农民还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
国内东部发达地区围绕本地区优势农业产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合理的产业化布局,是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10年以来,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包头市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同样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推动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升级,其中,阿嘎如泰苏木就是典型代表。
一、阿嘎如泰苏木基本概况及条件分析
阿嘎如泰苏木是包头市近郊的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包头市西北部乌拉山南麓,总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草牧场面积占90%。辖3个嘎查1个村,常住农牧民人口1355人,其中蒙古族占58.4%。辖区内有梅力更旅游区,是包头市的肉奶供应基地之一,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自2008年以来,阿嘎如泰苏木针对全市设施向农牧业转移的战略,对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总体思路是:提升一产质量,加快三产发展,限制二产增速,推进城乡统筹建设,逐步实现养殖业向园区集中,种植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牧民人口向小城镇或聚居区集中,公共配套服务向聚居区集中的发展战略。
二、阿嘎如泰苏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所采取的措施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依靠科技原则、发挥优势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这些基本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规划的总体思路,阿嘎如泰苏木实施了养殖业向基地集中、种植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牧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零散旅游元素向民族餐饮街集中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框架,推动了苏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一)发展新型养殖业与种植业,提升第一产业总体质量
根据梅力更自身的山区特色,建立起梅力更肉羊养殖园区,这是苏木第一个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无偿提供给牧民使用的集约化养殖场所。投资1500万元,截至2011年底,资产估价已经超过2000万元。养殖基地实行集中放养,农民入股分红的经营策略,使农民既有参与生产所得劳动收入,又有入股分红收入,不仅使农民增收,而且这笔资产及其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也是梅力更嘎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根据阿贵沟嘎查人口少、产业分散、地域优势不明显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先后筹资30多万元,实施了地产羊保护示范嘎查项目,在苏木树立了奶牛养殖示范户和生猪养殖示范户,筹资100多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立了草原立新万头猪标准化养殖基地。高标准养殖基地的建设,为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这些项目的引进,给阿贵沟牧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以户为单位的多种养殖业的发展。
根据乌兰计五村的种植业特色,先后组织实施了千亩温室保护地项目、千亩饲草料基地项目和项目区道路扩建工程。集体资产从零增加到5000多万。随着项目的成功运作,阿嘎如泰苏木实现了蔬菜的种植、培育、采摘、运输、销售一条龙集体经营模式,为下一步乌兰计五村土地整村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发展休闲型农家乐旅游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集中物流园区,促进第二产业集约化经营
借助包头市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西移,以及京藏高速扩宽、西南绕城公路的修建,投资建设了乌兰计五村千亩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包括农畜产品深加工交易储运厂、净菜包装厂、农机及农资交易市场、110国道服务中心等功能区。把包头市西部农畜产品二级市场集中到苏木地区,延长产业链,以此完善该地区的产业体系,通过打造品牌效益,增强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梅力更西滩引进的中北石油、宏成得公司等物流企业组成物流园区,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包头市第四大成品油储运基地。积极协调公司借资,牧民组建运输队伍,促进牧民就业增收,为梅力更乃至周边地区的农牧民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也为苏木大规模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同时,物流园区的建设,可以大大缩短梅力更新村的建设周期,改善周边环境,提高公共配套服务水平。
(三)发挥资源优势,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阿嘎如泰苏木加大对梅力更景区的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00万元,完成了路、水、电、通讯、观光索道工程和服务区建设,年均接待人数从2005年的2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12万人次,年均增长53%。柏树沟儿童公园及配套项目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水电、网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儿童公园南部的开阔地带,规划建设蒙古大营和疗养中心项目,进一步丰富苏木的旅游项目,增加景区的接待能力。梅力更民族餐饮一条街和柏树沟民族餐饮一条街建设已初步完成,现入驻的19家牧家乐餐饮点年均接待能力20万人次,从业家庭年均纯收入12万元左右,成为从业牧民又一重要增收渠道。现在阿嘎如泰苏木已经基本形成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牧家乐、民族风情等多位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苏木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了包头市农牧区标准最高的牧民新村,新村内集中供热、供水、供电,污水集中处理,绿化、硬化、亮化同步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基地,不仅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完全现代化的牧民新村成为阿嘎如泰苏木旅游业的又一特色品牌。
(四)贯彻落实环保政策,生态建设呈现新局面
封山禁牧后,苏木加大了对禁牧区的生态建设力度。为使牧民世代生息的家园再现秀美山川,全面巩固和发展封山禁牧成果,苏木依托包头市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全力组织实施绿色苏木计划。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造林面积14772亩,其中山杏、黄太平等经济林8300多亩,万亩经济林产业带项目区初步形成。南坡绿化工程结束后,大片林地将无偿移交给当地牧民管理,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逐步显现,为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生态建设中拓展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五)加大人才技术储备力度,为进一步产业结构升级做好准备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也是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的过程,可以是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动植物品质的优化,也可以是对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的提高。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调整,人才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既需要新技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又需要对市场动向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领导人才。为此,阿嘎如泰苏木先后培养出10名科级领导干部,引进5名大学生村官、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1名国家级乡土专家,向所属九原区委办、区委组织等重要部门推荐输送优秀年轻干部6名,拓展了苏木与区重要职能部门沟通和联系的渠道。苏木积极鼓励年轻牧民回乡创业,给予优惠政策,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做好人才储备。
三、阿嘎如泰苏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方向与策略
经过几年的产业整合与调整,阿嘎如泰苏木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增强了农牧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投资能力。然而,在整体产业结构初步完善的同时,要寻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使苏木经济全面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仍然需要新的突破。
(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本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
积极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努力推进农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依托梅力更肉羊养殖基地、蒙泰绿源肉羊养殖基地、阿贵沟奶牛养殖基地、包头万只种羊扩繁基地等项目,大力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使苏木第二产业真正依托第一产业,为苏木规模化养殖提供销售保障。苏木大量优势的畜牧产品及蔬菜供应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加之统一物流园区的建设与靠近城区的优势,使苏木真正建设成为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科学化产业格局。
(二)要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预期收益较大,但收益增大的同时风险也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无论是新的种植品种的引进还是对现有产品的深加工都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农牧民个人无论从风险承受能力还是投资能力,都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需求。这就要求苏木要继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集体为单位,统一筹资,合理配置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共同经营管理,使农牧民依托集体,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要树立产业品牌,实现品牌效益
以梅力更景区为龙头,将零散的旅游资源向民族餐饮一条街集中,进一步拉动梅力更景区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行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文化、休闲度假区。以乌兰计五村蔬菜保护地为平台,大力发展采摘旅游项目,打造以观光农业、日光温室餐饮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使生态公园、蒙古大营、民族餐饮一条街、牧民新村等旅游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联点成线,积聚特色旅游的整体优势。并以此为契机推出苏木绿色、环保、无公害的畜牧业产品。打造出具有阿嘎如泰苏木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使苏木产业结构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真正实现产品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化,步入以品牌创收的产业优化高级阶段。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内东部发达地区围绕本地区优势农业产品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合理的产业化布局,是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10年以来,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包头市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同样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推动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升级,其中,阿嘎如泰苏木就是典型代表。
一、阿嘎如泰苏木基本概况及条件分析
阿嘎如泰苏木是包头市近郊的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包头市西北部乌拉山南麓,总面积32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草牧场面积占90%。辖3个嘎查1个村,常住农牧民人口1355人,其中蒙古族占58.4%。辖区内有梅力更旅游区,是包头市的肉奶供应基地之一,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自2008年以来,阿嘎如泰苏木针对全市设施向农牧业转移的战略,对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总体思路是:提升一产质量,加快三产发展,限制二产增速,推进城乡统筹建设,逐步实现养殖业向园区集中,种植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牧民人口向小城镇或聚居区集中,公共配套服务向聚居区集中的发展战略。
二、阿嘎如泰苏木进行产业结构转型所采取的措施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依靠科技原则、发挥优势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这些基本原则,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一体化规划的总体思路,阿嘎如泰苏木实施了养殖业向基地集中、种植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牧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零散旅游元素向民族餐饮街集中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框架,推动了苏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一)发展新型养殖业与种植业,提升第一产业总体质量
根据梅力更自身的山区特色,建立起梅力更肉羊养殖园区,这是苏木第一个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无偿提供给牧民使用的集约化养殖场所。投资1500万元,截至2011年底,资产估价已经超过2000万元。养殖基地实行集中放养,农民入股分红的经营策略,使农民既有参与生产所得劳动收入,又有入股分红收入,不仅使农民增收,而且这笔资产及其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也是梅力更嘎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
根据阿贵沟嘎查人口少、产业分散、地域优势不明显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发展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尝试和探索。先后筹资30多万元,实施了地产羊保护示范嘎查项目,在苏木树立了奶牛养殖示范户和生猪养殖示范户,筹资100多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立了草原立新万头猪标准化养殖基地。高标准养殖基地的建设,为养殖业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这些项目的引进,给阿贵沟牧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以户为单位的多种养殖业的发展。
根据乌兰计五村的种植业特色,先后组织实施了千亩温室保护地项目、千亩饲草料基地项目和项目区道路扩建工程。集体资产从零增加到5000多万。随着项目的成功运作,阿嘎如泰苏木实现了蔬菜的种植、培育、采摘、运输、销售一条龙集体经营模式,为下一步乌兰计五村土地整村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发展休闲型农家乐旅游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集中物流园区,促进第二产业集约化经营
借助包头市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西移,以及京藏高速扩宽、西南绕城公路的修建,投资建设了乌兰计五村千亩农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包括农畜产品深加工交易储运厂、净菜包装厂、农机及农资交易市场、110国道服务中心等功能区。把包头市西部农畜产品二级市场集中到苏木地区,延长产业链,以此完善该地区的产业体系,通过打造品牌效益,增强农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梅力更西滩引进的中北石油、宏成得公司等物流企业组成物流园区,并以此为平台,打造包头市第四大成品油储运基地。积极协调公司借资,牧民组建运输队伍,促进牧民就业增收,为梅力更乃至周边地区的农牧民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也为苏木大规模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同时,物流园区的建设,可以大大缩短梅力更新村的建设周期,改善周边环境,提高公共配套服务水平。
(三)发挥资源优势,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阿嘎如泰苏木加大对梅力更景区的建设力度,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000万元,完成了路、水、电、通讯、观光索道工程和服务区建设,年均接待人数从2005年的2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12万人次,年均增长53%。柏树沟儿童公园及配套项目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水电、网围栏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儿童公园南部的开阔地带,规划建设蒙古大营和疗养中心项目,进一步丰富苏木的旅游项目,增加景区的接待能力。梅力更民族餐饮一条街和柏树沟民族餐饮一条街建设已初步完成,现入驻的19家牧家乐餐饮点年均接待能力20万人次,从业家庭年均纯收入12万元左右,成为从业牧民又一重要增收渠道。现在阿嘎如泰苏木已经基本形成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牧家乐、民族风情等多位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
苏木大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了包头市农牧区标准最高的牧民新村,新村内集中供热、供水、供电,污水集中处理,绿化、硬化、亮化同步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基地,不仅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完全现代化的牧民新村成为阿嘎如泰苏木旅游业的又一特色品牌。
(四)贯彻落实环保政策,生态建设呈现新局面
封山禁牧后,苏木加大了对禁牧区的生态建设力度。为使牧民世代生息的家园再现秀美山川,全面巩固和发展封山禁牧成果,苏木依托包头市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全力组织实施绿色苏木计划。截至2011年底已完成造林面积14772亩,其中山杏、黄太平等经济林8300多亩,万亩经济林产业带项目区初步形成。南坡绿化工程结束后,大片林地将无偿移交给当地牧民管理,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逐步显现,为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生态建设中拓展了一条新的增收渠道。 (五)加大人才技术储备力度,为进一步产业结构升级做好准备
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也是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的过程,可以是对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动植物品质的优化,也可以是对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等技术的提高。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调整,人才在其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既需要新技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又需要对市场动向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领导人才。为此,阿嘎如泰苏木先后培养出10名科级领导干部,引进5名大学生村官、3名“三支一扶”大学生、1名国家级乡土专家,向所属九原区委办、区委组织等重要部门推荐输送优秀年轻干部6名,拓展了苏木与区重要职能部门沟通和联系的渠道。苏木积极鼓励年轻牧民回乡创业,给予优惠政策,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做好人才储备。
三、阿嘎如泰苏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方向与策略
经过几年的产业整合与调整,阿嘎如泰苏木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增强了农牧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投资能力。然而,在整体产业结构初步完善的同时,要寻求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使苏木经济全面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仍然需要新的突破。
(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本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度
积极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努力推进农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依托梅力更肉羊养殖基地、蒙泰绿源肉羊养殖基地、阿贵沟奶牛养殖基地、包头万只种羊扩繁基地等项目,大力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使苏木第二产业真正依托第一产业,为苏木规模化养殖提供销售保障。苏木大量优势的畜牧产品及蔬菜供应为第二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加之统一物流园区的建设与靠近城区的优势,使苏木真正建设成为一二三产业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科学化产业格局。
(二)要持续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预期收益较大,但收益增大的同时风险也会增加。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无论是新的种植品种的引进还是对现有产品的深加工都需要大量的配套资金,农牧民个人无论从风险承受能力还是投资能力,都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需求。这就要求苏木要继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集体为单位,统一筹资,合理配置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共同经营管理,使农牧民依托集体,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要树立产业品牌,实现品牌效益
以梅力更景区为龙头,将零散的旅游资源向民族餐饮一条街集中,进一步拉动梅力更景区餐饮、住宿、旅游观光等行业的发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美食、文化、休闲度假区。以乌兰计五村蔬菜保护地为平台,大力发展采摘旅游项目,打造以观光农业、日光温室餐饮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使生态公园、蒙古大营、民族餐饮一条街、牧民新村等旅游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联点成线,积聚特色旅游的整体优势。并以此为契机推出苏木绿色、环保、无公害的畜牧业产品。打造出具有阿嘎如泰苏木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使苏木产业结构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真正实现产品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化,步入以品牌创收的产业优化高级阶段。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