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支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60多年的中国军队。如果不是因为一部热播剧。相信绝大多数人仍然不会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军队。这就是67年前首支抗击日军于国境之外的中国远征军。
眼下正在四大卫视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撤退期间的故事。该剧第一次触及了在中缅边境抗战的中国远征军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第一次远征军以惨败告终,10万中国军人中的6万人永远倒在了异国。2年后,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发起缅甸反攻。在中缅边境会师。中国军队以再次伤亡6.7万余人的代价毙日军4.8万余人。
危在旦夕 国祚命悬一线
这场喋血远征,得从一条路说起——滇缅公路。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用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的说法:“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日军进攻缅甸,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以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新加坡沦陷,英、印、荷、澳联合舰队在爪哇海战中战败,缅甸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马格威遭日军轰炸毁灭……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
喋血滇缅远征军国境之外痛击日军
1941年12月,国民党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10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人缅作战。从3月至4月,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成等地与日军激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说。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于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的猛攻,歼敌近5000人。
之后不久,他们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名被围英军。据88岁的远征军杨伯方讲述,他当时是一名汽车兵,负责运送士兵及物资,所在连队配属新38师,师长就是赫赫有名的国名党将领孙立人。杨伯方到新38师不久,就参加了孙立人的成名之战——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位于缅甸中部,是缅甸重要的石油原产地。1942年4月,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堵住了英缅大军的退路。英军总司令一面命令炸毁油田,一面匆匆组织突围。但突围完全是徒劳的,英军在阵地前面丢弃了大约两千具尸体,却始终没能向前移动一步,只得向中国军队发出求救电报。
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命令距仁安羌最近的在曼德勒驻守的新编38师解围。当时新编38师全师才7000多人,而且分散在不同的防区,一时能调动的只有一个113团一千多兵力。
“孙立人果然勇敢过人,他命令113团连夜急行军到仁安羌。我们晚上出发,一路狂奔,凌晨五点就到了。”杨伯方回忆说,突然出现的中国军队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死里逃生的英军败兵丢下车辆和武器向北溃退。中国军队在他们身后的仁安羌又坚守了三天,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最后主动撤出战场。
尽管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和东枝争夺战等的胜利,但由于中英美战略目标的不一致,远征军陷于被动的态势,至5月被迫后撤。8月初,中国远征军分别撤到印度和滇西,其时共剩4万余人。在热带丛林中,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艰难撤退3万英魂长埋“绿色魔窟”
1942年5月上旬,中英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切断了远征军的归国通道,少数战士跟随美国统帅去了印度,大部分战士在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的带领下被迫进人野人山,准备从那儿绕道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这片原始森林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绿色魔窟”。1942年6月,3万多名疲惫不堪的远征军战士走进了野人山。
在活着走出这片“绿色魔窟”的三千多名战士中,只有一位女战士。这位唯一走出野人山的远征军护士兵刘桂英的回忆,令人惊心动魄。
走进原始森林后,战士们才发现森林像大海一样浩瀚无际,成千上万棵生长了千百年的大树巍然耸立着,层层叠叠树叶遮住了天空,阳光都照不进来。而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出来了,野兽凄厉的叫声回荡在山谷里,听得人毛骨悚然。更为恐怖的是,雨季的丛林是蚂蟥的天下,战士们走在路上,这些嗜血的魔王就昂着头在树叶上等候,人体一接触到树叶,它们就趁机爬到人身上来吸血。
进山十多天以后,热带原始丛林的雨季到来了,天天都下着倾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战士们举步艰难,下山的时候就在泥水里滚。有时山洪“轰隆隆”地冲下来,一下子能冲走很多人。一个月后,部队开始断粮了,不少战士被活活饿死。杜聿明只得把驮物资的100多匹战马都杀了。战马吃光以后,大家就开始吃皮鞋,吃皮带,就连手枪套也成了他们的食物。当这些东西全都吃光以后,大家就只能够靠树皮和草根来维持生命了。
越往山林深处走,山林就越显得阴森恐怖,而更加可怕的事情也接连发生。瘴气开始在军队里肆虐横行,成千上万名战士倒下了。路边和草棚里堆满了战士们的尸体,尸体散发出恶臭的味道,闻之使人晕眩。
最终,中国远征军以10万之众出国,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有4万多人,而最终穿越野人山回国的只有3000多人。
退入印度的部队改称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统辖郑洞国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退入滇西的部队连同后续部队,于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陈诚任司令长官、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统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第八军。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为掩护中印公路,沿公路向缅北推进,经10个月的苦战,于1944年8月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1944年5月,滇西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沿滇缅路向缅北实施反攻。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于缅甸芒友,打通中印公路,至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此后,中国远征军返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综合摘自《文史天地》、《环球时报》、《南方都市报》、《大国之魂》等)
眼下正在四大卫视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了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撤退期间的故事。该剧第一次触及了在中缅边境抗战的中国远征军这个较为敏感的话题。第一次远征军以惨败告终,10万中国军人中的6万人永远倒在了异国。2年后,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发起缅甸反攻。在中缅边境会师。中国军队以再次伤亡6.7万余人的代价毙日军4.8万余人。
危在旦夕 国祚命悬一线
这场喋血远征,得从一条路说起——滇缅公路。无法想象,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战的历史将会如何书写。这条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运输干道,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用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的说法:“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占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1942年1月,8万日军大举进攻缅甸,英国守军告急。日军进攻缅甸,既可以一举切断美英援华战略物资以孤立中国,又可以占领美英在缅甸的军事基地。伺机进攻印度,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
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新加坡沦陷,英、印、荷、澳联合舰队在爪哇海战中战败,缅甸英国皇家空军基地马格威遭日军轰炸毁灭……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
喋血滇缅远征军国境之外痛击日军
1941年12月,国民党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应英国政府请求,以第五、六、六十六军共10万余人组成远征军。由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和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J·W·史迪威指挥,于1942年2月先后人缅作战。从3月至4月,远征军在同古、仁安羌、腊成等地与日军激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曾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总部联络参谋的王楚英回忆说。3月20日,刚刚入缅的远征军一个师就在距仰光50公里的同古与日军交火,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以集束手榴弹、汽油瓶与4倍于己的日军血战,顶住了日军12天的猛攻,歼敌近5000人。
之后不久,他们又在仁安羌救出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余名被围英军。据88岁的远征军杨伯方讲述,他当时是一名汽车兵,负责运送士兵及物资,所在连队配属新38师,师长就是赫赫有名的国名党将领孙立人。杨伯方到新38师不久,就参加了孙立人的成名之战——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位于缅甸中部,是缅甸重要的石油原产地。1942年4月,日军第三十三师团一个步兵联队堵住了英缅大军的退路。英军总司令一面命令炸毁油田,一面匆匆组织突围。但突围完全是徒劳的,英军在阵地前面丢弃了大约两千具尸体,却始终没能向前移动一步,只得向中国军队发出求救电报。
中国远征军司令部命令距仁安羌最近的在曼德勒驻守的新编38师解围。当时新编38师全师才7000多人,而且分散在不同的防区,一时能调动的只有一个113团一千多兵力。
“孙立人果然勇敢过人,他命令113团连夜急行军到仁安羌。我们晚上出发,一路狂奔,凌晨五点就到了。”杨伯方回忆说,突然出现的中国军队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死里逃生的英军败兵丢下车辆和武器向北溃退。中国军队在他们身后的仁安羌又坚守了三天,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外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五百余人,最后主动撤出战场。
尽管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和东枝争夺战等的胜利,但由于中英美战略目标的不一致,远征军陷于被动的态势,至5月被迫后撤。8月初,中国远征军分别撤到印度和滇西,其时共剩4万余人。在热带丛林中,10万远征军以6万人的牺牲书写了二战史上极为惨烈的一笔。
艰难撤退3万英魂长埋“绿色魔窟”
1942年5月上旬,中英军队开始撤退。日军切断了远征军的归国通道,少数战士跟随美国统帅去了印度,大部分战士在中国远征军副司令官杜聿明的带领下被迫进人野人山,准备从那儿绕道回国。
野人山位于中缅印交界处,绵延千里,纵深200多公里,这片原始森林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绿色魔窟”。1942年6月,3万多名疲惫不堪的远征军战士走进了野人山。
在活着走出这片“绿色魔窟”的三千多名战士中,只有一位女战士。这位唯一走出野人山的远征军护士兵刘桂英的回忆,令人惊心动魄。
走进原始森林后,战士们才发现森林像大海一样浩瀚无际,成千上万棵生长了千百年的大树巍然耸立着,层层叠叠树叶遮住了天空,阳光都照不进来。而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出来了,野兽凄厉的叫声回荡在山谷里,听得人毛骨悚然。更为恐怖的是,雨季的丛林是蚂蟥的天下,战士们走在路上,这些嗜血的魔王就昂着头在树叶上等候,人体一接触到树叶,它们就趁机爬到人身上来吸血。
进山十多天以后,热带原始丛林的雨季到来了,天天都下着倾盆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战士们举步艰难,下山的时候就在泥水里滚。有时山洪“轰隆隆”地冲下来,一下子能冲走很多人。一个月后,部队开始断粮了,不少战士被活活饿死。杜聿明只得把驮物资的100多匹战马都杀了。战马吃光以后,大家就开始吃皮鞋,吃皮带,就连手枪套也成了他们的食物。当这些东西全都吃光以后,大家就只能够靠树皮和草根来维持生命了。
越往山林深处走,山林就越显得阴森恐怖,而更加可怕的事情也接连发生。瘴气开始在军队里肆虐横行,成千上万名战士倒下了。路边和草棚里堆满了战士们的尸体,尸体散发出恶臭的味道,闻之使人晕眩。
最终,中国远征军以10万之众出国,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有4万多人,而最终穿越野人山回国的只有3000多人。
退入印度的部队改称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任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统辖郑洞国的新一军和廖耀湘的新六军。退入滇西的部队连同后续部队,于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由陈诚任司令长官、黄琪翔为副司令长官,统辖第十一、二十集团军及第八军。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为掩护中印公路,沿公路向缅北推进,经10个月的苦战,于1944年8月攻占缅北重镇密支那。1944年5月,滇西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沿滇缅路向缅北实施反攻。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会师于缅甸芒友,打通中印公路,至3月遂将日军全部赶出缅北和滇西。此后,中国远征军返回国内。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地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综合摘自《文史天地》、《环球时报》、《南方都市报》、《大国之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