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准备一场国际性体育赛事?人才成为一切的先行者。
对于一家临时性机构,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在时间紧、工作重、人手少的情况下,让没有任何体育赛事经验的社会招聘员工尽快入局,并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质,成为HR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深圳大运会执行局的倒计时牌随时显示着这场全球性体育赛事的时间结点,递减的时间提示着每个组织者工作任务的繁重与急迫,而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招聘的执行局员工来说,这400余天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因为他们正在逐步接近自己的合同终止日期。
和大多数企业不同,硬性的“工作截止日期”成为临时性机构员工的独特代码,而那些颇为优秀的社会招聘人员在这里工作的真切感受,也许恰恰可以成为我们破解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人才准备战的切入点。
多元所以开放
作为大运会筹备的核心机构,执行局的人才来源十分多样:有媒体行业、有教师、有自己创业的公司老板、还有刚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背景的迥异虽然让大家的报告各有立意,但更大的益处是,针对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在碰撞和争论产生时,大家的视野也随之打开了。这种多样化同样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大运会执行局党组会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黎超奇表示:“大运会执行局提供的平台和所有机构都不相同,这里是机关、是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我们的人来自各个行业,接触的客户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样的多元化的平台上,可以比在其他的领域收获更多。”
信息技术部的袁晟就从客户层面深切理解了这种多样化。对于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硕士海龟”,在大运会的平台上,他已经接触到5亿元规模的大项目,同时可以作为甲方和各类供应商、大量IT精英进行沟通和谈判,这让他的职业生涯有了高规格的起跳点。虽然大运会采用的是偏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但袁晟却丝毫未感觉到拖沓沉闷。作为职场新人,他甚至会觉得这里的人际关系和校园非常相近。
和2008年北京奥组委在编的4000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1500人以及2001年北京大运会的1800人相比,此次深圳大运会执行局的编制只有450人,这让许多员工感受到了空前的工作压力。对于国际性的体育赛事,通常在竞赛种类、运动员人数上并没有太大差异,而国际惯例是,这样的规模的体育比赛需要5000人左右的筹备团队,为何唯独此次大运会要在人才数量规划上进行大幅缩水?
对于人数的界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赛事运作模式的考量。从2007年开始,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就着手到北京和广州进行实地考察。由于奥运会地位的重要性,使其将政治局常委级的领导作为最高负责人,由国务院进行统筹,奥组委亲自把控所有比赛细节,再加上中组部掌握着全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调配权,使得奥运会拥有极高的人才规格。这被称为“大包大揽”的运作模式。
同样采取“大包大揽”的还包括广州亚运会,由于拥有较高竞技水平,且比赛在省会城市举办,使得他们有省、市两套班子负责筹备。而对于广州这个拥有良好文化积淀的岭南重阵,有十几所综合性名牌大学,这也使得亚运拥有着不俗的人才优势。
对比之下,深圳大运会在人、财、经验、时间上都不占优势,于是此次大运会在运作上采用“大包小揽”的模式,即执行局负责所有的竞赛、规划工作,同时也是赛事责任方,但他们并不一定要自己亲自执行所有细节。执行局会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赛区分解管理,由区长担任分赛区总负责人,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承办此次盛会。
竞赛为中心,场馆为基础,属地为保障的方式让大运会将核心业务落实在执行局,将次核心业务下沉到9大赛区,66个场馆。依靠老人带新人的方式执行具体工作。所以,虽然执行局内部有450人的编制,但还会有4500人的赛区场馆团队支持。
如今,执行局即将召开赛区场馆成立大会并开始首期培训,向赛区场馆团队介绍大运会的运作模式。所以,大运会执行局的魅力在于,由于员工制定的是日后场馆团队的行动纲要,所以他们要具备优秀的统筹规划能力,既能高瞻远瞩鸟瞰宏观,又能心细如发关注细节。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其前身为国际大学生运动会。截止至2009年3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已举办过25届。在历届大运会中,北京和哈尔滨分别举办了21届夏季大运会和24届冬季大运会。
对于一家临时性机构,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在时间紧、工作重、人手少的情况下,让没有任何体育赛事经验的社会招聘员工尽快入局,并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质,成为HR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深圳大运会执行局的倒计时牌随时显示着这场全球性体育赛事的时间结点,递减的时间提示着每个组织者工作任务的繁重与急迫,而对于绝大部分社会招聘的执行局员工来说,这400余天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深意,因为他们正在逐步接近自己的合同终止日期。
和大多数企业不同,硬性的“工作截止日期”成为临时性机构员工的独特代码,而那些颇为优秀的社会招聘人员在这里工作的真切感受,也许恰恰可以成为我们破解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人才准备战的切入点。
多元所以开放
作为大运会筹备的核心机构,执行局的人才来源十分多样:有媒体行业、有教师、有自己创业的公司老板、还有刚刚离开学校的毕业生。背景的迥异虽然让大家的报告各有立意,但更大的益处是,针对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在碰撞和争论产生时,大家的视野也随之打开了。这种多样化同样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大运会执行局党组会兼人力资源部部长黎超奇表示:“大运会执行局提供的平台和所有机构都不相同,这里是机关、是事业单位也是企业,我们的人来自各个行业,接触的客户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样的多元化的平台上,可以比在其他的领域收获更多。”
信息技术部的袁晟就从客户层面深切理解了这种多样化。对于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硕士海龟”,在大运会的平台上,他已经接触到5亿元规模的大项目,同时可以作为甲方和各类供应商、大量IT精英进行沟通和谈判,这让他的职业生涯有了高规格的起跳点。虽然大运会采用的是偏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但袁晟却丝毫未感觉到拖沓沉闷。作为职场新人,他甚至会觉得这里的人际关系和校园非常相近。
和2008年北京奥组委在编的4000人、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1500人以及2001年北京大运会的1800人相比,此次深圳大运会执行局的编制只有450人,这让许多员工感受到了空前的工作压力。对于国际性的体育赛事,通常在竞赛种类、运动员人数上并没有太大差异,而国际惯例是,这样的规模的体育比赛需要5000人左右的筹备团队,为何唯独此次大运会要在人才数量规划上进行大幅缩水?
对于人数的界定,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对赛事运作模式的考量。从2007年开始,深圳大运会执行局就着手到北京和广州进行实地考察。由于奥运会地位的重要性,使其将政治局常委级的领导作为最高负责人,由国务院进行统筹,奥组委亲自把控所有比赛细节,再加上中组部掌握着全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调配权,使得奥运会拥有极高的人才规格。这被称为“大包大揽”的运作模式。
同样采取“大包大揽”的还包括广州亚运会,由于拥有较高竞技水平,且比赛在省会城市举办,使得他们有省、市两套班子负责筹备。而对于广州这个拥有良好文化积淀的岭南重阵,有十几所综合性名牌大学,这也使得亚运拥有着不俗的人才优势。
对比之下,深圳大运会在人、财、经验、时间上都不占优势,于是此次大运会在运作上采用“大包小揽”的模式,即执行局负责所有的竞赛、规划工作,同时也是赛事责任方,但他们并不一定要自己亲自执行所有细节。执行局会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按照行政区划进行赛区分解管理,由区长担任分赛区总负责人,同时借助社会的力量来共同承办此次盛会。
竞赛为中心,场馆为基础,属地为保障的方式让大运会将核心业务落实在执行局,将次核心业务下沉到9大赛区,66个场馆。依靠老人带新人的方式执行具体工作。所以,虽然执行局内部有450人的编制,但还会有4500人的赛区场馆团队支持。
如今,执行局即将召开赛区场馆成立大会并开始首期培训,向赛区场馆团队介绍大运会的运作模式。所以,大运会执行局的魅力在于,由于员工制定的是日后场馆团队的行动纲要,所以他们要具备优秀的统筹规划能力,既能高瞻远瞩鸟瞰宏观,又能心细如发关注细节。
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由“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只限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不超过两年的大学生(年龄限制为17-28岁)参加的世界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始办于1959年,其前身为国际大学生运动会。截止至2009年3月,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已举办过25届。在历届大运会中,北京和哈尔滨分别举办了21届夏季大运会和24届冬季大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