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2年前,响于南昌城头激烈的枪声,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在起义过程中,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李立三、谭平山、叶剑英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周恩来
周恩来是南昌起义决策人、核心与灵魂。贺龙说过:“起义是党领导的,而代表党来领导起义的是周恩来同志。起义时恩来同志最忙,因为他对人和蔼,容易接近,所以从大方针到个人小事,大家都愿意找他。”
1927年7月27日。主持中共中央军事工作的周恩来到达南昌,住在朱德家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大旅社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接着,前敌委员会决定7月31日晚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
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指挥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黎明时分战斗结束,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根据原来的计划,于8月3日起,出发南征。周恩来也于8月5日撤离南昌,踏上南下征途。
南征最终失败了。后来,周恩来总结起义失败的原因指出:“我觉得它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应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走得太远。”这是对南昌起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10月3日,中共前委机关和从前线撤退下来的起义军部队在普宁县的流沙会合。在那里,周恩来和其他起义军领导人召开了决策性会议。据郭沫若回忆:“主要是恩来作报告,他是在发着疟疾的,脸色显得碧青。”同志们劝他离开部队。周恩来坚决表示:“我的病不要紧。能支持得住。我不能脱离部队准备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的旗帜来!你们快走吧!”
会后。起义军余部由流沙经钟潭向去海陆丰道上的云落前进,进入乌石地区时遭敌军重兵截击,周恩来、贺龙、叶挺等指挥部队还击,被敌军截为两段,部队失控,被冲散了。这时,周恩来发着高烧,常处在昏迷状态,还在喊:“冲啊!冲啊!”叶挺、聂荣臻守在他身旁,几个人只有一支小手枪,已无自卫能力。后来,在一位当地党的负责人杨石魂的帮助下,他们隐蔽下来;杨还找来一条小船,送周恩来一行人,在茫茫大海中颠簸搏斗了两天一夜,好不容易才到了香港。
叶挺
叶挺在南昌起义中兼代前敌总指挥,负军事指挥责任。所以,毛泽东曾当着叶挺的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叶挺所部在起义中也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参加起义的部队近两万人,其中叶挺任师长的第24师有5500人,贺龙任军长的第20军有6500人,两支武装加起来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因此,有人把南昌起义的部队简称为叶贺部。
7月31日,叶挺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指示,拟定起义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8月1日)日4时开始向城内外所在敌军进攻,一举而歼灭之。”
起义胜利的当天,起义军以叶挺的名义公开发表了《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号召革命军人团结起来,共同为打倒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列强及新旧军阀等一切恶势力而努力奋斗。
起义胜利后,召开由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由叶挺报告起义经过,成立革命委员会和新的第二方面军。贺龙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任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代前敌委员会总指挥兼代第十一军军长,聂荣臻任第十一军党代表,朱德任第九军副军长,刘伯承任革命委员会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是伟大的,但起义后部队却坠入了路越走越窄的怪圈,一步步由胜利转入溃败。叶挺这位北伐名将开始遭遇一连串意外。
叶挺爱交朋友,对朋友从不设防,这一点让他吃尽苦头,也给他的事业带来损害。
蔡廷锴是叶挺的粤军同事,两人无话不谈,关系一向要好。南昌起义前,蔡廷锴的第十师也驻在城内。在讨论如何对待蔡部时,前委产生严重的意见分歧,谭平山、贺龙等人认为蔡廷锴革命意志动摇,坚决要求撤换其师长职务或者予以扣留。叶挺表示反对,提出:“廷锴也是穷苦人出身,革命觉悟还是有的,他作战勇敢,为人仗义,他来南昌,对我们表示好感,如果我们丢掉他或者扣留他,不光对不起朋友、十师官兵不服,就是汪精卫、张发奎也会借此大做文章。”周恩来不好再说什么。
起义后,成立革命委员会,蔡廷锴被选为委员,他所统的第十师编入第十一军,受叶挺指挥。没想到的是,8月4日,起义军撤离南昌的第二天,第十师就突然脱离既定行军路线。朝浙江方向扬长而去。蔡部出逃不仅带走了全军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士气。为此,叶挺曾主动承担责任,要求处分。
此外,起义军劳师远征,几次分兵,也都是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共产党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在当时,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因此不能过于苛求前人。
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时候,周恩来对叶剑英说:“如果叶挺在的话,就有两个叶帅了!”
贺龙
贺龙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所部也是起义的主力。
7月27日,军长贺龙率领第二十军到达南昌。第二天,周恩来到第二十军指挥部会见贺龙,一见面,周就坦诚地说:“我来拜访你,不是礼节性的。开门见山,我是找你商量起义计划的。我们立刻就谈行吗?”贺龙爽快地回答:“好极了,我洗耳恭听!”周恩来风趣地说:“洗耳恭听是不够的。你是大将军。光洗耳恭听怎么成?还是要动手动脚动枪动炮呢!”听完周恩来的转达。贺龙立即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贺龙同志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在刘伯承的帮助下,拟订了起义的具体行动计划。
30日下午4时,贺龙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亲自作了动员,他说:国民党已经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起革命的旗帜,反对反动的政府,打倒蒋介石!我们大家在一块都是很久的。根据共产党的命令,我今天起义了。愿跟我走的,我们一块革命;不愿跟我走的,可以离开部队。最后,贺龙表示:我们今后要听从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8月1日凌晨两点,战斗打响。贺龙和刘伯承、周逸群一道,亲临火线指挥。战斗进行到黎明,敌人的老巢被捣毁了。起义胜利的旗帜高高地插上了南昌城头。
在起义前后,贺龙多次要求加入共产党。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贺龙这一愿望得以实现。8月27日,在瑞金城郊的一所小学里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周恩来主持宣誓仪式,他深情地说:“贺龙同志是个好同志。”这是周恩来代表党组织对贺龙的高度评价。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彷佛已变得十分暗淡的艰 难时刻,贺龙加入了共产党,这足以证明其忠心耿耿。“文革”期间,贺龙向妻子薛明谈起这段经历,说:“我本来就是在共产党最背时的时候参加革命的,所以,无论多么背时我都不怕。”贺龙还说:“有材料写我70次找党,算上历次的要求,我也记不清楚了,没有70次。恐怕也有几十次吧!”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隐蔽起来,周恩来找到他,说:“贺老总,你的首级可值钱了,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收买你的脑袋咧。”贺龙连连摇头:“掉价喽,掉价喽,起义前,蒋介石为了拉我,给我500万现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还封了个武汉卫戍司令,我就是不跟他走。现在蒋介石怎么又那么小气了。”
朱德
朱德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他率领起义的余部转战湖南,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陈毅元帅说过:“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定的。”
起义前夕。朱德接受一个特殊任务:利用他和滇军的旧谊,宴请驻南昌的朱培德部的几个团长。拖住他们,以利于起义成功。宴会进行到晚上9点时,一个获知起义消息的下级军官跑来报告,吃请的团长们马上起身走了。就在这危急时刻,朱德立即赶到总指挥贺龙那里,向贺通报情况,这样,起义就提前两个小时。
起义胜利后,参加起义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的番号,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由于军长未到职,不久即任军长。
8月3日,起义军开始撤出南昌,朱德被任命为先锋司令,率领第九军教育团作大部队的开路先锋,比其他部队早两天踏上南下征程。
9月18日。前委讨论决定分兵。由朱德率第九军教导团和第25师留守三河坝,总指挥率主力向潮州、汕头挺进。分兵削弱了战斗力,进军潮、汕的主力遭到失败;留守三河坝的起义军也在敌人进攻下损失惨重,余者在朱德率领下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处境十分困难:一支孤军,只有八九百人,一无给养,二无援兵,部队有顷刻瓦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在这样的危难关头,朱德沉着镇定,召集军人大会。朱德坚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又拿俄国革命走过的曲折道路来教育大家:“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过去那个搞法不行,我们现在‘伸伸展展’来搞一下。”
朱德这篇激动人心的讲话,坚定了许多人的革命信念。
回忆这段历史,粟裕曾说:“朱德同志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令人信服,感人至深”。陈毅也说过:“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1928年4月,朱德将这支队伍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星星之火从此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在朱德率领的这支队伍里,后来有许多人成为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如陈毅、王尔琢、蔡协民、胡少海、周子昆、陈光、张际春、毛泽覃、林彪、粟裕、黄克诚、邓华、萧克、杨至成、赵尔陆、杨得志等。
1957年7月,朱德纪念“八一”写诗一首: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刘伯承
刘伯承在南昌起义后被任命为参谋长。是诸葛亮式的人物。其子刘太行说:“爸爸与朱德、贺龙早就认识,但和叶挺是在南昌起义中第一次合作的。爸爸与朱德、贺龙、叶挺都不一样,他参加南昌起义时没有一兵一卒,是‘光杆司令’,主要负责制订作战计划,筹划路线。”
1927年7月11日,刘伯承闯过一道道险关来到武汉。不久,周恩来临危受命,担任前敌委员会的书记,他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个人既要有秘密组织大规模兵暴的经验,又要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周恩来选中了刘伯承。
刘伯承到了南昌,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协助贺龙拟制起义计划。
刘与贺相识已久,此次重逢,而且又都汇入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之中,格外高兴。计划很快就写出来了。周恩来让刘征求叶挺的意见。叶挺接过计划,看得很仔细。然后把计划退还给刘,始终一言不发。刘伯承很奇怪。不知叶挺什么态度,就去问周恩来。周恩来笑着说:“噢,你还不熟悉他,他就是这个样子,要是不说话。就是表示赞成。”刘伯承不禁笑了。
南昌起义胜利后,刘伯承被任命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第一位参谋长。关于这件事,周恩来回忆:“参谋团当时没有人任主任。后来我就指定刘伯承同志来做参谋长,他起初谦虚,不肯答应;后来我说一定要你来做,他才担任参谋长职务。”参谋团的委员还有周恩来、贺龙、叶挺、蔡廷锴等。
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中共前敌委员会变成了革委会的党团,很少开会,在连日行军作战的情况下,参谋团实际上成了起义军的领导中枢。刘伯承出谋划策,发挥很大作用。
起义失败后,刘伯承与林伯渠、贺龙、彭湃夫妇等一起到达陆丰县,从神泉港乘船经香港转赴上海,而后去了苏联。1928年,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为了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大会成立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专题委员会,刘伯承被指定为南昌起义委员会的委员。他曾写了一份《南昌暴动始末记》的报告,对南昌起义进行了总结。
谭平山
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并且是起义后建立的红色政权的首脑人物。1961年9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到了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室中有一幅国画,是起义胜利后群众庆祝大会的场面。周总理看后对讲解员说:“我没有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当时我们忙得很,正准备出发的事情而且当时党的负责人都比较隐蔽,一般不公开抛头露面。公开出面的是贺龙、谭平山等。”
7月27日。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在南昌江西大旅社成立。原定前敌委员会中没有谭平山,但此时的谭平山在共产党内有威信有影响,在国民党左派中,威望更高。他是起义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他最早动员贺龙参加起义,后来也是他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这次起义又是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义公开出现,能够出面扛大旗,在国共两党都有影响号召力的,非他莫属。所以,谭平山虽然不是前委成员,但一直参与前敌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并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
起义准备工作一切就绪,而敌人对起义也有所察觉。就在这关键时刻,张国焘赶到南昌,竭力阻挠。谭平山与张大吵起来,吵得相当激烈。谭大骂张为“混蛋”,甚至对一位师长说:“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这位师长犹豫不决,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说,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制止了过激的举动,但强 调“起义不能推迟,更不能停止!”谭平山主张杀掉张国焘固然是不对的,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对南昌起义态度是坚决的。
8月1日,起义成功,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等7人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由于主席团的成员有的不在南昌。有的负有军事指挥责任,所以谭平山是主席团的实际主席。由他负责组织和处理革命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可以说,谭平山是中共领导第一个红色政权的领导人。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共中央处分了一大批党内干部,毛泽东被开除出政治局。周恩来也受到处分,谭平山则受到了最严重的处分:被开除了党籍。原因之一是他曾主张杀掉张国焘。周恩来后来说过:“今天看来,这个处分是不完全妥当的。”
李立三
一般党史读物在谈到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时,从不提及李立三。其实,李立三不仅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而且还是这次起义的倡导者。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就是李立三等人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首次提出来的。
7月19日,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到九江,联络张发奎,把张的部队带回广东,重新聚集和组织革命力量,同蒋汪合流的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其时,中央还没有在南昌举行起义的计划。李立三在1927年10月写的《“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一文中指出:“我们动身(去九江)时,中央并未给我们准备此项工作任务。”
7月20日,在九江的一幢二层楼房里,在李立三的主持下,召开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会议。一向敢于冲锋陷阵的李立三在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时指出:“在政治上,武汉政府已完全反动,张发奎态度虽然仍表示反唐(生智),却已深受汪(精卫)之影响,高唱拥汪,并表示对我们不满,所以我们应该抛弃依张(发奎)之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与会者一致同意。
此时,前中央常委瞿秋白正在庐山。李立三、邓中夏“即赴庐山和(瞿)秋白商议”,瞿秋白听完李、邓的意见后,情绪激昂地说:“我们早就该这样干了,我们已经压抑得太久了,也许这次暴动会给我们党带来新的希冀。”
7月23日晚和24日,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恽代英在九江召开第二次会议,具体研究了南昌暴动的一系列问题。中央随即决定设立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这次起义,李立三为前敌委员会委员之一。至此,南昌起义由酝酿,决定转入实施阶段。
南昌起义胜利后。李立三被任命为政治保卫处处长。在南下的过程中,他坚决贯彻阶级路线,一路上惩处了30多个土豪劣绅,征收他们的谷物作军粮。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的堂叔,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是赣东一霸。革命委员会接到许多鸣冤告状的信,经调查属实,立即把他逮捕,召开群众大会,由李立三当审判官,历数他的罪行,然后处决。此事大快人心。
8月中旬。南征部队到达瑞金附近:李立三率政治保卫处的少数同志走在大部队前面,了解情况,发动群众。为进攻瑞金作准备,不期与敌军遭遇,陷于重围。起义军总部闻讯立即派部队援救,激战后清点人数,却不见李立三,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起义军进占瑞金之后,由周恩来主持为李立三开了追悼会。正当同志们悲痛哀悼的时候,李立三却率领几个战士高高兴兴回来了。原来大部队消灭敌人之后,他就率领少数战士到附近的农村了解情况去了。
李立三十分看重南昌起义,他这样评价:“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它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
叶剑英
叶剑英没有参加南昌起义,但对起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后来,叶剑英在一首题为《题画竹》诗中,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7月下旬。叶剑英随四军来到九江。军长黄琪翔因汪精卫要他公开反共、“清党”,又面临着与新军阀争夺地盘的矛盾,心事重重。于是,经常与叶剑英磋商出路。当时,叶剑英的中共党员身份尚未暴露。
一天下午,黄琪翔告诉叶剑英:“今晚朱培德请客,叫你我都去。”叶剑英心想,自己正想摸摸这个江西军阀的底,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夜幕刚刚降临,叶剑英与黄琪翔驱车来到朱培德的官邸,走进宴会厅,见宾客满座,却独不见贺龙。叶剑英轻轻推了一下黄琪翔,小声道:“为什么贺军长他们没有来?难道没请吗?”
黄琪翔望了一眼朱培德,很神秘地说:“会请的!过几天会专请贺军长他们的。”
“为什么?”叶剑英从黄琪翔诡秘的眼神中猜出了几分。故作迷惑不解地问:“既然是一路来的,为何两道请,过几天还要专请?”
这时,在一边的朱培德插话:“贺龙这个人,打起仗来蛮勇敢的,是把好手。可是不知道共产党究竟给他多少好处?让他神魂颠倒。与共产党打得火热,想在我江西地盘上搞什么名堂!”
叶剑英在一旁察言观色。谨慎细心地听着。
朱培德接着说:“汪(精卫)主席从庐山发来的电报上说,他同张(发奎)总指挥28号自汉口起程,来庐山开军事会议,解决贺龙、叶挺的问题。到时候,就不知贺、叶肯不肯上山了。”
叶剑英终于摸清了汪精卫和张发奎的险恶用心。宴会结束后,叶剑英与黄琪翔回到了住地,便急不可待地翻过山头,来到第24师驻地,见到叶挺。叶剑英连忙把刚才获悉的重要情况告诉之。两人还商定,次日在甘棠湖再商量对策。
第二天清晨,在甘棠湖的一叶扁舟上,叶剑英与贺龙、叶挺等人秘密交谈。大家都同意叶剑英的分析,表示不听张发奎的命令,而把部队开到南昌及其附近地区。这次会议,史称“小划子会议”。它对保证起义领导人的安全和将起义的主力部队及时开往南昌,起了重要作用。
8月1日凌晨,叶贺率部起义。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眼看部下一个军和近两个师的部队跟着共产党跑了,恨得咬牙切齿,立即召集高级幕僚开会,筹划急速追击起义军。
一直沉默不语的参谋长叶剑英“开腔”了,他说:“依我之见,我们还是开往广东,不追叶、贺为好。”
听到这番与众不同的见解。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叶剑英脸上。
叶剑英不慌不忙地接着说:“总指挥早就想南下广东,实现总理遗训,重新北伐,目前正是时机。我们原想去广东,李济深反对,现在我们放叶、贺的队伍到广东去,李济深招架不住,必然来请我们出兵相助,我军便可打起援师的旗号,直趋广州。这样比跟着叶、贺屁股打,两败俱伤,更胜一筹。”听叶剑英这么一说,张发奎有些心动。见状,叶剑英又烧上一把火:“以第二方面军1万余人,怎能敌叶贺2万之众?”
军阀无不拥兵自重。把军队看成自己的命根子。张发奎也是如此。听到这里,他毫不犹豫采纳叶剑英的意见:一方面电告汪精卫,说他所部正在积极追击起义军;一方面令部队同起义军拉开距离,放任南下。
这样,叶剑英的一个“高招”。使起义部队减少了被追击的压力,从而得以迅速打开南下广东的通道。
周恩来
周恩来是南昌起义决策人、核心与灵魂。贺龙说过:“起义是党领导的,而代表党来领导起义的是周恩来同志。起义时恩来同志最忙,因为他对人和蔼,容易接近,所以从大方针到个人小事,大家都愿意找他。”
1927年7月27日。主持中共中央军事工作的周恩来到达南昌,住在朱德家里。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西大旅社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接着,前敌委员会决定7月31日晚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
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指挥下,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黎明时分战斗结束,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
起义军占领南昌后,根据原来的计划,于8月3日起,出发南征。周恩来也于8月5日撤离南昌,踏上南下征途。
南征最终失败了。后来,周恩来总结起义失败的原因指出:“我觉得它的主要错误是没有采取就地革命的方针,起义后不应把军队拉走,即使要走,也不应走得太远。”这是对南昌起义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10月3日,中共前委机关和从前线撤退下来的起义军部队在普宁县的流沙会合。在那里,周恩来和其他起义军领导人召开了决策性会议。据郭沫若回忆:“主要是恩来作报告,他是在发着疟疾的,脸色显得碧青。”同志们劝他离开部队。周恩来坚决表示:“我的病不要紧。能支持得住。我不能脱离部队准备到海陆丰去,扯起苏维埃的旗帜来!你们快走吧!”
会后。起义军余部由流沙经钟潭向去海陆丰道上的云落前进,进入乌石地区时遭敌军重兵截击,周恩来、贺龙、叶挺等指挥部队还击,被敌军截为两段,部队失控,被冲散了。这时,周恩来发着高烧,常处在昏迷状态,还在喊:“冲啊!冲啊!”叶挺、聂荣臻守在他身旁,几个人只有一支小手枪,已无自卫能力。后来,在一位当地党的负责人杨石魂的帮助下,他们隐蔽下来;杨还找来一条小船,送周恩来一行人,在茫茫大海中颠簸搏斗了两天一夜,好不容易才到了香港。
叶挺
叶挺在南昌起义中兼代前敌总指挥,负军事指挥责任。所以,毛泽东曾当着叶挺的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
叶挺所部在起义中也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参加起义的部队近两万人,其中叶挺任师长的第24师有5500人,贺龙任军长的第20军有6500人,两支武装加起来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因此,有人把南昌起义的部队简称为叶贺部。
7月31日,叶挺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指示,拟定起义作战命令:“我军为达到解决南昌敌军的目的。决定于明(8月1日)日4时开始向城内外所在敌军进攻,一举而歼灭之。”
起义胜利的当天,起义军以叶挺的名义公开发表了《告第二方面军同志书》,号召革命军人团结起来,共同为打倒反革命分子和帝国主义列强及新旧军阀等一切恶势力而努力奋斗。
起义胜利后,召开由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由叶挺报告起义经过,成立革命委员会和新的第二方面军。贺龙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兼任第二十军军长,叶挺代前敌委员会总指挥兼代第十一军军长,聂荣臻任第十一军党代表,朱德任第九军副军长,刘伯承任革命委员会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是伟大的,但起义后部队却坠入了路越走越窄的怪圈,一步步由胜利转入溃败。叶挺这位北伐名将开始遭遇一连串意外。
叶挺爱交朋友,对朋友从不设防,这一点让他吃尽苦头,也给他的事业带来损害。
蔡廷锴是叶挺的粤军同事,两人无话不谈,关系一向要好。南昌起义前,蔡廷锴的第十师也驻在城内。在讨论如何对待蔡部时,前委产生严重的意见分歧,谭平山、贺龙等人认为蔡廷锴革命意志动摇,坚决要求撤换其师长职务或者予以扣留。叶挺表示反对,提出:“廷锴也是穷苦人出身,革命觉悟还是有的,他作战勇敢,为人仗义,他来南昌,对我们表示好感,如果我们丢掉他或者扣留他,不光对不起朋友、十师官兵不服,就是汪精卫、张发奎也会借此大做文章。”周恩来不好再说什么。
起义后,成立革命委员会,蔡廷锴被选为委员,他所统的第十师编入第十一军,受叶挺指挥。没想到的是,8月4日,起义军撤离南昌的第二天,第十师就突然脱离既定行军路线。朝浙江方向扬长而去。蔡部出逃不仅带走了全军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还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士气。为此,叶挺曾主动承担责任,要求处分。
此外,起义军劳师远征,几次分兵,也都是军事指挥上的失误。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共产党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在当时,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因此不能过于苛求前人。
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时候,周恩来对叶剑英说:“如果叶挺在的话,就有两个叶帅了!”
贺龙
贺龙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所部也是起义的主力。
7月27日,军长贺龙率领第二十军到达南昌。第二天,周恩来到第二十军指挥部会见贺龙,一见面,周就坦诚地说:“我来拜访你,不是礼节性的。开门见山,我是找你商量起义计划的。我们立刻就谈行吗?”贺龙爽快地回答:“好极了,我洗耳恭听!”周恩来风趣地说:“洗耳恭听是不够的。你是大将军。光洗耳恭听怎么成?还是要动手动脚动枪动炮呢!”听完周恩来的转达。贺龙立即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么干就怎么干。”
贺龙同志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在刘伯承的帮助下,拟订了起义的具体行动计划。
30日下午4时,贺龙召集团以上军官会议。亲自作了动员,他说:国民党已经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起革命的旗帜,反对反动的政府,打倒蒋介石!我们大家在一块都是很久的。根据共产党的命令,我今天起义了。愿跟我走的,我们一块革命;不愿跟我走的,可以离开部队。最后,贺龙表示:我们今后要听从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8月1日凌晨两点,战斗打响。贺龙和刘伯承、周逸群一道,亲临火线指挥。战斗进行到黎明,敌人的老巢被捣毁了。起义胜利的旗帜高高地插上了南昌城头。
在起义前后,贺龙多次要求加入共产党。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贺龙这一愿望得以实现。8月27日,在瑞金城郊的一所小学里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周恩来主持宣誓仪式,他深情地说:“贺龙同志是个好同志。”这是周恩来代表党组织对贺龙的高度评价。在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在革命前途彷佛已变得十分暗淡的艰 难时刻,贺龙加入了共产党,这足以证明其忠心耿耿。“文革”期间,贺龙向妻子薛明谈起这段经历,说:“我本来就是在共产党最背时的时候参加革命的,所以,无论多么背时我都不怕。”贺龙还说:“有材料写我70次找党,算上历次的要求,我也记不清楚了,没有70次。恐怕也有几十次吧!”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隐蔽起来,周恩来找到他,说:“贺老总,你的首级可值钱了,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收买你的脑袋咧。”贺龙连连摇头:“掉价喽,掉价喽,起义前,蒋介石为了拉我,给我500万现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还封了个武汉卫戍司令,我就是不跟他走。现在蒋介石怎么又那么小气了。”
朱德
朱德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他率领起义的余部转战湖南,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陈毅元帅说过:“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定的。”
起义前夕。朱德接受一个特殊任务:利用他和滇军的旧谊,宴请驻南昌的朱培德部的几个团长。拖住他们,以利于起义成功。宴会进行到晚上9点时,一个获知起义消息的下级军官跑来报告,吃请的团长们马上起身走了。就在这危急时刻,朱德立即赶到总指挥贺龙那里,向贺通报情况,这样,起义就提前两个小时。
起义胜利后,参加起义的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的番号,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由于军长未到职,不久即任军长。
8月3日,起义军开始撤出南昌,朱德被任命为先锋司令,率领第九军教育团作大部队的开路先锋,比其他部队早两天踏上南下征程。
9月18日。前委讨论决定分兵。由朱德率第九军教导团和第25师留守三河坝,总指挥率主力向潮州、汕头挺进。分兵削弱了战斗力,进军潮、汕的主力遭到失败;留守三河坝的起义军也在敌人进攻下损失惨重,余者在朱德率领下到达江西安远县天心圩,处境十分困难:一支孤军,只有八九百人,一无给养,二无援兵,部队有顷刻瓦解之势,南昌起义留下的这点革命火种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在这样的危难关头,朱德沉着镇定,召集军人大会。朱德坚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又拿俄国革命走过的曲折道路来教育大家:“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过去那个搞法不行,我们现在‘伸伸展展’来搞一下。”
朱德这篇激动人心的讲话,坚定了许多人的革命信念。
回忆这段历史,粟裕曾说:“朱德同志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话语”,“令人信服,感人至深”。陈毅也说过:“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1928年4月,朱德将这支队伍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星星之火从此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在朱德率领的这支队伍里,后来有许多人成为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如陈毅、王尔琢、蔡协民、胡少海、周子昆、陈光、张际春、毛泽覃、林彪、粟裕、黄克诚、邓华、萧克、杨至成、赵尔陆、杨得志等。
1957年7月,朱德纪念“八一”写诗一首: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
刘伯承
刘伯承在南昌起义后被任命为参谋长。是诸葛亮式的人物。其子刘太行说:“爸爸与朱德、贺龙早就认识,但和叶挺是在南昌起义中第一次合作的。爸爸与朱德、贺龙、叶挺都不一样,他参加南昌起义时没有一兵一卒,是‘光杆司令’,主要负责制订作战计划,筹划路线。”
1927年7月11日,刘伯承闯过一道道险关来到武汉。不久,周恩来临危受命,担任前敌委员会的书记,他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这个人既要有秘密组织大规模兵暴的经验,又要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周恩来选中了刘伯承。
刘伯承到了南昌,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协助贺龙拟制起义计划。
刘与贺相识已久,此次重逢,而且又都汇入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之中,格外高兴。计划很快就写出来了。周恩来让刘征求叶挺的意见。叶挺接过计划,看得很仔细。然后把计划退还给刘,始终一言不发。刘伯承很奇怪。不知叶挺什么态度,就去问周恩来。周恩来笑着说:“噢,你还不熟悉他,他就是这个样子,要是不说话。就是表示赞成。”刘伯承不禁笑了。
南昌起义胜利后,刘伯承被任命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第一位参谋长。关于这件事,周恩来回忆:“参谋团当时没有人任主任。后来我就指定刘伯承同志来做参谋长,他起初谦虚,不肯答应;后来我说一定要你来做,他才担任参谋长职务。”参谋团的委员还有周恩来、贺龙、叶挺、蔡廷锴等。
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中共前敌委员会变成了革委会的党团,很少开会,在连日行军作战的情况下,参谋团实际上成了起义军的领导中枢。刘伯承出谋划策,发挥很大作用。
起义失败后,刘伯承与林伯渠、贺龙、彭湃夫妇等一起到达陆丰县,从神泉港乘船经香港转赴上海,而后去了苏联。1928年,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为了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大会成立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专题委员会,刘伯承被指定为南昌起义委员会的委员。他曾写了一份《南昌暴动始末记》的报告,对南昌起义进行了总结。
谭平山
谭平山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并且是起义后建立的红色政权的首脑人物。1961年9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来到了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室中有一幅国画,是起义胜利后群众庆祝大会的场面。周总理看后对讲解员说:“我没有在群众大会上讲话。当时我们忙得很,正准备出发的事情而且当时党的负责人都比较隐蔽,一般不公开抛头露面。公开出面的是贺龙、谭平山等。”
7月27日。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在南昌江西大旅社成立。原定前敌委员会中没有谭平山,但此时的谭平山在共产党内有威信有影响,在国民党左派中,威望更高。他是起义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他最早动员贺龙参加起义,后来也是他介绍贺龙加入中国共产党;而且,这次起义又是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义公开出现,能够出面扛大旗,在国共两党都有影响号召力的,非他莫属。所以,谭平山虽然不是前委成员,但一直参与前敌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并负有重要的政治责任。
起义准备工作一切就绪,而敌人对起义也有所察觉。就在这关键时刻,张国焘赶到南昌,竭力阻挠。谭平山与张大吵起来,吵得相当激烈。谭大骂张为“混蛋”,甚至对一位师长说:“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他杀掉。”这位师长犹豫不决,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说,党内斗争不能这样做,制止了过激的举动,但强 调“起义不能推迟,更不能停止!”谭平山主张杀掉张国焘固然是不对的,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对南昌起义态度是坚决的。
8月1日,起义成功,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等7人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由于主席团的成员有的不在南昌。有的负有军事指挥责任,所以谭平山是主席团的实际主席。由他负责组织和处理革命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可以说,谭平山是中共领导第一个红色政权的领导人。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共中央处分了一大批党内干部,毛泽东被开除出政治局。周恩来也受到处分,谭平山则受到了最严重的处分:被开除了党籍。原因之一是他曾主张杀掉张国焘。周恩来后来说过:“今天看来,这个处分是不完全妥当的。”
李立三
一般党史读物在谈到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时,从不提及李立三。其实,李立三不仅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而且还是这次起义的倡导者。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就是李立三等人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首次提出来的。
7月19日,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到九江,联络张发奎,把张的部队带回广东,重新聚集和组织革命力量,同蒋汪合流的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其时,中央还没有在南昌举行起义的计划。李立三在1927年10月写的《“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一文中指出:“我们动身(去九江)时,中央并未给我们准备此项工作任务。”
7月20日,在九江的一幢二层楼房里,在李立三的主持下,召开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会议。一向敢于冲锋陷阵的李立三在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时指出:“在政治上,武汉政府已完全反动,张发奎态度虽然仍表示反唐(生智),却已深受汪(精卫)之影响,高唱拥汪,并表示对我们不满,所以我们应该抛弃依张(发奎)之政策,而决定一独立的军事行动。”与会者一致同意。
此时,前中央常委瞿秋白正在庐山。李立三、邓中夏“即赴庐山和(瞿)秋白商议”,瞿秋白听完李、邓的意见后,情绪激昂地说:“我们早就该这样干了,我们已经压抑得太久了,也许这次暴动会给我们党带来新的希冀。”
7月23日晚和24日,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恽代英在九江召开第二次会议,具体研究了南昌暴动的一系列问题。中央随即决定设立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这次起义,李立三为前敌委员会委员之一。至此,南昌起义由酝酿,决定转入实施阶段。
南昌起义胜利后。李立三被任命为政治保卫处处长。在南下的过程中,他坚决贯彻阶级路线,一路上惩处了30多个土豪劣绅,征收他们的谷物作军粮。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军军长赖世璜的堂叔,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是赣东一霸。革命委员会接到许多鸣冤告状的信,经调查属实,立即把他逮捕,召开群众大会,由李立三当审判官,历数他的罪行,然后处决。此事大快人心。
8月中旬。南征部队到达瑞金附近:李立三率政治保卫处的少数同志走在大部队前面,了解情况,发动群众。为进攻瑞金作准备,不期与敌军遭遇,陷于重围。起义军总部闻讯立即派部队援救,激战后清点人数,却不见李立三,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起义军进占瑞金之后,由周恩来主持为李立三开了追悼会。正当同志们悲痛哀悼的时候,李立三却率领几个战士高高兴兴回来了。原来大部队消灭敌人之后,他就率领少数战士到附近的农村了解情况去了。
李立三十分看重南昌起义,他这样评价:“南昌暴动在革命历史上有它的伟大意义。在广大群众没有出路的时候,全国树出新的旗帜,使革命有新的中心。”
叶剑英
叶剑英没有参加南昌起义,但对起义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后来,叶剑英在一首题为《题画竹》诗中,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7月下旬。叶剑英随四军来到九江。军长黄琪翔因汪精卫要他公开反共、“清党”,又面临着与新军阀争夺地盘的矛盾,心事重重。于是,经常与叶剑英磋商出路。当时,叶剑英的中共党员身份尚未暴露。
一天下午,黄琪翔告诉叶剑英:“今晚朱培德请客,叫你我都去。”叶剑英心想,自己正想摸摸这个江西军阀的底,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夜幕刚刚降临,叶剑英与黄琪翔驱车来到朱培德的官邸,走进宴会厅,见宾客满座,却独不见贺龙。叶剑英轻轻推了一下黄琪翔,小声道:“为什么贺军长他们没有来?难道没请吗?”
黄琪翔望了一眼朱培德,很神秘地说:“会请的!过几天会专请贺军长他们的。”
“为什么?”叶剑英从黄琪翔诡秘的眼神中猜出了几分。故作迷惑不解地问:“既然是一路来的,为何两道请,过几天还要专请?”
这时,在一边的朱培德插话:“贺龙这个人,打起仗来蛮勇敢的,是把好手。可是不知道共产党究竟给他多少好处?让他神魂颠倒。与共产党打得火热,想在我江西地盘上搞什么名堂!”
叶剑英在一旁察言观色。谨慎细心地听着。
朱培德接着说:“汪(精卫)主席从庐山发来的电报上说,他同张(发奎)总指挥28号自汉口起程,来庐山开军事会议,解决贺龙、叶挺的问题。到时候,就不知贺、叶肯不肯上山了。”
叶剑英终于摸清了汪精卫和张发奎的险恶用心。宴会结束后,叶剑英与黄琪翔回到了住地,便急不可待地翻过山头,来到第24师驻地,见到叶挺。叶剑英连忙把刚才获悉的重要情况告诉之。两人还商定,次日在甘棠湖再商量对策。
第二天清晨,在甘棠湖的一叶扁舟上,叶剑英与贺龙、叶挺等人秘密交谈。大家都同意叶剑英的分析,表示不听张发奎的命令,而把部队开到南昌及其附近地区。这次会议,史称“小划子会议”。它对保证起义领导人的安全和将起义的主力部队及时开往南昌,起了重要作用。
8月1日凌晨,叶贺率部起义。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眼看部下一个军和近两个师的部队跟着共产党跑了,恨得咬牙切齿,立即召集高级幕僚开会,筹划急速追击起义军。
一直沉默不语的参谋长叶剑英“开腔”了,他说:“依我之见,我们还是开往广东,不追叶、贺为好。”
听到这番与众不同的见解。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叶剑英脸上。
叶剑英不慌不忙地接着说:“总指挥早就想南下广东,实现总理遗训,重新北伐,目前正是时机。我们原想去广东,李济深反对,现在我们放叶、贺的队伍到广东去,李济深招架不住,必然来请我们出兵相助,我军便可打起援师的旗号,直趋广州。这样比跟着叶、贺屁股打,两败俱伤,更胜一筹。”听叶剑英这么一说,张发奎有些心动。见状,叶剑英又烧上一把火:“以第二方面军1万余人,怎能敌叶贺2万之众?”
军阀无不拥兵自重。把军队看成自己的命根子。张发奎也是如此。听到这里,他毫不犹豫采纳叶剑英的意见:一方面电告汪精卫,说他所部正在积极追击起义军;一方面令部队同起义军拉开距离,放任南下。
这样,叶剑英的一个“高招”。使起义部队减少了被追击的压力,从而得以迅速打开南下广东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