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继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探讨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继发血小板减少症(TP)的危险因素,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265例脓毒症合并AKI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治疗措施,以及住院28 d生存结局。根据住院7 d是否发生TP分为TP组和非TP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脓毒症合并AKI患者继发TP的危险因素。

结果

265例患者,112例发生TP,153例未发生TP;TP组28 d病死率为47.3%(53/112),非TP组为33.3%(51/153),两组病死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引起脓毒症合并AKI患者继发TP的危险因素为年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PACHEII评分、SOFA评分、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肝素抗凝、休克、使用利奈唑胺和血流感染(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OR=4.53,95%可信区间(CI)1.23~9.24,P<0.05]、接受CRRT(OR=5.24,95%CI 2.14~14.56,P<0.01)、肝素抗凝(OR=4.56,95%CI 2.13~8.46,P<0.01)、使用利奈唑胺(OR=2.35,95%CI 1.25~5.24,P<0.01)、休克(OR=2.15,95%CI 1.03~4.96,P<0.01)和血流感染(OR=4.26,95%CI 1.36~12.48,P<0.01)是引起脓毒症合并AKI患者继发T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临床上,对于合并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同时给予干预措施预防TP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非肿瘤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患儿不同临床类型的EBV抗体、EBV-DNA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特点,为EBV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103例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临床疾病类型分为3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aleosis,IM)组68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在临床中可导致各种严重感染,这些感染往往伴有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其形成机制非常复杂,治疗也很棘手。研究表明,PA形成生物膜后其基因型和表型发生改变,菌体聚集并分泌胞外基质,从而包裹免疫系统原先可识别的细菌成分以及抗原,进而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另外,生物膜PA可分泌各种毒力因子,阻碍固有免疫发挥效应。本文就PA生
目的评估使用阿德福韦酯(ADV)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绍兴市立医院CHB患者355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ADV单药治疗(n=100)或ADV+拉米夫定(LAM)联合治疗(n=80)。另一组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n=175)作为对照组。5年治疗随访过程定期监测血清
随着临床上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使用,治疗前耐药相关性突变(RAVs),即预存耐药越来越引起关注。预存耐药影响了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效果。明确各类DAAs预存耐药位点、检测具有临床意义的RAVs,以及应用高耐药屏障的药物方案被认为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减少RAVs导致治疗失败的手段。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 percentage,NEU%)、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指标在血流细菌感染早期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年114例血流细菌感染患者(菌血症组)和247例非血流细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