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钱”亦被称为国际游资,是指那些只为追求高报酬和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热钱”的流入会使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急速增加加剧通货膨胀。而一旦“热钱”大量撤离,则将引起该国外汇和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重创整个经济体系。
自2010年6月19日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次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放大且水平屡创新高,截至2011年6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达5.07%,且升值预期依然存在。因此,一方面,国际投机资本正伺机在人民币升值后流入我国进行套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货币政策逐步趋紧,企业境内融资难度加大,致使资金违规流入压力持续增加。2011年上半年,外汇管理部门查处各类外汇违法违规案件1865件,涉案金额超过16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2%和26.9%。
一、“热钱”流入中国境内的主要渠道
(一)经常项目。一是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进入中国境内。如境内外贸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也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国内。二是通过编制假合同虚报贸易出口引入“热钱”。目前,“买单出口”是“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重要方式。三是通过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以及经常项目转移进入境内。如,借道捐赠流入。
(二)资本项目。一是由于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对外商直接投资(FDI)采取支持鼓励政策,这就便利了“热钱”以FDI名义流入,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其他方式投资股市和楼市,以赚取短期差价。二是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渠道投资中国资本市场。三是 “热钱”通过外债形式进入中国境内。
(三)地下钱庄。这是“热钱”进出境内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地下钱庄的操纵者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结算网络,从事非法买卖外汇、跨国资金转移或资金存储借贷等非法金融业务。随着地下钱庄的泛滥,越来越多的国际闲置资金通过这种非法的金融组织流入我国。
二、“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热钱大量进入,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热钱”的流入,意味着国内市场的人民币投放量增大,央行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得不在公开市场运用大量的央行票据强行冲销。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且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热钱”的大量流入导致国内经济产生结构性问题。流入国内的“热钱”,大部分投入于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市场,造成虚拟经济市场的火热状况。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资本大量流入,为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然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减少信贷投放。这种做法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意味着融资更加困难。
(三)“热钱”大规模集中撤离,对经济将产生更大危害。当经济基本面出现波动时,“热钱”就会快速撤离。一旦“热钱”突然反向大规模撤出,对该国的资本市场乃至全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将产生巨大的冲击。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应对热钱流入的对策
(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降低热钱套利空间。热钱流动的最大动机是为了追逐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利益差额,因此,只有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保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破坏热钱对人民币的无风险预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给“热钱”提供持续套利投机的空间。二是协调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减少本外币的利差,缓解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降低国际游资的获利空间。
(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密切关注当前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建立健全非现场监测体系,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特别是对预收货款、外债展期、股权转让等加大审核力度。要完善外汇管理政策,对大额长期预收货款、延期付汇、外汇应收应付款的管理进行完善,对大额高频汇出又退回的款项进行跟踪调查,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行为及时查处,防范异常资金大规模流入风险。
(三)构建更为有效的监控机制。国际热钱流动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更为有效的检查。相关部门要加大合作,构建更为有效的国际热钱监测机制。对此,央行、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统计局、海关、银行、证券公司、司法机关等部门要实现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着眼当前监管中的重点渠道、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外汇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政策,加强监管协调,充分发挥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有效防范和遏制“热钱”流入,切实维护好涉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汇政策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自2010年6月19日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再次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放大且水平屡创新高,截至2011年6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达5.07%,且升值预期依然存在。因此,一方面,国际投机资本正伺机在人民币升值后流入我国进行套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货币政策逐步趋紧,企业境内融资难度加大,致使资金违规流入压力持续增加。2011年上半年,外汇管理部门查处各类外汇违法违规案件1865件,涉案金额超过16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6.2%和26.9%。
一、“热钱”流入中国境内的主要渠道
(一)经常项目。一是通过货物或服务贸易进入中国境内。如境内外贸企业既可以通过低报进口、高报出口的方式引入“热钱”,也可以通过预收货款或延迟付款等方式将资金截留在国内。二是通过编制假合同虚报贸易出口引入“热钱”。目前,“买单出口”是“热钱”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重要方式。三是通过收益项下的职工报酬以及经常项目转移进入境内。如,借道捐赠流入。
(二)资本项目。一是由于中国地方政府一直对外商直接投资(FDI)采取支持鼓励政策,这就便利了“热钱”以FDI名义流入,通过银行兑换成人民币之后,再借助其他方式投资股市和楼市,以赚取短期差价。二是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渠道投资中国资本市场。三是 “热钱”通过外债形式进入中国境内。
(三)地下钱庄。这是“热钱”进出境内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渠道。地下钱庄的操纵者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结算网络,从事非法买卖外汇、跨国资金转移或资金存储借贷等非法金融业务。随着地下钱庄的泛滥,越来越多的国际闲置资金通过这种非法的金融组织流入我国。
二、“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热钱大量进入,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热钱”的流入,意味着国内市场的人民币投放量增大,央行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得不在公开市场运用大量的央行票据强行冲销。大大增加了央行的操作成本,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且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热钱”的大量流入导致国内经济产生结构性问题。流入国内的“热钱”,大部分投入于房地产、股票等虚拟经济市场,造成虚拟经济市场的火热状况。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资本大量流入,为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然会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减少信贷投放。这种做法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意味着融资更加困难。
(三)“热钱”大规模集中撤离,对经济将产生更大危害。当经济基本面出现波动时,“热钱”就会快速撤离。一旦“热钱”突然反向大规模撤出,对该国的资本市场乃至全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将产生巨大的冲击。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三、应对热钱流入的对策
(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降低热钱套利空间。热钱流动的最大动机是为了追逐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变动利益差额,因此,只有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心理预期,才能阻止这种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在保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扩大汇率的浮动空间,破坏热钱对人民币的无风险预期,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给“热钱”提供持续套利投机的空间。二是协调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在对外贸易中追求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减少本外币的利差,缓解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降低国际游资的获利空间。
(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入的监管。密切关注当前跨境资金流动趋势,建立健全非现场监测体系,强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特别是对预收货款、外债展期、股权转让等加大审核力度。要完善外汇管理政策,对大额长期预收货款、延期付汇、外汇应收应付款的管理进行完善,对大额高频汇出又退回的款项进行跟踪调查,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行为及时查处,防范异常资金大规模流入风险。
(三)构建更为有效的监控机制。国际热钱流动的渠道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更为有效的检查。相关部门要加大合作,构建更为有效的国际热钱监测机制。对此,央行、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统计局、海关、银行、证券公司、司法机关等部门要实现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着眼当前监管中的重点渠道、重点项目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外汇管理以及相关管理政策,加强监管协调,充分发挥监管合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外汇交易活动,有效防范和遏制“热钱”流入,切实维护好涉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汇政策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