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神懈怠的危险”位于“四个危险”之首,值得警惕。因为精神懈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危险、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危险、是会滋生蔓延相互传染的危险、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危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忧患意识、完善制度机制,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关键词】精神懈怠;危险;警惕;克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着的长期、复杂、严峻的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个危险”是胡锦涛同志建党九十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首位,自有更深刻的寓意。究其原因,与这一危险发生的源头为“精神”,看不见摸不着,潜移默化,悄悄进行,但又时刻存在,影响久远,需要高度警惕,认真加以克服。
一、精神懈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危险
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不会如物质那样具体实在,人们无法通过器质性的官能感知它的存在,也就往往不会对“精神懈怠”有太多的关注和警觉。但在现实生活中,精神懈怠的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危险是随处可见的,它会像空气一样四塞充溢,像流水一样流向洼地,凡是不能成为昂扬锐气的精神高地,必将成为精神懈怠的凹陷之地。如办公室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工作稍微累了点,上上网,打打牌,找准机会玩偷菜;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逃避工作的压力和紧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长此以往,思想空虚,百无聊赖,换上“精神饥渴症”,缺乏精神寄托,完全丢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不断创新的朝气,滋生暮气、惰气,甚至产生邪气。
二、精神懈怠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危险
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对话时从我国近代以前的历史演变中提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问题,指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精神懈怠”会让一个人成为“温水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危险境地;会让一个组织缺乏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给事业带来灭顶之灾。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日常的工作与学习。精神不仅是理想、是信念,也是力量、是魂魄。精神上的边际递减对于那些原本就意志消沉的人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对于那些最初踌躇满志的人,也会随着日复一日的热情消退与精力损耗,而最终认为既然已经流过汗、出过力了,就应该享享清福,从而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庸庸碌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潜移默化中消减了干事创业、拼搏进取的劲头。
三、精神懈怠是会滋生蔓延相互传染的危险
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浑浑噩噩,暮气沉沉,疲疲沓沓,拖拖拉拉,缺乏敬业精神,丧失职业道德,这种现象是一种传染病,会相互影响,滋生蔓延。一个人的松散疲沓会影响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叉感染。精神懈怠还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佩剑,吴人多伤疤。”领导和上级的懈怠会直接影响到部属和下级。领导热衷应酬,沉湎于酒精的麻醉,不思学习,不谋训练,难免使整个单位陷入“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状态。
四、精神懈怠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危险
有学者曾言:观念的力量在早期是潜伏的,在某个时候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危险的懈怠莫过于精神的懈怠,最可怕的丧失莫过于精神的丧失。回想当年清军入关之初,八旗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后来的八旗之弟提笼架鸟,腐化堕落,完全没有了先辈们的精气神,在侵略者面前不堪一击,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精神和理想、意志、信仰、信念紧密相连,党员干部一旦存在精神懈怠,甚至颓废的现象,必然导致理想滑坡、意志淡薄、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精神懈怠的危险还是其他各种危险之源,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无不是从精神懈怠开始生根发芽的。人无压力轻飘飘,如果缺乏精神的支撑、没有明确的目标作指引,就很难全身心地付诸热情和投注精力。长期的精神懈怠必然导致能力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与群众不断疏远,最终导致腐化堕落、退化变质。不仅尸位素餐,更为严重的会贻误难得的发展机遇、影响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影响军队新的使命任务的完成、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中国的事能办好,关键在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是靠全体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是靠全体党员来躬身践行的。要克服精神懈怠,全体党员要从自身做起。
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克服精神上的自我放松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养成的,只可能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学习不仅是一个人得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唯有将终身学习当成一种融入思想的理念,当成一种融入工作的动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据研究,人的大脑无论怎样使用,终其一生也不过使用或开发其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学习的大门开启之后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掘。在这条“探宝”之路上,没有鲜花美酒,也没有香阁温床,更多的是与书为伴的孑然一身、灯下苦思的紧锁眉头。然而,只要有了担起学习之任的勇气,能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就不仅可以能使头脑变得聪慧,更能以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思路,转化为练打赢谋打赢的能力素质,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六、要树立忧患意识,通过坚持自我加压使自己处于永不停止的状态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面对成绩和掌声,一个政党能否保持头脑清醒,是对先进与否最好的检测;一个人能否树立忧患意识,是对其进步与否最好的评判。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改革发展面临更为艰巨繁重的攻坚新挑战时,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容不得丝毫懈怠。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某师为了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一夜急行军,在冰天雪地里翻山越岭行走了140华里,最终以比敌人先到五分钟抢占制高点,完成了对美军的合围之势。在这场极为悬殊的战争中,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是美军“钢多气少”,我军“气少钢多”。这种“气”就源于对党和国家的深深忧患和强烈的军人职责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精神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保持饱满而昂扬的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以勇做先锋、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不仅成就一番事业,也成就壮丽多彩的人生。
七、要完善制度机制,通过制度机制对全体党员形成持久的鞭策激励
制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好的制度可以让一个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却会让一个好人做坏事。因此,除了打牢“内功”,还要通过外部的制度机制形成对全体党员持续不断的鞭策与激励。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完善切实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真正形成一种靠素质立身的用人导向,使那些得到群众公认、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和晋升,使那些缺乏进取心、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干部受到问责和追究。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自觉做制度机制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变外在的他律为内在的自律,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躬身践行、磨炼砥砺,在制度的鞭策激励中培养打不垮、压不瘪的精神气质。
【作者简介】
李莉(1977— ),女,甘肃民勤人,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平(1969— ),男,安徽安庆人,江苏省军区预备役一师三团,军事学硕士,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
【关键词】精神懈怠;危险;警惕;克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着的长期、复杂、严峻的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四个危险”是胡锦涛同志建党九十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被放在了首位,自有更深刻的寓意。究其原因,与这一危险发生的源头为“精神”,看不见摸不着,潜移默化,悄悄进行,但又时刻存在,影响久远,需要高度警惕,认真加以克服。
一、精神懈怠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危险
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不会如物质那样具体实在,人们无法通过器质性的官能感知它的存在,也就往往不会对“精神懈怠”有太多的关注和警觉。但在现实生活中,精神懈怠的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危险是随处可见的,它会像空气一样四塞充溢,像流水一样流向洼地,凡是不能成为昂扬锐气的精神高地,必将成为精神懈怠的凹陷之地。如办公室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工作稍微累了点,上上网,打打牌,找准机会玩偷菜;热衷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逃避工作的压力和紧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长此以往,思想空虚,百无聊赖,换上“精神饥渴症”,缺乏精神寄托,完全丢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不断创新的朝气,滋生暮气、惰气,甚至产生邪气。
二、精神懈怠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危险
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对话时从我国近代以前的历史演变中提出“历史周期率”的重大问题,指出:“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精神懈怠”会让一个人成为“温水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危险境地;会让一个组织缺乏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给事业带来灭顶之灾。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日常的工作与学习。精神不仅是理想、是信念,也是力量、是魂魄。精神上的边际递减对于那些原本就意志消沉的人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对于那些最初踌躇满志的人,也会随着日复一日的热情消退与精力损耗,而最终认为既然已经流过汗、出过力了,就应该享享清福,从而在工作上得过且过、庸庸碌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潜移默化中消减了干事创业、拼搏进取的劲头。
三、精神懈怠是会滋生蔓延相互传染的危险
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浑浑噩噩,暮气沉沉,疲疲沓沓,拖拖拉拉,缺乏敬业精神,丧失职业道德,这种现象是一种传染病,会相互影响,滋生蔓延。一个人的松散疲沓会影响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交叉感染。精神懈怠还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好佩剑,吴人多伤疤。”领导和上级的懈怠会直接影响到部属和下级。领导热衷应酬,沉湎于酒精的麻醉,不思学习,不谋训练,难免使整个单位陷入“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状态。
四、精神懈怠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危险
有学者曾言:观念的力量在早期是潜伏的,在某个时候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危险的懈怠莫过于精神的懈怠,最可怕的丧失莫过于精神的丧失。回想当年清军入关之初,八旗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后来的八旗之弟提笼架鸟,腐化堕落,完全没有了先辈们的精气神,在侵略者面前不堪一击,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精神和理想、意志、信仰、信念紧密相连,党员干部一旦存在精神懈怠,甚至颓废的现象,必然导致理想滑坡、意志淡薄、信仰缺失、信念动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精神懈怠的危险还是其他各种危险之源,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无不是从精神懈怠开始生根发芽的。人无压力轻飘飘,如果缺乏精神的支撑、没有明确的目标作指引,就很难全身心地付诸热情和投注精力。长期的精神懈怠必然导致能力素质的下降,必然导致与群众不断疏远,最终导致腐化堕落、退化变质。不仅尸位素餐,更为严重的会贻误难得的发展机遇、影响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推进、影响军队新的使命任务的完成、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中国的事能办好,关键在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是靠全体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是靠全体党员来躬身践行的。要克服精神懈怠,全体党员要从自身做起。
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克服精神上的自我放松
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养成的,只可能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勤奋学习。学习不仅是一个人得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唯有将终身学习当成一种融入思想的理念,当成一种融入工作的动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据研究,人的大脑无论怎样使用,终其一生也不过使用或开发其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所以,学习的大门开启之后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掘。在这条“探宝”之路上,没有鲜花美酒,也没有香阁温床,更多的是与书为伴的孑然一身、灯下苦思的紧锁眉头。然而,只要有了担起学习之任的勇气,能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就不仅可以能使头脑变得聪慧,更能以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思路,转化为练打赢谋打赢的能力素质,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六、要树立忧患意识,通过坚持自我加压使自己处于永不停止的状态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面对成绩和掌声,一个政党能否保持头脑清醒,是对先进与否最好的检测;一个人能否树立忧患意识,是对其进步与否最好的评判。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改革发展面临更为艰巨繁重的攻坚新挑战时,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容不得丝毫懈怠。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某师为了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一夜急行军,在冰天雪地里翻山越岭行走了140华里,最终以比敌人先到五分钟抢占制高点,完成了对美军的合围之势。在这场极为悬殊的战争中,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是美军“钢多气少”,我军“气少钢多”。这种“气”就源于对党和国家的深深忧患和强烈的军人职责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精神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保持饱满而昂扬的精神状态,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以勇做先锋、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不仅成就一番事业,也成就壮丽多彩的人生。
七、要完善制度机制,通过制度机制对全体党员形成持久的鞭策激励
制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好的制度可以让一个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却会让一个好人做坏事。因此,除了打牢“内功”,还要通过外部的制度机制形成对全体党员持续不断的鞭策与激励。搞好顶层设计,制定完善切实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真正形成一种靠素质立身的用人导向,使那些得到群众公认、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和晋升,使那些缺乏进取心、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干部受到问责和追究。全体党员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自觉做制度机制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变外在的他律为内在的自律,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躬身践行、磨炼砥砺,在制度的鞭策激励中培养打不垮、压不瘪的精神气质。
【作者简介】
李莉(1977— ),女,甘肃民勤人,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平(1969— ),男,安徽安庆人,江苏省军区预备役一师三团,军事学硕士,研究方向:军队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