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csu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国内的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本应追求科学理性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良性结合,营造良好的崇尚人文精神的环境,以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却因为高职教育重心的偏移,导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处境边缘化。
  关键词 人文素质 教育 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253
  自步入近代学科教育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在西方大学学科知识教育的渗透下,逐渐演变成一种知性混合体,大学教育注重科学,认为科学才是知识,轻视人文精神的存在价值。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人文学术活动萧条,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力逐渐枯竭。在工具理性和消费主义的压力下,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面对实用化的压力,慢慢丧失了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大学阶段的人文知识教育,只是现代教育体系下进行的文科知识传授。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群体,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衡量其综合素质构成的标准。但由于国内高校对于人文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人文课程设置比重不合理;外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性偏差,使得学生认为只需学好专业或者能够全面地职业化,就可以满足将来社会和职业竞争,从而放松甚至放弃了自身对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汲取。
  一、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十分理想。院校为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教学目标以职业生存为根本,培育学生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以提升职业竞争力为目标;教学课程注重学科专业化、能力职业化,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和能力课程搭配,进行组合教学。三段式的学科课程,将各种课程分类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实践课、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程的其中一部分才是人文素质课程。各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只有人文科学类、历史科学类、社会科学与哲学类、艺术类及其他。更由于文理科学科专业倾向的不同,国内相当一部分理工科类高职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中,虽然公共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约占大学总学时的3成左右,但多数高职院校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简称“两课”)及体育、英语、高数、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为主,形成了以政治理论教育类为主的人文课程体系。这些院校已经放弃大学语文、心理学、艺术鉴赏、伦理学等课程的开设,为的是给越来越繁复庞杂的专业课程腾挪地方,这样严重挤压了人文素质课程的生存空间,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造成了可能。
  近些年来,国内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率先将能力课程的开设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新课程模式进行了大胆尝试。这种新课程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技能与职业能力双向的培养,有效地将学科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实践操作三方面统一结合,强化高职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的学习,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公关能力,从而达到符合岗位需求和社会职业竞争的能力目标。这种能力课程的培养是符合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最终目的的。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结构,专业学习的水准与职业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层次,更与人的现实生活质量紧密相关,而其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于职业能力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但国内高职教育的整体缺陷是,迫于社会对高职教育职业化、工具化要求,加之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等思维束缚,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其人格导向性和专业学习辅助性的基础作用,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缺乏同等高度的要求,缺少同等作用的重视,欠缺同等建设和发展的地位。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一)人文素质欠缺
  人文素质即个人在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方面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总体表现,也是衡量个人现代文明程度的体现。其内涵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形成。高职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对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史哲知识严重欠缺,缺乏信仰支撑。
  (二)文化素养不高
  文化素养主要包含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的素养。文学素养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文学创作、人际交流语言的表达控制、各类文学作品的解读等方面的能力。文学创作即写作,是对个人生活内容进行文字加工、处理形成主体清楚、思想明晰、结构完整的作品的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的积累,必须以各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和主动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交流为基础。艺术,是才艺和技术的统称,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素养体现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但由于专业学习的负担过重,缺少学习时间,加上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氛围不浓厚,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学知识不丰富,写作能力低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缺少艺术修养,甚至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了解生疏。
  (三)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薄弱
  道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的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其内在表现为,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外在表现为个人良好的言谈举止和文明礼仪,与周围人群能够友善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对社会人群应有的关注和关爱,能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当前社会功利化意识的影响,许多学生将人生目标局限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认为衡量个人成就的标准就是物质富有和地位高端,将实现个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个人诚信缺失严重,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是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调查显示有65%的学生不了解《交通安全法》、《民法》、《刑法》及《消费者权益法》等相关法律,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法律意识的淡薄,致使很多学生违法不知,个人权益受到损害也不知道进行自我保护,甚至参与传销组织也不知自救,违法违纪事件逐年增多。   三、当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
  (一)现代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
  新时期,我国教育部对于现代化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是,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对高职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三观价值等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教育,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人才,高职毕业证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环境渗透
  学校通过选择社会行业分工的需求,培养专业对口人才,承担了对社会需求人才的教育责任,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它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关联;同时,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也靠吸取社会中先进文化因素去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就是这种环境的体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主要通过课堂学习体现环境熏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人文、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学科教育,将人文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实现两类学科的互相渗透,将文史知识与哲学思考、经济应用进行教学结合,潜移默化地引导、熏陶和感染学生,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入,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将大大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尝试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全面的文理兼蓄的教育方式,将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历史、知识应用与方法渗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内容的适切性等有机统一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将网络通识课程、“尔雅教育”等慕课引入课堂,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另外,提高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将两种以上科目结合在一个课程里,培养学生将两种知识综合应用,发掘从不同角度、多维度思考的能力,逐渐达到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融入到专业学科之中。加之选修课比重的增加,弥补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硬伤,促成学科间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交融,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拓宽思维、提升综合能力的目标。
  (四)人文课程教师的教学作用被逐渐认识
  以往的专业学科教师,习惯于机械地讲授专业知识,容易忽略教书和育人的关系,轻视做人与做事的关联,缺乏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而人文课程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够采用灵活开放的教学方式,运用更为科学和创新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人文精神,通过言传身受,克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矛盾,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性选择,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力和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完美人格。
  (五)学习国外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先进模式
  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通过9年的尝试,形成了包括:文学和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与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科学、外国文化等5类课程构成的通才教育模式,从而影响全美大学基础课程教育设置。许多西方国家高校的选修课程一般都占课程总量的三成以上,尤其是日本的很多院校通过多科目结合的方式形成新课程。这种课程以专题的内容,通过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各学科结合的方式,将专业学科与人文学科进行了全面的融合。发达国家高校人文教育的先进模式,在课程内容、学科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对于我们如何改进和提升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六)创新思维引入人文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时刻要求我们,要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善于接纳新事物、获取新信息;始终拥有发现问题、探索解决的能力;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始终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强烈的突破欲望和创造激情;具备踏实肯干、不畏艰险、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创造精神。这种创新能力既是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也是善于积极求问、果敢把握机遇、努力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勇气,更是一种积极创新的人格特征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创新思维教育的目标就是全面发展全新的人,培养全新的高职人才。
  四、总结
  虽然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各类人文课程,但都表现出广而不精,内容缺乏深度;因专业课程的挤占,文化课程被随意删减;教师资源不够,课程地位低下,总体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高职院校强调人文课程对职业课程的辅助作用,要求人文课程向专业课程倾斜,甚至要求人文课程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接近甚至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虽然此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是却剥夺了人文课程应有的独立与特色。人文教育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向可操作应用的尝试,是寻求优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只有在人文素质实践教学上大胆改革,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发展,才能真正拯救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
  [2]谢和平.弘扬大学文化 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求是.2011(17).
  [3]陶宏.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4]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教育探索.2007(11).
其他文献
任务驱动型作文自从问世,就立刻变为了学界热议的焦点,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在深入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堂的基础上,探究如何给学生一双“火眼金睛”,让学生
如今,在这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已逐渐上升为我国富民强国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市场竞争已经达到了异常激烈的状态,企业为了能够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尤溪县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因境内同名溪流而得名,全境面积3463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辖9镇6乡、250个村和13个居委会,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自然概貌约为“八
期刊
●背景rn2017年1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实施.rn该法第36条规定:“国家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相关执法活动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防范打击野生动物及其制
期刊
高考改革之后,文理不分科,高考科目统一变成3科(语数外).为了使高考成绩达到最优,这就要求6科(政史地理化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应该在高三前就应该全部完成,这样高三才能够把主
期刊
集装箱运输作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一种重要运输方式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分析铁路集装箱车站在BPR环境下组织结构呈现的不适应性,并以某一集装箱车站为例提出基于BRP的组
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不完全等同于职业素质,它可以进一步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职业素养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呈现一种互动关系,印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下分享经济的兴起,酒店市场作为分享经济的重要板块,酒店客房逐渐呈规模化及数量化,激活了城市生活多样性,并获得迅猛发展.同时,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