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n2582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是中国威权主义在海外最积极的吹鼓手,他承认自己与很多官员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他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郑永年,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最具公共影响力的政治学者之一。
  他的时评文章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显要位置,并被广泛转载;他纵论中国发展道路与发展逻辑的著作,是市场上最赚钱的畅销书;他与中国学界和官方保持着良好的互动,经常受邀出席各种政策论坛,为中国的改革和转型建言献策。
  
  对于复杂且棘手的中国问题,郑永年往往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准确的预判。这使得他渐渐在中国读者中积累了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因为他海外学者的身份,变得愈发受人瞩目。
  虽然郑永年至今仍保留着中国国籍,但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他在很多人(包括官方)看来,其言论代表了或者反映着海外的声音,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应该给予更多关注。
  高关注也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郑永年本人很抵触从意识形态出发讨论问题。他的文章不以左右为依归,常常受到左右双方的攻击。“左派把我想象成右派,右派把我想象成左派,其实我什么派别都不是。”他自嘲地说。
  2010年初,他所著的《中国模式》在中国出版。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亚洲周刊》评为当年十大好书。由于他在书中对中国现行政治模式做出了不少积极的评价,很多自由主义者指责他粉饰权力、美化现实。这种指责最终演变成一场在中国学术界非常罕见的当面责难。
  2011年5月30日,郑永年受邀出席上海论坛,并在闭幕式上发表演讲,讨论中国政治模式的一些特征。演讲进行到一半,台下的新儒家学者秋风突然起身,走到主席台前,手指着郑永年连喊三声:“撒谎!撒谎!撒谎!”并离开了会场。
  事后,秋风在自己的微博上指责说:“郑永年奢谈中国当下政治模式为人类最好,简直完美无缺。在下实在不能忍受这种侮辱众人智力的行径,与一研究政治哲学的朋友愤而起身离开。”
  对于这类指责甚至是攻击,郑永年的态度是坦然,不回应,不卷入任何纷争。他认为,许多中国学者已经习惯从各自的意识形态出发,把具体的实证问题扭曲成意识形态问题,加以情绪化解读,“这不仅对解决当下中国的各种问题没有任何益处,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邱道隆是郑永年《中国的“行为联邦制”》和《技术赋权》等多本英文著作的中文版译者。在他看来,相对左右两派而言,郑永年看待中国问题的态度更加务实。
  “他的思维和文字平和客观,没有偏激的戾气和言语的煽动;读他的文字,没有热血澎湃、激情昂扬地想兴冲冲去改造世界的冲动,而是让读者体会到一种深厚的学理和理性的认知,让人禁不住陷入一种思考,感受到一种对社会问题关切的情怀。”邱道隆说。
  郑永年把自己的治学态度概括为理性主义。他相信,对任何问题都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意识形态化的诊断。“理性主义的态度并不复杂,它坚信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根源,也坚信人类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他常说,学者研究社会现象,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医生的职责是根据知识和经验给病人治病,如果病没有治好,只能说自己的知识不够或者专业技术还要加强,而不能说病人的病生错了。作为一个医生,不能光骂,而是要去诊断,他是怎么得病的,得的是什么病,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假设有个人生病了,尽管我不是他的主治大夫,但作为一名医生,也应该提供解决方案。我觉得这是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
  这些年,尽管针对他的质疑不断,但郑永年从没卷入过任何纷争。他解释道:“一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如果这个也回应那个也回应,就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了。”
  一位熟悉他的书商透露,郑永年非常勤奋,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工作。“和国内一些光说不写的学者不同,他是真写,而且产量非常高。”
  很多人认识郑永年都是通过他的专栏。他开始写专栏文章是在1996年,当时给香港的《信报》写,如今给新加坡《联合早报》写。多年来他一周写一篇专栏的习惯一直没有中断。这些专栏文章多以时政内容为主,紧扣热点话题,行文通俗易懂。“我评论的东西和我的学术理解分不开,我的主业是做学问,写专栏只是一个业余爱好。”郑永年说。
  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平时不得不面对繁琐的行政事务和各种各样的会议。但不管多忙,他每天至少要留出两个小时给自己,做学问,或写文章,雷打不动。
  不过,这些文章也给郑永年带来了不少麻烦。一些人骂他是“御用文人”,是中国威权主义在海外最积极的吹鼓手。
  对此郑永年反复强调,他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学术上是完全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人或组织。他承认,他与很多官员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但在他看来,这只是他学术研究的一部分。
  “作为独立的学者,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平民百姓,我都可以接触、交流。”他说,这也正是他喜欢学者这个角色的原因之一。
  但独立并不意味着中立。邱道隆評价说,郑永年研究中国问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把爱国主义作为学者应该具有的重要品质。在他的文字中,处处可以见到“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
  “是中国人,肯定要为中国说话。”郑永年说,“如果一定要划分的话,我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他说:“中国不缺自由主义者,但绝大多数都是西方自由主义者。我们有太多的西方政治学家、西方经济学家、西方社会学家,他们只会照搬西方教科书。我仍然认为,通往自由是人类共通的东西。但遗憾的是,中国没有自己的自由主义者。”   从新加坡观察中国
  郑永年196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农村。1977年高中毕业后,他回到村里,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在乡下,他做过记工员,当过村里的小会计。艰苦的农村生活,直到1981年他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录取才得以结束。
  四年农村经历虽然短暂,但对郑永年影响很大。199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论文题目一度就想选中国的农村改革。“这段历史我太熟悉了,当年搞土地生产承包责任制,我就在村里帮农民分田分地。”
  不过,考虑到对太熟悉的东西容易情感化,反而不客观,郑永年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题目,转向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这就是邱道隆后来翻译的《中国的“行为联邦制”》。
  北大的生活,让郑永年感到既轻松又兴奋。一到北大,觉得大开眼界,事实上,在上大学之前,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国际政治,他最初报考的是历史系。
  1985年大学毕业后,郑永年又在北大待了五年,前三年读研究生,后两年留校任教。在读研究生时,他开始对理论著作产生了兴趣,尤其是西方政治理论。
  上世纪80年代末,出国留学是很多青年人梦寐以求的,郑永年也不例外。1990年,他踏上远赴美国的留学路。在普林斯顿大学,郑永年遇到了很多知名的政治学学者,国际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罗伯特·吉尔平就是其中一位。郑永年的文风深受其影响,简洁平和,文字浅显易懂。
  1995年郑永年拿到博士学位后,面临新的选择。“当时我有过犹豫,如果进入公司的话,会有十几万美金的年薪。那个时候年轻人需要钱。但是最后,我觉得读了一个博士去做金融、经济不符合我的价值观。”他回忆道。就这样,从普林斯顿毕业后,他又到美国另一所著名大学——哈佛大学做了博士后。
  定居新加坡,是郑永年学术生涯的一大转折。
  1996年,郑永年即将离开哈佛,开始筹划自己未来的学术之路。当时,“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让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想了解它们成功的经验,探究除了西方之外的不同发展模式。”他说。
  郑永年本来计划在新加坡只待两年,但他很快发现,对自己来说,这是一个做学问的好地方。地处马六甲海峡的新加坡,虽然学术圈子不大,但高度国际化,与欧美联系密切,英语又是主要的官方语言,这让看重国际视野且习惯英语写作的郑永年非常满意。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离中国很近,但又不属于中国,地位超然。
  “中国很多学者做研究,有些是资料不够,有些不够客观。在新加坡,你至少能够保证独立,并能够及时掌握学术与现实动态。”郑永年相信,这是观察中国的一个好地方。
  在他看来,新加坡位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在这里,没有一个完全占主导地位的文明,各种文明处于均衡状态。“这样你反而比较超然,学术做得比较好,这是它的优势。”郑永年说。
  把中国解释清楚
  如今,郑永年每个月至少来中国大陆两次。他频频到各地尤其是基层和农村考察,频繁程度超过了很多国内的政治学者。
  考察中,他一面给当地政府授课、做研究,一面抓紧机会了解这些体系的运作。
  “我确实对中国社会很关心,否则尽可以选择更享受、更容易的生活方式。”他说他的目标是“把中国解释清楚”。
  “解释中国”的学术计划,最初萌芽于郑永年1990-199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期间。一开始,他和其他学者一样,在西方主导的政治学世界中,以西方的语言和理论进行中国问题研究,不过,他很快产生了怀疑。
  “西方理论是解释西方经验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分工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都是通过考察当时西方社会,把社会现实概念化、抽象化的结果。中国的现实与西方不一样,生搬硬套这些理论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中国。”他说。
  在国外游学多年,让他最遗憾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国人至今仍没有话语权。这一领域的经典理论,基本都是18、19世纪西方转型时期的产物。那个时期,欧洲诞生了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亚当·斯密等一大批伟大的社会科学家。
  “中国今天转型的体量,是当年欧洲的好几倍。中国却没有对此做出解释。首先从情感上,就很难让人接受。”鄭永年说,“解释中国是中国人自己的责任,不是西方的责任。”
  在他看来,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科学学者之所以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和变革,根源在于中国学者的思想处于“被殖民”的状态,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仅仅套用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就像“看着苹果(西方)来论述橘子(中国)”。
  他在《知识体系是最强的软力量》等文章中提出,“社会”是体,“科学”是用,中国的社会科学要想解释中国,必须着眼于中国社会,对之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和理论,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体系不是自说自话,必须能与西方社会科学进行充分交流、对话,能够互相学习。
  “我不是说自己就能构建起这个体系,但至少你要有这个意识,要去做这个事情。”郑永年曾说,他希望能活到100岁,把中国解释清楚。
  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时间,郑永年尽可能保持简单的生活方式:不随便参加饭局,周末待在办公室做研究或写作。他有一种特殊的缓解疲劳方法:中文写累了换英文,英文写累了换中文。
  他也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唯一的消遣是跑步或者走路。
  “跑步可以培养三种感觉,孤独感、饥饿感和疲惫感。尤其是孤独感,对于学者很重要。”他解释说,“孤独感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做学问的人没有孤独感,很难有冷静的心智。”
  (实习生谢君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江燕荐自《中国新闻周刊》)
其他文献
河南省历史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于1986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郑州市巩县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区、市的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遵照“双百”方针,本着求实的精神,首先充分估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一)《机械制造》1986年各期都刊登“英汉对照”,这给科技人员提高专业英语阅读翻译能力提供了学习园地。在对照阅读后,觉得有的译文存在一些译误。作为这一刊物的老读者,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是习近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的经济学思想,习近平的经济学思想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中国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中国
我所招收培养的84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刘阳等13名同志,按我所硕士生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学分,并完成科研和论文撰写工作。各经两位有关方面专家推荐,分别通过学位论文答
系统启动之后,通过“我的电脑→管理”右键菜单进入“计算机管理→服务于应用程序→服务”可以看到,有许多驻留的服务(Services)(图1)。经常听电脑玩家说,不需要的服务就应该关闭,如果不关闭,黑客可能会利用其存在的漏洞,影响计算机安全。然而,面对服务列表,哪些服务可能存在漏洞,哪些服务有用,哪些服务该关闭?这些问题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很难理解,更难上手操作。本文就帮你分析和解决最常见的几个影响系统安
阜阳市局 £4a 局长——_MINtkMMtgj’#lnH$B——q.M——D收束志不他只邀狲位J则【科校为先导推动地租工作.B为广为戳民U用凶盼引眯B.习.互们羹宽.互狈槽竺汹IAn.刊 办好杂志。必
《南风窗》杂志致力于宣传开放、改革,广东是全国开放、改革先走一步的地区。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好了解广东,《南风窗》特举办到广东开眼界活动。凡全年订阅《南风窗》的热心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在经济学的相关内容研究中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早期资本主义在其生产方面的主要特征,以及各方生产关系之间所存在的
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及南京工学院两单位有关同志集体编著的《软科学概论》一书即将问世。本书系统、简要、通俗地介绍了软科学的基本知识.是一本兼有学木性和科普性的理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