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教学中重要的学习目标,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人在长期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形成以下几种粗浅看法 :①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②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疑启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③精练精讲,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巩固和反馈。这样,历史教学就不是孤立的记忆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而是将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重要性 培养方法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越来越为广大的历史教师所重视。那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何在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特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这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
二是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用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现代人的思维能力、辩证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
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科目,如政治、语文等学科。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通过正确的方法训练,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落到实处。
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二是理解,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明确事件、事件、人物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发半个世纪的较量和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社会进步了,人类也发展了,历史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2注意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认识,应从它的各条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1.3重视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
另外,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2.教学中不断设疑启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不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是否说一节课问题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不是的。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很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出来后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课堂教学中除了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养成他们在读书,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然后才能使他们开动脑筋,促进思维的发展,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
3.精练精讲,重视巩固和反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不够,还应通过练习、测验来加以巩固,并通过练习的检查来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取得反馈。但练习、测验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来精挑题目,最好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分层次布置练习。学生练习后,教师应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做练习时反馈回来的思维水平,然后结合学生存在的失误加以讲解,注意分析失误的原因,教给避免失误的方法,引导学生朝思维的正确性方向发展。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除了上述提到的备课时要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启智并辅以精练精讲加以巩固之外,还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加以培养,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样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愿学、乐学到善学,从而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功效。
【关键词】历史教学 思维重要性 培养方法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越来越为广大的历史教师所重视。那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何在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使我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我们今天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其中特别是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形成,这要求我们应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起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任务。
二是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的"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而历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最终目的应用不在于让学生熟知和牢记具体的史实,而在于引导他们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他们作为现代人的思维能力、辩证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其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犹为重要。
此外,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相关科目,如政治、语文等学科。
综上所述,作为历史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学科的核心目标,通过正确的方法训练,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落到实处。
1.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培养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二是理解,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要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处理教材,把教学内容系统化,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本章节在整体中的地位,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如果说把整个人类历史作为一个大系统,把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子系统,明确事件、事件、人物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严密性、系统性的培养。例如:对凡尔赛-华盛顿这个概念的学习,就应让学生从它形成的背景、途径、影响,体系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矛盾以及它是如何瓦解的,它的瓦解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与维也纳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又有何异同点,它对我国历史又有何影响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样才完整,思维才严密。又如:通过对20世纪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明了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呈现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深刻性。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旧的界限仍然存在并继续发生作用,新的结构已经萌发生长并日益居于主导地位,新旧因素交替杂陈,新老力量交织对立,由此引发半个世纪的较量和碰撞,调整与变革、危机与革命、冲突与战争、在经历了一番动荡、调整、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之后,社会进步了,人类也发展了,历史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纪元。这样,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也跟着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2注意揭示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历史教学中仅仅追求知识结构的系统与完整是不够的,不仅要求全求细,而且要求深求透,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吃透,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处理教材时一定要注意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的分析揭示。例如: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理解认识,应从它的各条内容入手加以分析,才能认清其本质。①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实质上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取悦英国的政策,因为当时英国控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而取悦英国的目的是为了使他支持美国的政策;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的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运费,实质上美国企图凭借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实力,得以插足任何一国的势力范围,最后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可见其狼子野心。如果能坚持这样的分析,学生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深刻性就会得到提高。
1.3重视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会学的境界。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
另外,总结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则可"以史鉴今",例如:对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这样规律性认识:战争中往往正义者得人心者胜,社会形态制度优越者胜,经济上技术先进者胜,智者勇者胜,反之则败。这可在实际战争中供借鉴,也可助你预测战争的成败,思维的灵活性也由此得以培养。
2.教学中不断设疑启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的一环。不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那是否说一节课问题越多就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不是的。历史问题的提出不是很随意的,而是要有目的性,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而且要善于启智,有时如果问题提出来后太难,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那么教师就应由难化易分解成问题组。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课堂教学中除了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外,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养成他们在读书,接受知识时多问为什么的习惯,然后才能使他们开动脑筋,促进思维的发展,逐步达到会学的境界。
3.精练精讲,重视巩固和反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不够,还应通过练习、测验来加以巩固,并通过练习的检查来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取得反馈。但练习、测验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精练,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水平来精挑题目,最好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分层次布置练习。学生练习后,教师应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做练习时反馈回来的思维水平,然后结合学生存在的失误加以讲解,注意分析失误的原因,教给避免失误的方法,引导学生朝思维的正确性方向发展。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除了上述提到的备课时要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启智并辅以精练精讲加以巩固之外,还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加以培养,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同样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愿学、乐学到善学,从而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