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探索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旅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产业渗透的一种模式,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为例,简要分析了墨江县旅游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农旅融合发展现状,并针对墨江县农旅融合现状,提出实现墨江县农旅融合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墨江县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全域旅游是顺应我国旅游发展现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一个全新旅游發展理念。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优先发展的总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指出,以乡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建设。墨江县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主体作用,挖掘县域旅游潜力,打造具有民族典型性县域农旅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成为经济基础薄弱的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墨江县资源概况


  (一)墨江县概况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北部,与玉溪市、红河州相连,处于“滇中3小时经济圈”,泛亚铁路、昆曼国际大通道、墨临高速和国道213线、国道227线贯穿全境。全县民族众多,下辖12镇3乡168个村(社区),共37万人,其中哈尼族人口23.5万人,占总人口的61.8%,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2]。墨江县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商贸通关、饮马成炊之地。多民族聚居造就了墨江丰富灿烂的哈尼族文化资源,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素有“太阳转身的地方”“回归之城”的美誉。
  (二)墨江县农业资源概况及发展现状
  1.墨江县农业资源概况
  墨江全县面积5 312 km2,山区半山区面积占比达99.8%,由于地处北回归线,造就了墨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立体气候特征明显,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小麦、大豆、蚕豆、豌豆等数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紫胶、橡胶、花生、茶叶、咖啡等。另外,墨江县特产紫米、紫谷酿制的紫米封缸酒曾荣获国家商业部“银爵奖”和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已成为墨江农特产品的一张名片,名扬海内外[3]。此外,墨江县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墨江县农业发展概况
  在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与城乡统筹的推进下,墨江县农林牧渔的发展有了新的模式及理念,并得到提升。墨江统计局的数据资料显示,2020年墨江县农林牧渔总产值401 132万元,同比增长5.0%。农业生产中,全年农业化肥的施用量下降1.3%。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据墨江县统计局2021年第一季度的统计资料,墨江县整体农业经济增长迅速,特色农产品业稳步增长。此外,还开启了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等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三)墨江县旅游资源概况及旅游发展现状
  1.自然旅游资源
  墨江县森林公园距离县城仅2 km,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森林茂密,物种种类丰富。其分为丹霞峰谷片区、杨仕岭片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新抚镇的丹霞地貌景观。
  2.人文旅游资源
  墨江县北回归线标志园位于县城的西部,整个景区由回归之门、太阳之路、夸父逐日等15个景点组成,是云南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科普教育基地,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于2017年4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县城境内还有展示神秘的双胞文化的双胞旅游小镇,以双胞井水为主线吸引着人们前去探寻双胞文化;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的碧溪古镇,曾经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传统民居建筑及民风民俗保存的较完整,是墨江县极具特色及文化内涵的人文旅游资源之一。除此之外,还有2019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墨江文庙、茶埠古镇金马通关及展现哈尼族文化的岩子营等。
  3.墨江县旅游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搜索相关资料及查阅年鉴等方法,了解到墨江县的旅游发展近几年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旅游类型单一。墨江县的旅游类型依然以传统观光式旅游、周边短途游为主,旅游类型较单一。二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墨江县地处北回归线,造就了墨江县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特色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却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墨江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三是旅游商品未得到充分开发。旅游商品开发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近年来,墨江的旅游商品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旅游商品开发依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目前的旅游商品依然以农特产品为主。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粗糙、质地较差,花色、品种单调,缺乏个性,包装简陋,未打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4]。四是未形成产业联动效应。旅游发展将带动一个地区食、住、行、游、购、娱等的发展,墨江县旅游在泛亚铁路的修建与“一带一路”政策推动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产业联动效应依然显示不足。

二、全域旅游视角下墨江县农旅融合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农业发展相关政策的推广及实施,墨江县农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墨江县统计局资料显示,近年来墨江县农林渔业产值均有大幅度增加。相较而言,墨江县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却较农业发展缓慢,农旅产业融合也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休闲渔业有所发展,品质不高
  休闲渔业是将周边休闲游与渔业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也是墨江县最能突出农旅结合的一种模式。随着墨江县水电站的建立,促进了其渔业的飞速发展,通过对渔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逐渐将渔业融入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等相关行业[5]。并将周边短程休闲游与墨江渔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增加渔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周边游的发展,促进墨江农业与城市周边休闲游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有所发展,但势头不足
  墨江县的乡村旅游有所发展。碧溪古镇、双龙美食城、双胞小镇、泗南江乡桫椤群、金马通关驿站、通关镇特色美食等都吸引了不少游客,并带动了这些乡镇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尤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地区农特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墨江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但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等固有原因,墨江县乡村旅游虽有所发展,但势头不足。
  (三)未形成“农旅”双链效应
  墨江县拥有丰富的农林渔茶业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生态农业与订单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墨江县委也提出了“加快建设北回归线上绿色生态经济大县、特色鲜明的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国际大通道上‘北回归线’精品旅游景区和商贸重镇”三大目标,实施新型工业富县、特色农业县、文化旅游大县的发展战略[6]。乡村旅游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未形成较好的“农旅”双链效应。
  (四)缺乏完善的产业融合渗透机制
  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高经济效益[7]。墨江县统计局资料显示,近年来各产业发展均稳步提升,但产业融合渗透发展却相对滞后。墨江县旅游业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产业融合渗透机制,因此“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不足。
  (五)农业与旅游业耦合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表现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但效益不高,农旅产业耦合度低、联动性差[8]。墨江县虽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哈尼族农耕文化及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但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独特的哈尼农耕文化也未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因此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度较低,呈现出农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脱离的现象,未形成产业联动效应。

三、全域旅游视角下墨江县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全域旅游的全面推进带动的是产业融合渗透。墨江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20年,墨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44 180万元,同比增长5.2%,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73 688万元,同比下降5.9%,拉动经济增长负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36 619万元,同比增长5.4%,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6∶20.3∶51.1,墨江县第三产业的增长值最大。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因此,随着墨江县经济的发展,生产总值逐年上升,由此带来的产业比重的重新配比也凸显出来,墨江县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也已赶超第一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联动性最强、带动效果最好的当属旅游业。要想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提升墨江县农业资源品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就需要寻求新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提升休闲渔业品质,加大开发力度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短途休闲、度假旅游方式,既促进当地渔业的发展,推动墨江县的短途休闲游的发展,也能间接带动交通、餐饮、住宿业的发展,为农民创收、政府寻求新的渔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新出路。墨江县目前的休闲渔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品质较低,多数以休闲鱼庄、农家乐、垂钓为主,应加大开发力度,并结合资源优势,提升墨江县休闲渔业品质,推动墨江县短途、休闲游。
  (二)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践行生态旅游
  在全域旅游发展趋于成熟的背景下,墨江县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区,应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现有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资源优化与配置,一方面,推动墨江乡村旅游发展,践行生态旅游;另一方面,更好地实现“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
  (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联动
  近年来,墨江县第三产业产值上升,第一产业比重略显下降,看似是好趋势,但却会出现产业脱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诸多乡村居民开始从事旅游行业,导致出现农村农事荒废、土地闲置等状况,长此以往,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因此,为实现“农业+旅游”的产业联动效应,应优化资源配置,鼓励产业开发与发展,实现产业联动,促进产生“双链效应”。
  (四)多角度完善产业融合渗透机制
  产业融合发展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旅融合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征[9]。因此,墨江县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双链效益”,就要从市场融合、资金融合、人才融合等出发,建立完善的农旅产业融合渗透机制。
  (五)深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农旅产品融合
  墨江县拥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为实现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农旅耦合度,就要深挖民族文化資源、农耕文化历史资源。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农旅产品融合发展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墨江县应充分挖掘独特的哈尼族文化及农耕文化,开发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将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优质的农特产品+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方式进行融合,进一步促进墨江县农旅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培华,翟燕霞,李中,等.全域旅游发展的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0:1-7.
  [2] 墨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旅游资源概况[EB/OL].(2021-06-24)[2021-07-19].http://www.mojiang.gov. cn/info/egovinfo/1001/xxgk_content/3023-/2021-0624005. htm.
  [3]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墨江概况[EB/OL].(2020-09-09)[2021-07-19].http://www.mojiang.gov.cn/ hnmj/mjgk.htm.
  [4] 胡光英,张兵,王玮琳,等.墨江县旅游资源现状和开发保护的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9):87-90.
  [5] 施松光.墨江县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8(2):240.
  [6] 刀国民.墨江县产业布局问题探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8(2):80-82.
  [7] 李晓丹.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54-57.
  [8] 彭华,向玉成,司嵬,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9(6):55-58.
  [9] 何悦.民族地区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以武陵山区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20(2):108-11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本地化”与改进土地政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民俗村;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福州市青云山风景区为实例,紧扣旅游与环境问题,突出规划的两大目标——发展旅游事业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景观现状格局分析、适宜性评价、生态安全格局辨识和敏感度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旅游地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然后,围绕主题从整体到局部多层次深入展开,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个级别的规划与设计。最后,对规划前后进行对比分析,确认规划方案的优劣。结果表明,对旅游地进行景观生态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邮轮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分析了上海发展邮轮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上海发展邮轮经济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形成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邮轮经济;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邮轮产业;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本文以严格的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系统理论为基础,对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的国内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总结了碧塔海生态旅游者的特点和培养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碧塔海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其追求的三大效益之间由于存在复杂的关系而难以同时达到最大化。如果严格限制所有的生态旅游为特殊专项化的活动形式,则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生态旅游持续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我们应该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则和规律,同时引入技术手段,根据不同生态旅游系统的旅游承载量来开展不同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对于人工自然型地域生态旅游系统则应积极开发大众化的生态旅游产品。 
期刊
[摘要]旅游作为一门跨多个学科领域的应用科学,其学科发展往往会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目前旅游学研究中具体实证研究有余而基础理论工作相对不足的局面已经阻碍了旅游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确立、完善和向前发展。本文试对社会心理学中新兴的“社会表象理论”(Social Representation Theory)以及近年来国外学术界将该理论引入旅游学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个简
期刊
摘 要:多元文化的冲击、地方特性的弱化、人口的迁徙流转,冲击着地方感的形成。青少年地方感的建立直接影响其身份的建构,进而影响其民族认同感、国家认同感。因此地方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对于未来担负文化交流责任的旅游专业中职生,尤是如此。根据旅游专业导游基础课程特点,结合开放性和情感性两大原则,提出教学设计上的3点建议:多维度呈现地方性知识,建构地方立体地图;创设与学生动机系统过程相一致的体验式教学活动,激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携程、去哪儿网、美团上收集整理关于长屿硐天景区的有效评论1 173条,利用RSOT CM6.0软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法,分析游客对长屿硐天的游玩感知,研究景区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建议,为长屿硐天景区品质提升提供参考意见,也为其他景区改造升级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游客感知;高质量发展;扎根理论;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
期刊
摘 要: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大学“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做新时代青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瓶颈和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从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价值、河南人民对红旗渠的了解程度、红旗渠的宣传路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存在传承链中断、网络媒体传播形式单一、相关景点知名度偏低且文化氛围欠缺、
期刊
摘 要:酒店培训,是员工掌握服务技巧,提高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了解酒店员工培训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分析,发现某酒店在员工培训时还存在着培训时间短、专业培训间隔时间较长、培训方式陈旧、培训流于形式以及重技能轻发展培训等问题。为了酒店的长远发展,某酒店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保证培训时间、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体系,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关键词:酒店;员工培训;职业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