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是一部庞大的丛书总成。乾隆皇帝于1772年2月下旨,由皇八子永璇总负责,纪昀、陆锡熊为总纂官,历经10年艰辛编纂而成,参加编纂、缮写、校勘等工作的先后有3800多人,全书工程之大、成书之快,实属罕见。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艺术、以及天文、地理、水利、农业、生物、医药等等,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收集历代著作3470余种,合计79008卷,分装成36078册,如果算上《四库全书总目》所载的3461种,全书共5.86亿字,卷数之多是《永乐大典》的3.5倍,可谓“史无前例”。全书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珍贵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汇。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意在借此清除明末清初著作中的抗清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满清统治者欲借编书之机,竭力剪除各种排满异端,是对蕴含民主思想的文化典籍展开的一场空前规模的清剿。他的“寓禁于征”政策,实乃借求书之名,而行其改书、毁书之实,在“违碍”、“悖逆”的名义之下,许多珍贵的著作,或失去了本来面目,或绝迹于人间,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后世对《四库全书》给予“功魁祸首”的四字评价。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后,为了收藏,乾隆三十九年清朝廷仿照宁波“天一阁”的式样,在北京皇宫建造了文渊阁,在圆明园建文源阁,在热河避暑山庄建造了文津阁,在盛京(沈阳)建造了文溯阁,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各缮写1部,分藏于北四阁。后来,又续缮3部于乾隆五十二年,相继分藏于江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浙江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历经15年,缮写的7部分藏于七阁之中。七阁中的《四库全书》除装帧华美,设计精良外,还分别铭刻各具特色的珍贵玺印。
文渊阁所藏是北四阁中完成最早的一部,自人阁之日起,只供帝王一人浏览,从未有人敢登阁借读。1921年国民党政府曾将故宫所藏善本与搞藻堂存放的《四库荟要》一起,捆运到南京中央图书馆,其间交由商务印书馆抽印了330种,定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七七事变”后,他们把这部全书连同一部分善本运到重庆,解放前又被劫运到台湾。
文溯阁所藏的那部《四库全书》原在沈阳故宫,曾一度影印未果,“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寇掠去,日本投降后由苏联接收,后送还中国,现藏于沈阳的辽宁图书馆。
圆明园文源阁那部自钞成送藏后,历经70余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完了园中珍贵文物后,纵火烧毁全园建筑,《四库全书》同遭毁灭,一小部分流入民间。近年有报道,在遭焚百年后,发现了其中残卷一册。文津阁的一部钞成后,收藏于热河的避暑山庄,至1915年运回北京,拨交给京师图书馆,因此北京图书馆(原国家图书馆)前的街名,就改为文津街。
南三阁中的文宗、文汇两部全书,都在1853年太平军入镇江、扬州之际,被清军仓皇逃命时于混乱中焚毁。文澜阁的那部,在1860年太平军二次收复杭州时,为本地流民趁火打劫抢出,流散于街市,后由民间人士丁丙、丁申以私人之力收集3140册,所缺之页重新誊抄。1880年文澜阁重建,丁氏将书尽数送阁,之后,文澜阁改为浙江省图书馆,民国后陆续派人到北京钞补,至1925年全部补齐。
在七阁以外,翰林院原存有一部分副本,也在1860年同遭英法联军掠夺,已经残缺不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藏书和《永乐大典》一起,被劫去47万多册。先运到意大利的托尔,后又辗转藏在英国万国藏书楼,其中少部分于混乱中或流向民间,或流离海外,已经成为遗珍了。
就这样,被誉为“文献渊薮,学术津梁”的《四库全书》,虽然历经浩劫、惨遭折损,但毕竟以完整的面目保存了下来,这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意在借此清除明末清初著作中的抗清思想,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满清统治者欲借编书之机,竭力剪除各种排满异端,是对蕴含民主思想的文化典籍展开的一场空前规模的清剿。他的“寓禁于征”政策,实乃借求书之名,而行其改书、毁书之实,在“违碍”、“悖逆”的名义之下,许多珍贵的著作,或失去了本来面目,或绝迹于人间,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后世对《四库全书》给予“功魁祸首”的四字评价。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后,为了收藏,乾隆三十九年清朝廷仿照宁波“天一阁”的式样,在北京皇宫建造了文渊阁,在圆明园建文源阁,在热河避暑山庄建造了文津阁,在盛京(沈阳)建造了文溯阁,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各缮写1部,分藏于北四阁。后来,又续缮3部于乾隆五十二年,相继分藏于江苏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浙江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历经15年,缮写的7部分藏于七阁之中。七阁中的《四库全书》除装帧华美,设计精良外,还分别铭刻各具特色的珍贵玺印。
文渊阁所藏是北四阁中完成最早的一部,自人阁之日起,只供帝王一人浏览,从未有人敢登阁借读。1921年国民党政府曾将故宫所藏善本与搞藻堂存放的《四库荟要》一起,捆运到南京中央图书馆,其间交由商务印书馆抽印了330种,定名为《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七七事变”后,他们把这部全书连同一部分善本运到重庆,解放前又被劫运到台湾。
文溯阁所藏的那部《四库全书》原在沈阳故宫,曾一度影印未果,“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寇掠去,日本投降后由苏联接收,后送还中国,现藏于沈阳的辽宁图书馆。
圆明园文源阁那部自钞成送藏后,历经70余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完了园中珍贵文物后,纵火烧毁全园建筑,《四库全书》同遭毁灭,一小部分流入民间。近年有报道,在遭焚百年后,发现了其中残卷一册。文津阁的一部钞成后,收藏于热河的避暑山庄,至1915年运回北京,拨交给京师图书馆,因此北京图书馆(原国家图书馆)前的街名,就改为文津街。
南三阁中的文宗、文汇两部全书,都在1853年太平军入镇江、扬州之际,被清军仓皇逃命时于混乱中焚毁。文澜阁的那部,在1860年太平军二次收复杭州时,为本地流民趁火打劫抢出,流散于街市,后由民间人士丁丙、丁申以私人之力收集3140册,所缺之页重新誊抄。1880年文澜阁重建,丁氏将书尽数送阁,之后,文澜阁改为浙江省图书馆,民国后陆续派人到北京钞补,至1925年全部补齐。
在七阁以外,翰林院原存有一部分副本,也在1860年同遭英法联军掠夺,已经残缺不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翰林院藏书和《永乐大典》一起,被劫去47万多册。先运到意大利的托尔,后又辗转藏在英国万国藏书楼,其中少部分于混乱中或流向民间,或流离海外,已经成为遗珍了。
就这样,被誉为“文献渊薮,学术津梁”的《四库全书》,虽然历经浩劫、惨遭折损,但毕竟以完整的面目保存了下来,这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