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阐述了“课堂主体教学”的操作模式,并探讨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操作模式 具体应用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可是,在很多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发现仍然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们在下面听,回答问题也很不情愿,或者干脆就是一味地写那些毫无价值的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实践“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阵地。
一、“课堂主体教学”的操作模式
所谓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综合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整个认知过程,其中学生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这个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认知过程: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思考加工→检验→巩固应用
上面的图示就是“课堂主体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及课文内容灵活运用,不过基本关系是不变的。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得熟练掌握教学技能,还要把握学生认知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具体实施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操作。
1.善于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游戏、故事、音乐、影片等富有情趣的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通过播放蝴蝶谷的录像,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体会蝴蝶谷一年四季的秀丽景色和各色各样、多姿多彩的蝴蝶,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情景问题来导入,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先提出问题:“鸟的天堂在哪里?它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它是鸟的天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主动去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导读,提高学生自读质疑的能力。
在自读质疑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读题目,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思考,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阅读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为下面的环节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教师在成功导入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读题目:(1)借助工具书,或者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词语含义;(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3)按照地点顺序为课文分段,并绘制游览图示;(4)找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自读中一面解决问题,一面提出问题,整个过程都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
3.巧妙点拨,让学生在精读中学会研讨。
在细读研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教学中的契机,巧妙地点拨学生,指导小学生对课文精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小学生们对课文中的知识问题进行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大胆发言,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研讨中对自我学习结果进行审查总结,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精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让学生理清演讲稿的逻辑顺序,然后指导学生精读,并研讨陶行知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品味重点词句,这样就可以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研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精编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在自我回顾和练习运用这两个环节,语文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学习方法等进行总结,还要精编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如学完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一课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部分段落进行仿句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某些词语造句,这样的练习层次清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训练。并且,教师还可以根据练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
在开拓延伸这一阶段,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和观看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视听节目,特别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报刊及视听节目等。如学习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西游记》一书;学习了一些唐诗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唐之韵》等。这样的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主体教学 操作模式 具体应用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可是,在很多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发现仍然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们在下面听,回答问题也很不情愿,或者干脆就是一味地写那些毫无价值的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倡实践“课堂主体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感受,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阵地。
一、“课堂主体教学”的操作模式
所谓课堂主体教学”模式,是综合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整个认知过程,其中学生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这个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认知过程: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思考加工→检验→巩固应用
上面的图示就是“课堂主体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生及课文内容灵活运用,不过基本关系是不变的。
二、“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得熟练掌握教学技能,还要把握学生认知的特点,科学地设计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具体实施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操作。
1.善于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游戏、故事、音乐、影片等富有情趣的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教师在导入时,就可以通过播放蝴蝶谷的录像,让学生通过多个感官来体会蝴蝶谷一年四季的秀丽景色和各色各样、多姿多彩的蝴蝶,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情景问题来导入,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鸟的天堂》一课,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先提出问题:“鸟的天堂在哪里?它是怎样的?为什么称它是鸟的天堂?”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讨论,主动去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导读,提高学生自读质疑的能力。
在自读质疑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导读题目,指导学生在自读中思考,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阅读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为下面的环节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教师在成功导入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读题目:(1)借助工具书,或者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词语含义;(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3)按照地点顺序为课文分段,并绘制游览图示;(4)找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自读中一面解决问题,一面提出问题,整个过程都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
3.巧妙点拨,让学生在精读中学会研讨。
在细读研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教学中的契机,巧妙地点拨学生,指导小学生对课文精心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在合适的时机组织小学生们对课文中的知识问题进行交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大胆发言,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思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研讨中对自我学习结果进行审查总结,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精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
如学习五年级上册《陶校长的演讲》一课时,就可以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让学生理清演讲稿的逻辑顺序,然后指导学生精读,并研讨陶行知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品味重点词句,这样就可以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研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精编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在自我回顾和练习运用这两个环节,语文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学习方法等进行总结,还要精编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如学完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一课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部分段落进行仿句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某些词语造句,这样的练习层次清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训练。并且,教师还可以根据练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
在开拓延伸这一阶段,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和观看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视听节目,特别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报刊及视听节目等。如学习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西游记》一书;学习了一些唐诗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唐之韵》等。这样的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