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使得怎样体现出新课改后基础教育理念升级、激发高中生学习主动性、培养高中生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强化高中生学习效果成为目前高中阶段物理教育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展开分析,进一步提出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
一、 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
(一) 忽视物理基本知识
高中物理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但是,如果物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实际课堂教学阶段片面借助信息技术下载课题和布置学习任务,会使得高中生发生学习思路不够明确、知识脉络混乱等问题。而将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造成高中生无法全面掌握物理知识、公式与概念的来源,难以系统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点。因此,物理教师进行物理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将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问题,才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活动主次不分
通过信息技术辅导物理教学通常会发生任课教师忘记“辅导”的意义,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针对备课环节,任课教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设计和制作各种趣味性课件。可是正式教学过程中,高中生仅仅看到了精美漂亮的教案课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情趣,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其主要讲述的内容,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三) 缺少课堂有效互动
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采用信息技术传播物理知识,会使得高中生对其失去兴趣和新奇感,渐渐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同时,课堂教学仅仅是高中生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交流,缺少有效的師生互动交流,会出现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无法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答疑解惑,降低教学质量的同时制约整体教学进度。
二、 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分析
(一) 和教学情境深入融合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激发高中生对物理科目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期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高效增强教学情境的效果。比如:《时间和位移》教学环节,物理教师组织班级同学扮演火车乘客,设定其乘坐的列车开车时间是11点25分,检票时间是11点05分。然后提问情境中出现的数据哪些是时间、哪些是时刻。如果只按照教案的文字进行讲解,会使得高中生难以准确且深刻地了解物理概念。而通过和信息技术融合之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会使得高中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知识点。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全面认识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情境融合后产生的教学效果,正确且积极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向提高。
(二) 和实验教学深入融合
物理实验作为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充分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融合力度。把信息技术合理引入课堂教学中,帮助高中生更加具体和系统地理解实验知识,掌握实验操作的具体流程。比如:《平抛运动》实验教学主要借助于斜面小槽等实验室器材展开活动,将钢球由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后飞出做平抛运行,运用铅笔描绘小球的经过位置,最终得到平抛运动轨迹。而这种操作会由于器材、学生操作能力以及测量工具等因素影响,无法获取理想效果。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后,高中生不再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课堂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来了解具体操作步骤,记录视频中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进而用平滑曲线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最后,在轨迹上选取不同点,测出横纵坐标(x,y),结合重力加速度g数值,利用公式v0=xg2y算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平均值。概括来讲,通过信息技术更加直观和详细地演示物理实验步骤与结果,能够大幅度强化实验教学有效性。
(三) 和物理建模深入融合
物理教师针对部分难点和重点物理知识的讲解中通常需要进行建模,而融合信息技术则会使得物理建模得到更加优质的效果。比如:《重力势能》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来播放“峭壁石头掉落把树枝压断”“高处水流下来能够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打桩机重锤落下,可以把木桩压入地下”等视频,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变化以及做功关系”并且要求高中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高中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分组讨论后,建立物理模型。直至所有高中生均完成模型构建,任课教师针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一些实际案例,由能量转化角度分析,引导高中生去解决问题。举例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以得出,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后完成知识讲解,正确运用物理模型展开教学活动,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重力势能相关知识。这也表明,高中物理课堂建模教学结合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物理科目任课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与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积累信息技术的应用经验和教训,为后期融入物理建模教学提供基础条件。激发高中生对物理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增强高中物理科目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也代表着国内基础性教育已经朝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科技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和发展势必会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升级的有力保障。这要求物理任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跟随时代步伐,真正意义上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优势。通过构建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为高中生今后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培学,王风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141-142.
[2] 谢红萍.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分析[J].新课程,2017(3):98.
[3] 张朝良.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5).
作者简介:
王向科,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教学;深度融合
一、 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情况
(一) 忽视物理基本知识
高中物理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但是,如果物理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实际课堂教学阶段片面借助信息技术下载课题和布置学习任务,会使得高中生发生学习思路不够明确、知识脉络混乱等问题。而将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造成高中生无法全面掌握物理知识、公式与概念的来源,难以系统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点。因此,物理教师进行物理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将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问题,才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活动主次不分
通过信息技术辅导物理教学通常会发生任课教师忘记“辅导”的意义,将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针对备课环节,任课教师过于重视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设计和制作各种趣味性课件。可是正式教学过程中,高中生仅仅看到了精美漂亮的教案课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教学情趣,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其主要讲述的内容,影响了高中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三) 缺少课堂有效互动
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采用信息技术传播物理知识,会使得高中生对其失去兴趣和新奇感,渐渐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同时,课堂教学仅仅是高中生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交流,缺少有效的師生互动交流,会出现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无法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答疑解惑,降低教学质量的同时制约整体教学进度。
二、 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分析
(一) 和教学情境深入融合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激发高中生对物理科目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预期的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能够高效增强教学情境的效果。比如:《时间和位移》教学环节,物理教师组织班级同学扮演火车乘客,设定其乘坐的列车开车时间是11点25分,检票时间是11点05分。然后提问情境中出现的数据哪些是时间、哪些是时刻。如果只按照教案的文字进行讲解,会使得高中生难以准确且深刻地了解物理概念。而通过和信息技术融合之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会使得高中生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知识点。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全面认识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情境融合后产生的教学效果,正确且积极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向提高。
(二) 和实验教学深入融合
物理实验作为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充分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和实验教学融合力度。把信息技术合理引入课堂教学中,帮助高中生更加具体和系统地理解实验知识,掌握实验操作的具体流程。比如:《平抛运动》实验教学主要借助于斜面小槽等实验室器材展开活动,将钢球由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后飞出做平抛运行,运用铅笔描绘小球的经过位置,最终得到平抛运动轨迹。而这种操作会由于器材、学生操作能力以及测量工具等因素影响,无法获取理想效果。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后,高中生不再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课堂播放相应的实验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来了解具体操作步骤,记录视频中更加准确的实验数据,进而用平滑曲线画出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最后,在轨迹上选取不同点,测出横纵坐标(x,y),结合重力加速度g数值,利用公式v0=xg2y算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平均值。概括来讲,通过信息技术更加直观和详细地演示物理实验步骤与结果,能够大幅度强化实验教学有效性。
(三) 和物理建模深入融合
物理教师针对部分难点和重点物理知识的讲解中通常需要进行建模,而融合信息技术则会使得物理建模得到更加优质的效果。比如:《重力势能》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来播放“峭壁石头掉落把树枝压断”“高处水流下来能够推动水轮发电机发电”“打桩机重锤落下,可以把木桩压入地下”等视频,提出问题“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变化以及做功关系”并且要求高中生带着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高中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分组讨论后,建立物理模型。直至所有高中生均完成模型构建,任课教师针对学生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一些实际案例,由能量转化角度分析,引导高中生去解决问题。举例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同时,由动能定理可以得出,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最后完成知识讲解,正确运用物理模型展开教学活动,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重力势能相关知识。这也表明,高中物理课堂建模教学结合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物理科目任课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与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积累信息技术的应用经验和教训,为后期融入物理建模教学提供基础条件。激发高中生对物理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增强高中物理科目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也代表着国内基础性教育已经朝向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科技化方向发展,技术创新和发展势必会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升级的有力保障。这要求物理任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跟随时代步伐,真正意义上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物理学科的优势。通过构建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为高中生今后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培学,王风艳.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141-142.
[2] 谢红萍.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分析[J].新课程,2017(3):98.
[3] 张朝良.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整合设计[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5).
作者简介:
王向科,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