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城,梦想之城扁平世界里的设计动力学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zhe1479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如何升级城市并打造城市差异化的过程中,一个城市比另一个城市似乎并不具有更明显的优先性。无论是伦敦、巴黎、柏林、罗马,还是纽约、东京、首尔、台北、香港、上海、北京,所有城市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在这个平面化的世界里,如何产生动力机制,如何寻找激活资源、产生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动力,如何能够产生新的思维、体系、经济规则,它的动力来自何处?
  
  又热又平叉挤的世界?
  作为全球化福音书的布道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中,借用网络术语将全球化分为1.0、2.0和3.0版本三个阶段。2009年,弗里德曼进一步把世界描述为“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在这本书里他总结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五大趋势:能源与资源的供需平衡、石油生产国的垄断性经营、地球气候变暖、能源日益匮乏、生活多样性丧失。作者提出要用新的思维、新的体系、新的经济规则,来缓解各种压力,并最终解决环境问题。
  此外,新型产业链结构的形成,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等新产业形态的形成,对于全球都市经济、文化、社会系统提出了整体性的升级需求。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结构性疲软亟需新的动力机制,也需要通过新的动力来激活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形态的发展和升级。与此同时,如何塑造新经济形态与新生活、文化与社会组织系统的发展也成为重要问题。
  在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到:1.0版的全球化主要是国家的全球化。决定性的因素是国力的强弱,包括武力、马力、风力和后来的蒸汽动力,始于达·伽玛和哥伦布探索世界的开始,其目的是为国家利益,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段时间世界从“大号”缩小到“中号”。2.0版的全球化从“二战”后一直延续到2000年,这是公司的全球化时期,目睹了全球化经济的诞生,使世界继续从“中号”缩小为“小号”。最新阶段的全球化则从2000年开始,这个3.0版的全球化在夷平了全球经济舞台的同时,也将世界从“小号”缩为“极小号”。就像其他类似畅销书一样,这本书也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和重视。弗里德曼认为在Web 2.0的时代,全球都进入到一种平面化的状态,书中提到“现在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全球化的问题。”
  约翰·霍普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提到:创意经济现在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且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在美国为14%;英国为12%。
  一些城市以高科技为依托,另外一些城市以金融为支持系统,还有一些城市则选择设计作为创新动力机制。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2005年推出的“WDC”(Worla deslgn capital世界设计之都)项目正是在这个全球产业结构链疲软与大调整的背景下,以及都市公共生活、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面临普遍的困境下推出的城市项目,它希望借助设计提供的创新动力,来更新和激活现在的都市系统。
  
  设计,重建大规模协作的动力源?
  目前,全球设计资源流动性日益增强,已经突破了物理空间和区域文化上的局限性。设计所构建的商业、文化和都市系统,不仅贯穿设计研发到设计制造的两端,并且在横向上和那些与设计相关联的产业产生丰富的交叉,形成巨大的创新空间。在Web2.0的平台和维基经济(Wekinomics)法则时代,设计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契机,即重新建立一种大规模协作的可能性。这种协作使得设计组织、设计合作方式、设计管理、设计创新、设计交易等实现跨时间、空间、文化、人群、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范围的设计机构、个人、企业、政府和研究平台之间进行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
  此外,设计本身作为一种动力要素和工具,它自身已经演化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并且成为全球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活质量、社会就业、经济创新等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英、美、日、德、韩等国纷纷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设计产业的发展。伦敦、东京、纽约、米兰、巴黎、香港、首尔等城市开始向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城市“进化”。
  就设计自身的发展系统而言,自现代设计这一行业产生以来,他就在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中不断融合,并调整其自身在不同阶段的系统、结构和价值。今天,全球设计产业已进入第三次大调整的阶段。它的突出特征是以设计为核心所形成的各种创意资源的整合,并辐射到其他产业,同时,它自身表现出超强的产业融合趋势和商业能力。一种以创意、创新服务为中轴的完整产业链的发展,在一些重要都市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它的典型特征是:以创意服务为中轴,整合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传统工艺设计、陶瓷设计、动漫设计、设计咨询、设计教育等创意资源,整合农业、工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等产业中具有创意需求的企业资源;整合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在内的研究与政策资源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而在传统产业形态结构、资源结构中分化出最具竞争力的设计商业,形成以创意设计服务为中轴的新型特色产业链。
  在这个系统中,一方面是设计本身正在形成一种明显的产业集聚态势,伦敦、东京六百本、台北、北京等地创意园区、创意商业街区的形成已经开始通过设计、商业和时尚消费的结合产生新的商场模式、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这也是对传统产品提供商的升级,也是对目前通行商业模式的升级以及对于城市公共生活系统的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激活和资源整合,创造性地融合各种产业内部的创意和设计的价值,从而产生新的市场业态和产业聚集形态。这种产业聚集形态仍然以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为基础,同时突出设计的核心力量和高附加值能力,进而形成创意、设计集聚的产业集聚态势。
  
  WDC,给“设计”一个发言权
  正如WDC项目所描述的那样, “世界设计之都”旨在鼓励使用设计来促进世界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它在全球“发起这项竞争的目的在于鼓励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提高对设计价值的认识,并使用设计来建立国际间的关系。”项目实施机构lCSid主席Zec教授说:“我们非常期待能看到这个项目能给‘设计’一个发言权,响彻世界。”
  他说:“整个地球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为了适应与日俱增的人口,并且提供有效的商业机会以确保经济增长,都市正在面临着剧烈的改变。每一个城市在未来能否成功,存在于他们自己怎样对城市空间、功能等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同时,设计在所有公共和私人发展层面上,是一个日益变的基础和重要的工具。对城市而言,设计处在核心位置,它在市民与商业之间起到杠杆作用,同 时也在引导着政府,使得城市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生活感,也更加有效。世界设计之都是一个以显示设计优势为目标的城市推动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它寻找那些具有突出特征的城市,这些城市真正把设计作为完善和平衡城市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工具,并成功将设计运用在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
  世界设计之都项目的理想是推动和鼓励在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加强对设计的利用。“设计之都”为那些被选定的城市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机会来展示它们的特色和成就,吸引和推动创意产业。同时,证明政府和产业是怎样和教育机构、设计师以及老百姓一起努力,重新认识和改造他们的都市环境。一个“世界设计之都”的头衔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与其看作一种地位的任命,不如说是城市声明扩展的开始:它将趋向于利用设计这一工具有效地实现创造性的进步。
  由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开发的这个项目,将对设计的认识、设计作为工具的作用、价值,以及设计所具有的动力性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WDC的眼中,设计更主要的表现为一种管理与控制策略,它的动力性特征在微观层面上是对每一个具体的产品、图形等的创新能力,在宏观层面上是对一个系统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改善能力。在中间层次上,是对于经济和商业进行创新的能动力。
  
  年轻的WDC,新一轮的梦想
  WDC项目的运行显然吸取了国际展览局运行“世界博览会”及其他一些大型项目在全球运行的模式。世界设计之都的申请每两年一次公开面向所有对此感兴趣的城市,申请城市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也确定其有能力执行和开展一系列高品质的项目和活动。至于获得WDC认定的益处,则体现在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有机会面向全球观众展示它在设计和都市政策中的成就,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平台上,确立其作为设计领导性城市的地位,并参与到国际化的设计网络中。
  WDC显然还是一个年轻的项目,2005年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认定了第一个世界设计之都——都灵2008,2007年认定第二个世界设计之都——首尔2010,2009年正在对2012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进行评选。从都灵、首尔,到目前积极争取WDC2012的艾恩德霍芬和赫尔辛基,WDC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认同度都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就都灵2008而言,作为第一个获得世界设计之都认定的城市,其组委会在“世界设计之都都灵2008”的总结中提到了以下三个角度的改观:明确了都灵在欧洲设计城市地图上的位置,促进了都灵与国际设计组织、机构、院校的联系;改善和促进了地方能力系统,广泛传播设计文化,特别是都灵的地域性设计文化;产生了一种持续性的通过设计促进地区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城市意识。对于正在筹划实施世界设计之都首尔2010的韩国首尔市而言,作为第二个被授权的世界设计之都,其实也是对它在亚洲区域带动的设计创新都市、经济、文化和公共生活的一种褒奖,同时也是对于韩国设计的激励。
  2007年10月20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大会上,韩国首尔市当选为2010年世界设计之都,由国际设计联盟授予“设计之都”的荣誉称号。首尔的竞争对手当中,既有杜拜、新加坡等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也有巴黎、纽约、伦敦、米兰等设计底蕴丰厚的时尚城市,首尔的获选在于它的“最具设计竞争潜力”的优势和特点。首尔市为了成功推进首尔2010世界设计之都项目,制定了三个实施阶段,其中2008年为奠定基础阶段,2009年是准备工作就绪阶段,2010年进入世界设计之都实施阶段,并且有序地实施了一系列大型设计项目。包括2008首尔设计周、首尔设计奥运会2008、首尔设计报道、首尔设计资产发掘,2009年首尔设计周和首尔设计奥林匹克,U-国际设计作品征集赛等。目前首尔正在为WDC首尔2010筹建组织委员会、WDC首尔设计总部等,全力负责WDC首尔2010项目实施。
  世界设计之都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奖项,与其说它是授予入选城市的一种奖项,不如说它是一种制度和激励机制。它的契机来自于城市再生和再创新对于原动力的需求。那些入选的城市相信设计创新无论作为方法,还是作为目的和认识论都将强化对于城市资源结构方式的再认识,对于城市新兴活力的再塑造。人们相信通过整个城市持续性的“设计行动”能够带来它的全球化声望和认知度,也能够促进地区文化、经济、社会和公共生活系统的再创新。所有这些注入设计行动之中的理想,都冀望设计在这个扁平世界里成为独特的驱动力建立新的梦想之城,就像我们当年谈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样。
  就世界范围看,设计现在已经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度,它的概念也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概念,现在更多的执行者相信设计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行动力,它重新调整、控制和激活资源,对于资源创新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策略,人们相信通过设计可以带动新一轮的进步。即使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对此表示认同。中国已有逾于个设计创意园区,而且还有更多的企业、机构、政府部门在讨论设计创新,这大概也是WDC项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认同和关注度的原因。
  
  充满挑战的前路
  但是,设计真的能够在新一轮的城市重塑、生活更新、文化创新、经济和社会系统转型中发挥关键性的工具效用吗?世界设计之都如何能够切实帮助那些处在改变中的城市,通过利用设计来帮助重新建立新的平衡?通过设计发展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和分享性的未来?设计作为都市系统创新的工具和动力机制是否有效,这取决对设计的动力性特征与区域城市发展之间的匹配性能够进行的有效把握。
  此外,对设计风险的问题也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阿西莫夫在《Introduce toDesign》一书中说,“设计是一种高风险、高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特·罗维(RaymoRdLoewy)早在1951年发表的《MAYAPrinciple》一文中就谈到了先进设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他的文章明确宣称:“我们得承认,任何先进设计对制造商来说都意味着一定风险。”他发现了一系列值得设计师认真面对的陷阱或沼泽,造成风险的原因既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条件、气候、个性等因素,也可能来自消费者的认同程度。设计作为一种高创意和高创新的行为,它所面临的高风险也是必然的。这种风险不仅包括由于创新失败带来的直接设计结果和对设计主体的侵害,更大的风险性存在于联带和间接的破坏中。比如一款产品创新的失败,直接的风险是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但是间接性风险却可能包括已经批量化的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更大数额的产品风险。同样,一个街区的规划失败导致的直接结果在于街区开发成本等内容,而间接的破坏性风险则可能包括街区硬件、社会环境的破坏等。
  在某种理解上,创新和破坏具有相同的含义,设计创新也意味着等量的设计破坏。当我们把设计看作一种工具,它所达到的工具价值中就既包括了创新的部分,也包括了破坏性的部分。在整个设计系统中,任何局部因素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创新演变成一种巨大的破坏。过去若干年中,商业主义和进步主义的设计论麻痹了我们对于设计风险的认识。就像大家都在谈论从iMac、iPod到iPhone的设计成功,却从不提苹果在lisa产品系列设计开发上的巨大失败一样。WDC项目也同样如此,它的风险就存在于它的目标描述中,一方面是来自于把设计看作是城市重塑的关键动力和工具的风险,另一方面是每一个设计项目的运行背后所蕴含的高破坏性。
  当全球城市都在讨论如何重新整合、激活资源,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塑造独特城市魅力与竞争力时,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并转化为一套先进的运行系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是,就如同弗里德曼当年那句著名的话“现在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如何全球化的问题”一样,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是要不要讨论设计的工具效应,而是如何用好设计的工具效应。
其他文献
天生万物,各得其法。具备不同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自然界物种在各具差异的环境中生生不息。也许它们对自身的存在没有主观意识,却以客观的形式给人们不断带来灵感,以此衍生出来仿生学科。师法自然,让极力在线条与曲面的排列组合中找到灵感的设计师们一直无法忽视自然界的一切。他们将自然物种形态优化、机能合理的一面进行逐个解码、实验,充分融入到交通工具形态、结构、性能等方面的设计中。
期刊
荷兰设计师Richard Hutten曾在某次采访中坦诚地说: “当我第一次和Droog共同展出作品的时候,人们觉得我的作品太‘手工’化了,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可如今,不过几年的时间,这个‘缺点’似乎变成了‘优势’”。Richard Hutten所说的过于手工化的作品,就是当今被人们冠以限量版设计的明星产品。  这些设计不但被人称赞,甚至被冠以伟大设计的荣誉,可不管是建筑、设计、文学或是绘画,伟
期刊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但同时,我国家用电器产业利润率普遍较低,同质化产品充满市场。伴随许多国际著名的家电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向中国的逐步转移,中国家电企业原有的制造成本优势逐步消失。中国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中低档产品定位和面临的绿色环保方面的出口障碍,使得以技术和设计创新提升产品的价值成为家电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持续5年举办家用电器创新奖的评选,通过公开征集
期刊
首尔注定是一座不甘寂寞的城市。韩国经济快速增长,首尔在上世纪里后半叶持续制造焦点:70年代,汉江奇迹;80年代,奥运会的欢腾;90年代,IT业的全胜。新的世纪,首尔靠什么吸引世界的眼球?设计。现任市长吴世勋在2006年发表的就职演说时提出“Design Seoul”,概念,他坚持通过设计,提高首尔的城市竞争力,提高首尔的品牌价值,并且专门设立“设计首尔总部”专家小组来负责首尔的城市再造,市政府的相
期刊
首尔市为了成功推进首尔2010年世界设计之都项目,制定了三个实施阶段:2008年为奠定基础阶段,2009年为准备工作就绪阶段,2010年进入世界设计之都实现阶段,分年度实现规划。从2011年开始,首尔将迈向世界设计中心城市的方向继续前进,巩固和发展世界设计之都所取得的成果。  2008年,首尔成功举办和进行了2008首尔设计周、首尔设计奥运会2008、首尔设计报道、首尔设计资产发掘等前期活动及事业
期刊
“碧姬(Brigitte)”是一个带着架子的长椅,一个挡雨棚、一间小屋、或者一个“秘密花园”,它有着类似鱼鳞或者菠萝表皮的造型。“碧姬”是由瑞士传统屋顶建造工艺制成,虽然这种工艺精细,成品经久耐用  可使用二十年,但因为及其花费时间,故在快节奏的现代已几乎要消逝。这样的作品由此可看出设计师的劝世哲学:慢下来,静下来,花一点时间,做好一件事。处在室外路边的“碧姬”邀请任何一个疲于奔命的旅客停下脚步,
期刊
一提到Ejndhoven,就不能不提到享誉世界的Van Abbe博物馆,或是世界设计大师的摇篮之地Design Academy Eindhoven,或是飞利浦设计中心……与Eindhoven相关联的设计大事很多,而每年10月在这里举办的荷兰设计周(Dulch Deslgn Week),更是荷兰最重要、也是欧洲设计圈具代表性的设计活动。在过去的20年中,Eindhoven建造或是重建了很多文化机构,
期刊
在如今变化速度空前快的世界里,全球化的挑战不断演变。加速度的变化让传统的知识结构和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之间产生了鸿沟。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日益增强的全球竞争。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像首尔这样的小城市,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设计之城?我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获得可持续性的成功?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手段便是首尔创新战略的规划。  拥有“设计之城”魅力的城市,能创造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品牌形象,这之后
期刊
如果说做设计如同写武侠小说,那洛杉矶设计师Jang Won Yoon就像至柔至刚的古龙,善于将唯美意境和刚烈戾气混搭,如同武侠大师用现代行文描摹古韵,简洁中却还带着点复古的奢华味儿。  Jang擅长做椅。一把纤细Blade(剑锋)如同道教木剑般儒雅中透着锐气,上好胡桃木无榫接打造,椅腿纤纤如同剑锋没入地面,多重的刀切面既将设计柔和化叉不失棱角,椅身线条如同苍劲有力的中国书法,折角也如书法大师的顿笔
期刊
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三面为波罗的海环抱,面积68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56万。赫尔辛基始建于1550年,是芬兰的第6大古城,同时也是芬兰文化、金融和经济活动中心。这座北欧小城兼容大都市的魅力与斯堪的纳维亚式的优雅,完美结合了大自然的灵动风韵与高科技创新之美,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新世纪的发展成功地融合,被誉为“波罗的海女儿”。  赫尔辛基于2000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欧洲第三大重要的商业城市,经济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