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院校数据库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 :音乐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即指:“被各群体、团体,优势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27-31)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14):12-17)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体系。这其中,高等院校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令人瞩目。
  2002年10月22日-23日,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了我国首届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正式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并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谭寅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3):13-1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高等院校均以保护、继承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地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如中央美术学院于2002年5月率先成立了我国首个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将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列入大学艺术教育体系。此后,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建立起相关的科研机构或是课程体系。
  与美术类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快速发展相比,音乐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脚步稍显迟缓,无论是在相关科研机构还是相关学科的创建方面都处在起步阶段。不过,尽管没有创建相应的科研机构,但大多数音乐院校仍不遗余力地运用手中的资源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工作。其中,以音乐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即是这方面特色较为鲜明的一种方式。下面,笔者以自身参与创建的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西安鼓乐数据库”为例,试谈音乐院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特色之处,以及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间的关系。
  一、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009年,“西安鼓乐”(又称“长安古乐”、“西安古乐”等等)这一源自唐代、绵延千年,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的珍贵乐种,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次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一时间,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团体到高等学府,都在热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西安鼓乐的问题。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西安鼓乐研究的音乐专业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在此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更为难得的是我院图书馆内就藏有大量珍贵的西安鼓乐文献资料。那么,在全社会都在讨论如何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大背景下,我们如何能够发挥音乐院校图书馆的优势,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西安鼓乐文化资源方面突出我们的特色?我们在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之后,选择了创建数据库这一形式,其原因有下几点:
  首先,数据库(Database)作为一种数字技术集成模式,已成为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最为常用的多介质文献资源整合手段之一。通过将纸质文本、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等传统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我们可综合海量的信息用于呈现某一事物的全貌,并用储存、检索和研究。作为高校图书馆而言,运用数据库技术将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助于形成某一学科的专项科教资源库,一方面也可使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和学术科研质量得到提升。
  其次,数据库是国家所提倡的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技术手段之一。2005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所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雷国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构: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三峡文化研究,2009(00):528-538)因此,使用该手段对西安鼓乐资源进行整合,也符合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
  第三,创建“西安鼓乐数据库”,既可突出学院学术科研特色、发挥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又可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遗产的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中特别强调:“大学现行教学知识体系中应当反映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继续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作为音乐类专业院校,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天职,建立与之相关的学科或专业方向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目前现行高等音乐教育体系还未形成相关学科或专业的情况下,通过音乐院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形式在大学中普及、传播以及进一步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一种多赢的选择。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辅职能的作用,一方面又可为未来相关专业的形成做好文献准备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亦可为学院乃至国内外同类研究提供科研文献服务。
  正是基于上述理由,以西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刘荣弟教授为主持人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以“西安鼓乐数字资源整合应用研究”为题申报了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并于同年顺利通过立项审批,项目编号为2011KRM89。该项目已于2013年3月通过验收顺利结题。
  二、构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基础与结构
  (一)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组织数据库内容
  构建西安鼓乐数据库的第一步,便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研究馆藏文献、整合文献资源。经过检索我们发现,目前我馆藏有西安鼓乐文献共计五类,其中西安鼓乐乐谱35种,9525页;研究论文142篇;专著2种;视频文件85个,总长7554.960分钟,约126小时;音频文件63首,总长851.84分钟,约14小时。这些文献资料中,既有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院相关研究者的采风资料;也有目前最新出版的西安鼓乐研究文集。   在乐谱方面,我馆藏有20世纪70年代由本院研究者和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合作辑录的油印本《安来绪古乐谱》《僧派鼓乐曲集》《俗派鼓乐曲集》和《城隍庙鼓乐曲选》等早期研究文献,还有一部分是直接从西安的各个鼓乐社中复印而来的明清手抄本,如何家营乐器“古韶乐”抄本和东仓古乐社“福寿堂”抄本等等。此外,由我院早期西安鼓乐研究机构存留的老艺人手抄谱也收入我馆藏内容当中,如余铸先生传承的清代鼓乐手抄谱等等。尤其是我馆近期收藏的已故西安鼓乐研究领域巨擘李石根先生的鸿篇长卷《西安鼓乐全书》(1-5卷),更使本数据库的规模和价值得到提升。
  在理论专著方面,褚历的《西安鼓乐的曲式结构》和程天建、李宝杰编撰的《长安古乐研究论文选集》作为目前国内仅有的两部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也纳入了本数据库的资源整合之列。
  视频与音频文件方面,更是本数据库建设的最大亮点及价值所在。在总约164种(首)音视频文件中,囊括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量西安鼓乐表演、采访和曲目演出的珍贵图像和音响,是不可多得研究西安鼓乐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突出的科研价值。其中不乏李石根的采风录像,余铸的教学音响,关于西安鼓乐的电视纪录片,西安音乐学院赴海外演出西安鼓乐曲目的珍贵视频等等。
  (二)从文献类型入手,构建数据库框架
  在拥有大量实物文献的基础上,本数据库开发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出于保护版权的目的,本数据库所有的实物文献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均由本馆人员完成。与此同时,关于本数据库的框架与模块设计也进入了实验论证阶段。
  本数据库是在ASP技术上构建的动态网页式数据库。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和Web应用程序。使用该技术可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ASP可以使用服务器端ActiveX组件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例如存取数据库或访问文件系统等;
  第二,由于服务器是将ASP程序执行的结果以HTML格式传回客户端浏览器,因此使用者不会看到ASP所编写的原始程序代码,可防止ASP程序代码被窃取;
  第三,方便连接ACCESS与SQL数据库。
  由于ASP技术可实现动态网页效果,因此对于音乐类文献的展示就带来了更为优化的条件。本数据库开发者,根据收集文献内容的不同,将其框架和模块设计为六个板块,具体如下:
  1.简介
  1.1 关于本数据(本数据库的简介)
  1.2 西安鼓乐小知识(关于西安鼓乐的入门知识,包括概念解释、具体性质等等)
  1.3 西安现存鼓乐社(以地图的形式展现西安市内目前仍在演出和发展的民间鼓乐社)
  2.文苑集萃
  2.1 新闻报道
  2.2 学术论文(涵盖1980年以来以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西安古乐为题的论文)
  2.3 学术著作(以西安鼓乐研究文论为主的专门著作)
  3.音乐资源
  3.1 乐谱资源(含有出版物、油印本、手抄本和复印资料)
  3.2 音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和采风录音资料)
  3.3 视频资料(含有出版物、出访演出录像以及采风资料)
  4.专家学者
  4.1 我院专家(以我院冯亚兰、焦杰、程天建三位学者为主,内含其个人简介与学术成果)
  4.2 知名学者(以李石根、余铸、马西平等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为主)
  4.3 西安鼓乐传承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公布的西安鼓乐传承人为主)
  5.读者留言
  5.1 读者留言(读者可通过此处,留下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5.2 文献预约(研究者可在此留言预约相关研究文献,来馆进行阅览)
  6.西安音乐学院学术成果专栏
  6.1 学术活动与掠影(含我院西安鼓乐研究方面的学术活动图片)
  6.2 出版物与论文(由我院专家学者编著、撰写的相关出版物)
  6.3 西安鼓乐讲堂(由超星公司采录的我院教授程天建先生主讲的《西安鼓乐》学术视频)
  6.4 西安鼓乐进校园(西安鼓乐民间社团在我院的演出视频)
  该数据库本数据各个板块均能够实现在线阅览。在音乐资源板块,各子栏目还有更为具体的目录呈现。
  三、结语
  西安鼓乐数据库于2012年底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目前仅针对校园网用户开放试用。截至目前,该数据库点击量已达8320次,按人均点击率计则两倍于西安音乐学院的在校生总数。其中,读者关注和点击率最高的是“音乐资源”板块,尤其是音视频资料的点击率占总点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文苑集萃”板块,点击率达到2000余次,在线浏览人数最高时达到同时80人在线阅览。从目前该数据库的运行状态来看,各项工作指标正常且反馈良好。
  同年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的“西安鼓乐数据库研讨会”上,来自西安鼓乐研究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均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该数据库在西安鼓乐保护、宣传、开发和教学方面的应用性给予了积极的评价。2013年初,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经过验收后,对本数据库的创建工作表示了肯定,并对其中所展示内容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该数据库未来的应用前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国内西安鼓乐研究权威,西安音乐学院资深教授冯亚兰在观看该数据库演示后,认为“该数据库在西安鼓乐文献方面的收集和应用方面值得赞赏,尤其是对西安音乐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集的相关音乐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整理。而用数据库这一新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应用,不仅有利于西安鼓乐的保护,更利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乔建中先生在浏览并操作了该数据库后,对其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音乐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样板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讲到:“‘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建设走在了国内音乐院校同类音乐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前面,尽管该数据库从目前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其在西部音乐文献资源收集和建设方面的意义是十分突出的”。
  总之,西安鼓乐数据库的建立,是音乐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一次积极尝试。其经验既可为同类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提供一条有益的思路,又可用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当然,我们在该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如版权保护、应用授权以及数字化音乐文献等方面的难题,有些问题是技术上的,有些问题则是政策法规上。不管如何,我们依然乐观的看到此数据库的应用前期和历史价值,也满怀期待的盼望有更多的机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去,使我国的悠久灿烂的文化在新的科技和人文环境中得以延续和繁荣。
其他文献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及时、灵活、巧妙的处理。教学机智,关键在于教师平时要注重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思维活跃度,抓住教学瞬间,果断采取手段。教学机智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内在品质。  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管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使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作用。笔者就教学机智的特点,结合工作中遇到的经典案
期刊
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理论的介入,国内开始出现了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上的从“重视其(民族音乐)艺术科学和音乐形态研究的方面”转向“更强调这门学科的人文科学的性质”。(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222.)那么,当中、西研究理论、方法、侧重点发生碰撞且暂时无法调和时,国内便出现了“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并存的研究局面。至此,国内众多音乐学者逐渐将
期刊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从中会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感受与欣赏”既是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青少年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受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感受能力是音乐各个领域学习的基础。歌唱、演奏和创造等都离不开听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够。唱歌时课堂上传来嘹亮的歌声,学生开心,老
期刊
关中民间歌舞是关中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民间歌舞种类很多,关中地区具备了原生戏曲、舞蹈的有利条件,欢快明亮的小曲、激越高亢的锣鼓戏曲,热闹欢腾的秧歌、腰鼓舞蹈应运而生,关中人听听小曲、看看戏曲、扭扭秧歌,悠哉乐哉。关中民间歌舞创作、传播人才济济,也是关中地区民间歌舞艺术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  关中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
期刊
“音乐party”,亦称“音乐聚会”,它是学生在音乐教师的领导和组织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场音乐盛会。《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音乐party”是班级音乐会的一种形式,学生们在“音乐party”中可以用任何属于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自己
期刊
【设计思路】  《打字机》是由美国指挥家、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一首描绘性非常强的管弦乐小品。乐曲共一分四十三秒,虽然短小却诙谐有趣。全曲分为ABA三部分。快速平稳的第一主题旋律在全曲中出现了三次;第二主题以上行、下行的反复波动配以鲜明的节奏构成了形象而具有动感的旋律,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乐曲最大的特点是借助打字机作为节奏乐器,配以快速灵巧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打字机美妙的声音。打字机的打字声
期刊
当前,国家的文化政策高度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商洛花鼓业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认为在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文化管理部门以及承担这项工作的各基层单位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于此问题,笔者有如下认识和建议:  一、保护新传统,重建花鼓戏生存空间  傅谨在谈到对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遴选工作时,曾强调一个重要标准:该剧种要能够保护。所谓能够保护就是指它还存在,即
期刊
要使学生喜欢音乐,并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素养,就要让他们在感知、了解、体验音乐的基础上培养、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几乎所有的学生,他们同音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都是从“听”开始的,在整个小学阶段,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几乎都离不开“听”,所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以“听”为中心,围绕“听”来展开。  一、熟悉理解音乐从“听”开始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中写到:“如果你要更好地
期刊
一、宁夏“校园花儿”的形成与理念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运动以来,世界各国积极响应并遵循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以下简称“非遗”)。中国也积极响应,先后以保护条例、保护法、保护实施方案等方式下发各地,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下发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有效的“非遗”保护传承办法和条例,强调遵循其承诺和公约。宁夏自2004至2010年先后制定了宁夏“非遗”的
期刊
“筝,又称秦筝”在很多有关筝的文献中都使用过这句话。《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载:“筝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行于秦地(今陕西),史称秦筝”。在《谏逐客书》中,李斯把许多外来的事物同秦国本土的事物加以对比,比如在人才任用方面,外来人才同秦国本国人一样可以为秦国所用,为秦国带来利益。文中列举了筝、缶、瓮等乐器作为秦国本土音乐的象征和代表。这时的“秦筝”是筝的一个别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