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各15例,免疫组化检测磷酸化smad2(p-smad2)和磷酸化smad3(p-smad3)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将瘢痕疙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5-氮杂-2-脱氧胞苷(5×10-5mmol/L)干预,对照组用等量的DMEM培养液,采用组织块法培
【机 构】
:
400016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400016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400016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外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收集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各15例,免疫组化检测磷酸化smad2(p-smad2)和磷酸化smad3(p-smad3)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将瘢痕疙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5-氮杂-2-脱氧胞苷(5×10-5mmol/L)干预,对照组用等量的DMEM培养液,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5-氮杂-2-脱氧胞苷(5×10-5mol/L)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smad2、p-smad3、TGF-β1和smad7的表达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p-smad2和p-smad3蛋白的影响.结果 瘢痕疙瘩组织中p-smad2和p-smad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中p-smad2和p-smad3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显示5-氮杂-2-脱氧胞苷干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停滞于G0/G1期比例增加并且细胞凋亡率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p-smad2和p-smad3蛋白的表达减少,同时,TGF-β1蛋白表达减少,smad7蛋白表达回升.此外,5-氮杂-2-脱氧胞苷抑制smad2和smad3磷酸化及核转移.结论 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们对25例肌腱损伤断裂后回缩,采用常规方法无法找到近端断端的病例,通过克氏针结合输液管自制肌腱导针轻易找到断端,并实施修复手术,获得较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5 ~ 62岁.肌腱损伤后采用常规方法在原切口无法掏出20例,肌腱自肌腹处撕脱、拇指撕脱离断5例.二、方法(一)肌腱导针的制作:无菌输液管1套、1.0克氏针1根,术中根
目的 探讨螺旋桨状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瓣修复足背皮瓣供区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足背皮瓣切取后供区创面,设计以外踝上穿支为蒂,通过皮下筋膜层扩大切取的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肤筋膜瓣(皮肤宽度4~6 cm)旋转180.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受区皮下筋膜层表面一期或二期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2007年5月至2011年10月临床应用7例,皮肤筋膜瓣最大切取面积30 cm×11 cm,最小19 cm×8 c
目的 采用三维CT影像对下颌前突、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上颌硬组织进行测量分析,以期为临床Le Fort Ⅰ型截骨术提供指导.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0例行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的患者作为实验组,20例单纯下颌骨骨折为对照组,进行颅颌面部CT扫描.应用软件Surgicase5.0对颅颌面部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后,测量腭降动
内眦赘皮遮掩了内眦角的正常外形和部分视野,而且显现两侧内眦间距增宽、鼻梁平阔,甚至给人睁不开眼的感觉,严重影响容貌.目前,手术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有多种,但各有优缺点,且尚无一致公认的最佳方法[1-2].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们采用双弧线设计不对称Z成形法矫治内眦赘皮31例,取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共31例,男2例,女29例,年龄21 ~28岁,均为双侧内眦赘皮,轻度7例,中、重
整形美容外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解剖结构的正确认识,通过尸体解剖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人体解剖结构,但其是一种破坏性的、不可重复的研究方法[1],难以在医务人员中广泛开展.超声成像、CT、MRI、组织切片等方法提供的是二维图像,不利于医务人员对众多结构的整体把握.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人体组织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成为现实[2],它比二维图像能提供更多的信息[3],可以有效地反映组织结构
目的 探讨1%聚桂醇注射液治疗面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1月,临床治疗55例不同类型的颜面部难治性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者,男20例,女35例,年龄为1个月至30岁,瘤体面积为1.0cm×(0.5~5.0) cm×10.0 cm,采用1%聚桂醇瘤内注射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瘤体大小和深度决定用药浓度、剂量和注射次数,个体1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l,两次注射间隔
目的 对比研究单腔双扩张器重叠埋置与单个扩张器埋置术的皮肤扩张率与即刻扩张皮瓣回缩率的差别.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2例共39处需行扩张器埋置术者,于24处单腔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15处单腔埋置1个扩张器.采用“湿布样”法测量扩张皮瓣的面积,同时测量手术时需要分离的皮下囊腔面积大小,即扩张皮肤的面积,并计算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二期手术前在扩张皮瓣的中央取两定点距离5 cm,取出
目的 探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在整形烧伤外科的临床应用.方法 1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包括手腕及前臂、下腹部及会阴、大腿根部等处各种创面,均应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修复.19例中15例经过创面彻底扩创,3例瘢痕患者切除瘢痕后,均应用带蒂旋髂浅动脉皮瓣转移修复,皮瓣最小3.0cm×4.5 cm,最大26.0 cm ×22.0 cm,蒂长5~7 cm.结果 本组18例皮瓣均一期成活,1例皮瓣远端出现少
足前部创伤伴有深部组织裸露,由于解剖位置较远,皮瓣转位蒂部要求较长,修复较为棘手.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种修复方法可供选择,为成功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1-2].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我们收治11例此类患者,均采用足背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