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氛围如何,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呢?本文针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角度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氛圍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在教学时,课堂氛围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由教师(导演)和学生(演员)共同完成的,但最重要的却是教师这个“导演”的水平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这部“戏”的好坏。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一、教师的主导性是前提
在教学中,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最关键的却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1.要尽力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教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要融洽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氛围势必沉闷、呆板。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学习用具等,让课堂氛围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氛围热烈而愉悦。
(1)经常将微笑带进课堂
德国政府曾经做过这样的规定:公共场合任何人都必需保持微笑,如若不信邪的,一旦被警察发现逮住后会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罚款等轻度处罚,可见微笑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氛围,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
(2)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例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例如:小学语文可以教师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学生,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教师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参考文献
[1]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氛圍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学氛围是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在教学时,课堂氛围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由教师(导演)和学生(演员)共同完成的,但最重要的却是教师这个“导演”的水平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教学这部“戏”的好坏。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呢?
一、教师的主导性是前提
在教学中,影响课堂氛围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最关键的却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1.要尽力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
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前应认真仔细地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对教案要胸有成竹,教学各主要环节能历历在目,做到教学过程清新、结构合理、方法恰当、内容适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次,进行教学要投入。教师一旦走上讲台,就要心无杂念,快速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得体地运用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情绪,与学生一道分享教学知识高尚的情趣。只有教师教得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课堂氛围才能顺利形成。此外,还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妥善处理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同时,教师要提高对不愉快心理的控制能力,才能始终保持最佳的教学心态。
2.要融洽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好,彼此心理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教师讲解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氛围势必沉闷、呆板。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学习用具等,让课堂氛围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二、学生的主体性是关键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氛围热烈而愉悦。
(1)经常将微笑带进课堂
德国政府曾经做过这样的规定:公共场合任何人都必需保持微笑,如若不信邪的,一旦被警察发现逮住后会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罚款等轻度处罚,可见微笑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亲切的教态、爱抚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氛围,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
(2)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例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教师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例如:小学语文可以教师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来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教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学生,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教师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参考文献
[1]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2]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