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确立过于注重知识目标,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普通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发展他们学习中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
一、情感目标的内涵
加拿大语言学家Stern在他所提出的四维目标体系中,把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1.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的积极态度;3.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我国学者鱼霞提出,情感教育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2.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志和国际视野。”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特点,《新课标》还对情感目标作了细分和具体的描述。这些情感目标具有:1.关乎内心品性。强调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情感不仅包括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2.关乎周围世界。呼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加强跨文化教育。3.关乎处世方略。强调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处理个体完善与群体进步之间关系的能力;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二、情感目标的实现策略
1.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态度
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心理、生理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深入接触一门外语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这门全新的语言产生某种情感反应。新奇的语言组合、特殊的形态特征、复杂的语法规则、微妙的语义关系等等,都会使学习者感到好奇、有趣或者困惑、迷茫。所以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首先就是要设法克服学习者的任何排斥心理,培养他们对目的语的各种特征、规则的容忍、接受和兴趣。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习者对所谓“正确”与“错误”的直觉与敏感,这不仅包括对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语内特征的直觉与敏感,也包括对社会、文化等超语言特征的直觉与敏感。最后,要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语言活动并乐于使用语言。
2.加深学生对说英语国家及其文化的理解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定文化镜像的折射。社会文化能力(social cultural competence)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Sapir 在《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文化这一概念,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表述为:“文化相当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单就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
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学习该民族的文化,不了解反映该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是学不好的,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他们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的意愿和兴趣,自然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会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可能从起初的新奇到理解、认同甚至崇拜和热爱,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从漠然到偏见、否定甚至排斥或仇视,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对一个民族的社会规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持有否定或鄙视的态度,将很难学好其语言。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及其文化的积极态度,应使学生持积极或中立态度,帮助学生达成对目的语社会,及其文化的理解、尊重、认同和接受。
3.优化课堂教学空间管理,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课堂空间是一种具有生成性的空间。它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不仅是让师生置身其中,以物理的、静态的方式存在于空间之中,更重要的是让空间参与到人的表演与观看之中,参与到人的生成与发展之中,使空间成为教育的资源,成为教育性的空间。课堂空间的排列与设置,不仅要为师生提供面对面相遇的机会,更要为彼此提供参与的机会。不同的空间安排,不仅设置了不同的姿势上的行为系统和表演语境,而且也构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注意、知觉等心理发现上的不同连接状态,随之便出现了课堂教学空间管理。所谓课堂教学空间管理,指的是教师根据管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暂时或长久的空间分配,使学生处于优势空间或弱势空间、丰裕的空间或狭小的空间,从而实现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课堂教学空间包括教室环境的设计如座位安排、体距的利用等,也包括教学中时间的安排与利用。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必然得到很大改观,对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有重要意义。
总之,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来达成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的内涵
加拿大语言学家Stern在他所提出的四维目标体系中,把外语教学的情感目标分为:1.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积极态度;2.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的积极态度;3.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我国学者鱼霞提出,情感教育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2.提高学生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3.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志和国际视野。”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渐进性与差异性特点,《新课标》还对情感目标作了细分和具体的描述。这些情感目标具有:1.关乎内心品性。强调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情感不仅包括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2.关乎周围世界。呼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保持和发扬;加强跨文化教育。3.关乎处世方略。强调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处理个体完善与群体进步之间关系的能力;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二、情感目标的实现策略
1.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积极态度
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心理、生理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深入接触一门外语时,不可避免地会对这门全新的语言产生某种情感反应。新奇的语言组合、特殊的形态特征、复杂的语法规则、微妙的语义关系等等,都会使学习者感到好奇、有趣或者困惑、迷茫。所以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首先就是要设法克服学习者的任何排斥心理,培养他们对目的语的各种特征、规则的容忍、接受和兴趣。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习者对所谓“正确”与“错误”的直觉与敏感,这不仅包括对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等语内特征的直觉与敏感,也包括对社会、文化等超语言特征的直觉与敏感。最后,要促使学习者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语言活动并乐于使用语言。
2.加深学生对说英语国家及其文化的理解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特定文化镜像的折射。社会文化能力(social cultural competence)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 Sapir 在《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文化这一概念,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表述为:“文化相当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单就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
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学习该民族的文化,不了解反映该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是学不好的,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他们与本族语者进行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的意愿和兴趣,自然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对目的语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会随着语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发生变化,可能从起初的新奇到理解、认同甚至崇拜和热爱,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可能从漠然到偏见、否定甚至排斥或仇视,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对一个民族的社会规约、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持有否定或鄙视的态度,将很难学好其语言。培养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及其文化的积极态度,应使学生持积极或中立态度,帮助学生达成对目的语社会,及其文化的理解、尊重、认同和接受。
3.优化课堂教学空间管理,促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课堂空间是一种具有生成性的空间。它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不仅是让师生置身其中,以物理的、静态的方式存在于空间之中,更重要的是让空间参与到人的表演与观看之中,参与到人的生成与发展之中,使空间成为教育的资源,成为教育性的空间。课堂空间的排列与设置,不仅要为师生提供面对面相遇的机会,更要为彼此提供参与的机会。不同的空间安排,不仅设置了不同的姿势上的行为系统和表演语境,而且也构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注意、知觉等心理发现上的不同连接状态,随之便出现了课堂教学空间管理。所谓课堂教学空间管理,指的是教师根据管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暂时或长久的空间分配,使学生处于优势空间或弱势空间、丰裕的空间或狭小的空间,从而实现管理的目的和意义。课堂教学空间包括教室环境的设计如座位安排、体距的利用等,也包括教学中时间的安排与利用。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必然得到很大改观,对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将有重要意义。
总之,情感目标的实现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来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