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的必要条件,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技术化的大环境使得青少年的活动越来越少,手机、电脑等电子类产品占据了他们的生活,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表明,我国的青少年群体肥胖率显著提高,超重和肥胖分别增加到5.05%和9.41%,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布不及格率为22.54%。身体素质的指标很多,其影响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机能的各项指标。
关键词:小学阶段;体能训练;方法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公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体能。所以,教师就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实现身体的茁壮成长,同时也能够为小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储备良好的学习精力。不过从国内小学课程体系的实际设置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未能对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文化课考试成绩。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也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文数学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以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二、小学阶段体能训练
(一)科学安排课上教学内容
考虑到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技术动作要求,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以便在确保正常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同时,使学生既掌握全新的技术动作,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体机能的进步。如在小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带球过障碍训练。学生对这一教学活动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参与兴趣,每个人练习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带球技巧,而且也使学生在带球过障碍折返跑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身体机能的有效锻炼。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时时刻刻渗透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每一个教学细节。”因此,我们要善于应用换位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体会学生的感受,逐步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知音。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学会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尤其要与“学困生”和睦相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诸如部分学生害怕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出现失误时,我们要用温柔的目光、甜蜜的语言和反复的示范来鼓励这些学生,从而使他们顺利找到症结所在,不断增强完成较难动作的信心;反之,假如我们随意流露出急噪、不满的情绪,甚至动辄大声呵斥,那就会增加这些学生的心理负担,兴奋度显著降低,完成新动作就更困难了。因此,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表扬,少批评,一旦发现“学困生”有点滴的进步,就要及时予以肯定或表扬。
(三)構建小学体能、技能教学内容
①小学教师感到体能与技能教学内容匮乏,例如,我国现行《新课标》中没有建立小学运动体能、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更没有将增强小学生的体能、技能教学内容始终贯穿在各个阶段;小学体育教师不会选择体能、技能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小学生体能锻炼中力量、耐力素质的目标难以实现,最终结果造成身体弱和肥胖儿童人数不断增加。②一线小学教师感到教学内容匮乏,正如毛振明对《新课标》存在的问题指出,把运动参与作为学习领域目标是不合理的,提高学生的体能与技能的目标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可能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这些目标难以与提升学生体能与技能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一直游离在学生体能与技能教学改革实践之外。在“三维健康观”的指导下,应去掉不适合作为目标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中国《新课标》只剩下运动技能传授和身体健康2个目标。中国《新课标》在目标领域所建构的具体的5个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促进儿童体能与技能提高的现实情况,依然困扰着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因此,我们建议中国小学《新课标》应构建小学体能、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保证。
(四)对学生身体机能后续发展以足够的重视
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性技术动作的情况下,对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够在课下以及日后的生活中主动参与此项运动。如此,便使学生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念。可以说,这一观念,对学生日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通过一些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热情。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轻松的游戏形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课后自发组织游戏,从而达到帮助其提升身体机能的目的。
三、结束语
目前,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刻不容缓,从当前的现状出发,丰富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响应“每天锻炼1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口号,提高身体素质指标,是体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效改善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促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健康发育,同时能够促进青少年骨骼、肌肉、肌腱、韧带等运动器官的功能,而且基于体能训练能够克服人体的生理惰性,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转移现象,在小学生体能促进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只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容比重,让它们之间多产生直接转移,就可以使它们之间多产生良好转移,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加强小学生体能训练[J].小作家选刊,2016(17).
[2]乔秀梅.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瀚,主要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阶段;体能训练;方法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实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公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不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体能。所以,教师就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造成学生体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体育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实现身体的茁壮成长,同时也能够为小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储备良好的学习精力。不过从国内小学课程体系的实际设置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未能对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文化课考试成绩。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也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文数学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以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二、小学阶段体能训练
(一)科学安排课上教学内容
考虑到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课前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技术动作要求,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以便在确保正常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同时,使学生既掌握全新的技术动作,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体机能的进步。如在小学体育足球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带球过障碍训练。学生对这一教学活动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参与兴趣,每个人练习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如此一来,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带球技巧,而且也使学生在带球过障碍折返跑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身体机能的有效锻炼。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时时刻刻渗透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每一个教学细节。”因此,我们要善于应用换位思考,全方位、多角度地体会学生的感受,逐步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知音。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学会宽容、理解每一个学生,尤其要与“学困生”和睦相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诸如部分学生害怕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出现失误时,我们要用温柔的目光、甜蜜的语言和反复的示范来鼓励这些学生,从而使他们顺利找到症结所在,不断增强完成较难动作的信心;反之,假如我们随意流露出急噪、不满的情绪,甚至动辄大声呵斥,那就会增加这些学生的心理负担,兴奋度显著降低,完成新动作就更困难了。因此,我们要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表扬,少批评,一旦发现“学困生”有点滴的进步,就要及时予以肯定或表扬。
(三)構建小学体能、技能教学内容
①小学教师感到体能与技能教学内容匮乏,例如,我国现行《新课标》中没有建立小学运动体能、运动技能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更没有将增强小学生的体能、技能教学内容始终贯穿在各个阶段;小学体育教师不会选择体能、技能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小学生体能锻炼中力量、耐力素质的目标难以实现,最终结果造成身体弱和肥胖儿童人数不断增加。②一线小学教师感到教学内容匮乏,正如毛振明对《新课标》存在的问题指出,把运动参与作为学习领域目标是不合理的,提高学生的体能与技能的目标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是不可能在教学情景下达成的。这些目标难以与提升学生体能与技能教学内容相结合,因此,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一直游离在学生体能与技能教学改革实践之外。在“三维健康观”的指导下,应去掉不适合作为目标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中国《新课标》只剩下运动技能传授和身体健康2个目标。中国《新课标》在目标领域所建构的具体的5个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促进儿童体能与技能提高的现实情况,依然困扰着广大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因此,我们建议中国小学《新课标》应构建小学体能、技能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保证。
(四)对学生身体机能后续发展以足够的重视
小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性技术动作的情况下,对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够在课下以及日后的生活中主动参与此项运动。如此,便使学生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念。可以说,这一观念,对学生日后身体机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通过一些体育游戏,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热情。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对轻松的游戏形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通过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课后自发组织游戏,从而达到帮助其提升身体机能的目的。
三、结束语
目前,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刻不容缓,从当前的现状出发,丰富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响应“每天锻炼1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口号,提高身体素质指标,是体育教育的重要课题。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效改善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促进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健康发育,同时能够促进青少年骨骼、肌肉、肌腱、韧带等运动器官的功能,而且基于体能训练能够克服人体的生理惰性,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转移现象,在小学生体能促进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组织时,只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内容比重,让它们之间多产生直接转移,就可以使它们之间多产生良好转移,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丰富体育课堂活动加强小学生体能训练[J].小作家选刊,2016(17).
[2]乔秀梅.中小学生体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方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陈瀚,主要研究方向:小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