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由此可见,质疑在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质疑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状态,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在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中,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丰富想象力,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并最终掌握知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总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引导学生沉浸在无穷的乐趣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案例描述
我在执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主要通过课件出示黄河变化前与变化后的风貌来引导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
首先在初读课文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的忧患”呢?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哪几个段落介绍黄河发生了变化?分别请同学来朗读相关段落,请同学们仔细听,文中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
接着,我再范读、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注意倾听的同学都能问出这样几个问题: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昔日的黄河与今天的黄河有什么不同?如今的黄河还能被称为“摇篮”吗?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只要认真地在文中寻求,就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此时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出示问题——“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下一部分内容。质疑前先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昔日黄河的风貌、今日黄河的风貌……然后引导学生深思: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原因让黄河由一条好河变成了一条祸河?学生在读中深思,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但真正的理解则需要我适当的点拨引导。一是自然原因,一是社会原因。这样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黄河的变化犹如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感到惋惜与痛心,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也正是黄河的变化敲响了我们紧急救援黄河的警钟。我适时地引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黄河呢?我们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呢?有了前面的鋪垫,学生不难释疑——治理黄河关键是把泥沙管住;要保护好森林资源;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从侧面突出了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及救助黄河的紧迫性。这一问题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课堂上的质疑、存疑,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变得非常浓厚。
趁热打铁,我及时地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呢?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其他流域洪灾所造成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外,通过深思可以激发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案例反思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启新思维之门。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补充课堂内容,而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文中提取答案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或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所提出的质疑,在文中及生活中提取答案,在增加自己知识储备量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资料。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而质疑也正是万绿丛中的那一抹红。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氛围;要信任、欣赏学生,激发质疑情趣;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质疑虽然幼稚可笑,没有什么价值,但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要善于引导和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当学生敢于摆脱习惯、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时,就有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中,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开放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课堂质疑情境;要使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善于“质疑”。质疑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过程总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引导学生沉浸在无穷的乐趣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案例描述
我在执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主要通过课件出示黄河变化前与变化后的风貌来引导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问题的意识。
首先在初读课文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最想说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河从“中华民族的摇篮”变为“中华民族的忧患”呢?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哪几个段落介绍黄河发生了变化?分别请同学来朗读相关段落,请同学们仔细听,文中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
接着,我再范读、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注意倾听的同学都能问出这样几个问题: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昔日的黄河与今天的黄河有什么不同?如今的黄河还能被称为“摇篮”吗?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只要认真地在文中寻求,就可以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此时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出示问题——“黄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下一部分内容。质疑前先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昔日黄河的风貌、今日黄河的风貌……然后引导学生深思: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什么原因让黄河由一条好河变成了一条祸河?学生在读中深思,可以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但真正的理解则需要我适当的点拨引导。一是自然原因,一是社会原因。这样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黄河的变化犹如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感到惋惜与痛心,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也正是黄河的变化敲响了我们紧急救援黄河的警钟。我适时地引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黄河呢?我们治理黄河的关键和措施分别是什么呢?有了前面的鋪垫,学生不难释疑——治理黄河关键是把泥沙管住;要保护好森林资源;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从侧面突出了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及救助黄河的紧迫性。这一问题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课堂上的质疑、存疑,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变得非常浓厚。
趁热打铁,我及时地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从黄河的变化中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呢?解决这个问题时,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其他流域洪灾所造成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另外,通过深思可以激发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案例反思
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开启新思维之门。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补充课堂内容,而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文中提取答案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或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所提出的质疑,在文中及生活中提取答案,在增加自己知识储备量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资料。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而质疑也正是万绿丛中的那一抹红。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质疑氛围;要信任、欣赏学生,激发质疑情趣;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质疑虽然幼稚可笑,没有什么价值,但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要善于引导和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当学生敢于摆脱习惯、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时,就有可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了。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中,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开放课堂,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课堂质疑情境;要使学生认识到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善于“质疑”。质疑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进智能的完善,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提出问题、树立假设与检验假设及验证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正是一个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北京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