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片尾曲《还没来得及》舒缓的旋律,纪录片《旋风九日》也结束了九十分钟的讲述。然而,我的思绪依然沉浸在片子当中,感受着那一段段珍贵史料带来的心灵震撼,回味着当年事件亲历者记忆犹新的伟人点滴。脑海里,邓小平的坚定信仰、包容胸襟、家国情怀愈发清晰;内心中,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睿智与勇气更添敬意。
多点镶嵌的叙事结构
1979年,中美建交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旋风九日》便是以邓小平1979年第一次访美之旅为背景,以“邓小平访美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故地故人重访”的形式,为观众讲述了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期九天的访美故事。这里面不仅有思想的火花、精神的激荡,更有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
用鲜为人知的解密史料还原真实。影片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1979年邓小平访美过程中与美国政坛人物上演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而这次访美历程,也称得上是一次“冒险之旅”。从北京到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西雅图,影片编导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内幕资料一一呈现,基本还原了那段尘封了三十多年的中美建交初期的故事。在观影之前,相信很多观众对邓小平访美的这段历史都不甚熟知,对期间所经历的种种遭遇更无从查起。而《旋风九日》则弥补了国内观众对这一历史节点的记忆空白,影片制作者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视频资料,甚至有些是连邓小平的子女都不曾看到的影像资料,以扎实的史料、求实的态度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这个层面上说,影片以访问的日程为轴推动叙事的这条线是精确而丰满的,并且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用当事人的采访讲述雕刻细节。影片《旋风九日》一开场,便采取了典型的专题纪录片的方式,将一组知名人士谈论某人或某事的言论剪辑在一起,从而带出对这个人物或这一事件的整体评价或看法。这种以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叙述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还提供了观照个人与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视点,让观众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认知历史现场。比如,表现邓小平在休斯敦酒店大堂遭遇刺客袭击的故事时,此处编导加入了大量当年中美双方保镖的回忆谈话。中方保镖对美方人员反应迅速、密切合作等情节记忆犹新,而美方保镖则对邓小平和中方人员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编导没有对事件本身下任何结论,而只负责提供故事细节,将判断权完全交给了观众。
用极具创意的卡通形象舒缓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旋风九日》虽以纪录片形式展现,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其在细节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上都做了相当好的锤炼,整个叙事流程更像是一部剧情片,百转千回,让人深深沉醉其中。同时,它还大胆运用了许多轻松活泼的元素。比如邓小平的漫画形象在大银幕上的首次出现,而且共出现了12次,这不仅让外国媒体感叹“中国领导人的漫画形象是非常少见的”,也让影片增添了生动性,作为一部严肃电影却能使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观众陶醉其中。
步步惊心的剧情节奏
尽管在世人眼中访美之旅看似短暂,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但实则不然,这实际上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在这短短的九天时间里,游行、暗杀、袭击……各种意外不断。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得面对不欢而散的议员和尖锐刻薄的记者。可以说,这一过程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而当时已经七十五岁的邓小平则用不卑不亢的态度战胜了一切困难,最终赢得了美国乃至世界的赞叹。
开篇抛悬念引发观看热情。我国著名戏曲作家和理论家李渔曾经针对戏曲的结构提出:“开篇当以奇句夺目。”其用意即在戏剧开始部分就要设置“兴奋点”,使观众集中注意力。《旋风九日》的编导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原则,在邓小平访美专机未飞离国境之前就制造了一个小悬念。在表现这一情节时,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动漫手段来再现当时的情景:专机从首都机场起飞不久,就遭遇了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出现了剧烈的晃动和颠簸,机舱内文件散落一地,人们乱作一团。与随行人员的慌乱表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邓小平依旧稳稳地坐在座椅上,神色平静地凝视着窗外。这个小细节突出表现了邓小平面对突发情况时的镇定,揭示出他不畏复杂艰险、一定要完成此次访美任务的坚定决心。
过程多曲折增强收看兴趣。《旋风九日》并没有简单介绍台面上为世人所知的一切,而是用电影的手法,尤其是政治悬疑片的手法,大肆营造风雨欲来的阵仗,左中右势力轮番登场,抗议、示威甚至暗杀行动都在紧锣密鼓地铺陈着。在险象环生的境遇之中,更加突出了此次出访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比如,介绍美方在机场举行欢迎邓小平到访的仪式时,编导在叙事过程中就埋下了悬念的伏笔——反对者打出的标语口号,警方收到的反对派记者混入采访队伍的信息,等等。这些讯息虽然都掩藏于气氛隆重的欢迎场面之下,没做过多渲染和铺垫,却间接地向观众做出了预先提示,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观众始终担心着邓小平访美的前景和遭遇。编导借这种冲突型的悬念表现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剧情节奏的进一步发展。
观照现实的时代意义
在文艺作品中,思想的力量必须通过艺术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旋风九日》的编导不仅注重运用精当的结构设计、娴熟的剪辑技巧、动听的音乐配乐来展现尘封的历史,更注重从小细节中体现大情怀、大视角,使影片生发出细腻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启发观众从影片讲述的故事中思考当今之时代和身边之生活。
细节小处见大,表现伟人心怀祖国、鞠躬尽瘁的坚定信念。在休斯敦航天中心观看月球陨石时,邓小平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在白宫晚宴上,低头费力咀嚼牛排的邓小平格外真实和打动人心;离开美国前,邓小平不时掏出手绢擦鼻涕,更让人心疼这个病中的老人……在美国的9天,75岁高龄的邓小平参加了80多场活动。美国媒体称,“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展现出了西方政治家一般的魅力”,在美国刮起了“邓旋风”。通过邓小平这九天的访问,“美国人看到了一位个子不高、谈笑风生、充满睿智的中国领导人,可以说一夜之间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穿插温馨场面,揭示赢得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在影片中,编导选择了邓小平访美期间很多有“温度”的故事。比如邓小平去休斯敦农场看牛仔表演,编导找到了当时参加表演的农场主女儿,结合她们的讲述以及影像资料来表现中国领导人同美国基层民众亲密无间、真诚融入当地文化的一面。这对姐妹回忆当年得知邓小平要来农场时,并不知道他是谁,还特意去图书馆查资料。如今,虽然将近四十多年的光景过去了,她们仍然记得那天穿着中山装的邓小平接过当地人赠送的牛仔帽,自然地戴在头上的开心样子。
展现外交智慧,营造中美和谐共处主基调。近年来,中美在经贸、人权等领域屡有摩擦,而《旋风九日》这部影片则提供了中美交往的正面形象。正如影片导演傅红星所说,他希望让年轻人看一看,老一代政治家如何用智慧解决中美关系的问题。影片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纽约华莱士礼堂观众席第四排正中有一个座位,是亚洲协会为邓小平在美国保留的“永久座位”。在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大幕已经拉上,动画版邓小平坐在那个位置上,缓缓回过头,面露微笑。当这最后一帧画面在银幕上定格时,相信很多观众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激动和自豪的情愫。
无论是翩翩少年时赴法国留学,还是年逾古稀之际率队访美,邓小平的视野始终放眼全球,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去审视、去拥抱这个极速变化的世界,而他毕生所愿皆是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强大,让中华民族更尊严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观罢影片,我不由得忆起这位伟人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多点镶嵌的叙事结构
1979年,中美建交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翻天覆地的变化。影片《旋风九日》便是以邓小平1979年第一次访美之旅为背景,以“邓小平访美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故地故人重访”的形式,为观众讲述了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为期九天的访美故事。这里面不仅有思想的火花、精神的激荡,更有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
用鲜为人知的解密史料还原真实。影片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了1979年邓小平访美过程中与美国政坛人物上演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而这次访美历程,也称得上是一次“冒险之旅”。从北京到华盛顿、亚特兰大、休斯敦、西雅图,影片编导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内幕资料一一呈现,基本还原了那段尘封了三十多年的中美建交初期的故事。在观影之前,相信很多观众对邓小平访美的这段历史都不甚熟知,对期间所经历的种种遭遇更无从查起。而《旋风九日》则弥补了国内观众对这一历史节点的记忆空白,影片制作者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视频资料,甚至有些是连邓小平的子女都不曾看到的影像资料,以扎实的史料、求实的态度拨开历史迷雾,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这个层面上说,影片以访问的日程为轴推动叙事的这条线是精确而丰满的,并且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用当事人的采访讲述雕刻细节。影片《旋风九日》一开场,便采取了典型的专题纪录片的方式,将一组知名人士谈论某人或某事的言论剪辑在一起,从而带出对这个人物或这一事件的整体评价或看法。这种以第一人称来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叙述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还提供了观照个人与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视点,让观众能多角度、多方位地去认知历史现场。比如,表现邓小平在休斯敦酒店大堂遭遇刺客袭击的故事时,此处编导加入了大量当年中美双方保镖的回忆谈话。中方保镖对美方人员反应迅速、密切合作等情节记忆犹新,而美方保镖则对邓小平和中方人员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编导没有对事件本身下任何结论,而只负责提供故事细节,将判断权完全交给了观众。
用极具创意的卡通形象舒缓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旋风九日》虽以纪录片形式展现,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其在细节的生动性以及趣味性上都做了相当好的锤炼,整个叙事流程更像是一部剧情片,百转千回,让人深深沉醉其中。同时,它还大胆运用了许多轻松活泼的元素。比如邓小平的漫画形象在大银幕上的首次出现,而且共出现了12次,这不仅让外国媒体感叹“中国领导人的漫画形象是非常少见的”,也让影片增添了生动性,作为一部严肃电影却能使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观众陶醉其中。
步步惊心的剧情节奏
尽管在世人眼中访美之旅看似短暂,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但实则不然,这实际上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在这短短的九天时间里,游行、暗杀、袭击……各种意外不断。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得面对不欢而散的议员和尖锐刻薄的记者。可以说,这一过程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而当时已经七十五岁的邓小平则用不卑不亢的态度战胜了一切困难,最终赢得了美国乃至世界的赞叹。
开篇抛悬念引发观看热情。我国著名戏曲作家和理论家李渔曾经针对戏曲的结构提出:“开篇当以奇句夺目。”其用意即在戏剧开始部分就要设置“兴奋点”,使观众集中注意力。《旋风九日》的编导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原则,在邓小平访美专机未飞离国境之前就制造了一个小悬念。在表现这一情节时,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动漫手段来再现当时的情景:专机从首都机场起飞不久,就遭遇了罕见的强对流天气,出现了剧烈的晃动和颠簸,机舱内文件散落一地,人们乱作一团。与随行人员的慌乱表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邓小平依旧稳稳地坐在座椅上,神色平静地凝视着窗外。这个小细节突出表现了邓小平面对突发情况时的镇定,揭示出他不畏复杂艰险、一定要完成此次访美任务的坚定决心。
过程多曲折增强收看兴趣。《旋风九日》并没有简单介绍台面上为世人所知的一切,而是用电影的手法,尤其是政治悬疑片的手法,大肆营造风雨欲来的阵仗,左中右势力轮番登场,抗议、示威甚至暗杀行动都在紧锣密鼓地铺陈着。在险象环生的境遇之中,更加突出了此次出访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比如,介绍美方在机场举行欢迎邓小平到访的仪式时,编导在叙事过程中就埋下了悬念的伏笔——反对者打出的标语口号,警方收到的反对派记者混入采访队伍的信息,等等。这些讯息虽然都掩藏于气氛隆重的欢迎场面之下,没做过多渲染和铺垫,却间接地向观众做出了预先提示,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使观众始终担心着邓小平访美的前景和遭遇。编导借这种冲突型的悬念表现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剧情节奏的进一步发展。
观照现实的时代意义
在文艺作品中,思想的力量必须通过艺术的表达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旋风九日》的编导不仅注重运用精当的结构设计、娴熟的剪辑技巧、动听的音乐配乐来展现尘封的历史,更注重从小细节中体现大情怀、大视角,使影片生发出细腻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启发观众从影片讲述的故事中思考当今之时代和身边之生活。
细节小处见大,表现伟人心怀祖国、鞠躬尽瘁的坚定信念。在休斯敦航天中心观看月球陨石时,邓小平露出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在白宫晚宴上,低头费力咀嚼牛排的邓小平格外真实和打动人心;离开美国前,邓小平不时掏出手绢擦鼻涕,更让人心疼这个病中的老人……在美国的9天,75岁高龄的邓小平参加了80多场活动。美国媒体称,“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展现出了西方政治家一般的魅力”,在美国刮起了“邓旋风”。通过邓小平这九天的访问,“美国人看到了一位个子不高、谈笑风生、充满睿智的中国领导人,可以说一夜之间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穿插温馨场面,揭示赢得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在影片中,编导选择了邓小平访美期间很多有“温度”的故事。比如邓小平去休斯敦农场看牛仔表演,编导找到了当时参加表演的农场主女儿,结合她们的讲述以及影像资料来表现中国领导人同美国基层民众亲密无间、真诚融入当地文化的一面。这对姐妹回忆当年得知邓小平要来农场时,并不知道他是谁,还特意去图书馆查资料。如今,虽然将近四十多年的光景过去了,她们仍然记得那天穿着中山装的邓小平接过当地人赠送的牛仔帽,自然地戴在头上的开心样子。
展现外交智慧,营造中美和谐共处主基调。近年来,中美在经贸、人权等领域屡有摩擦,而《旋风九日》这部影片则提供了中美交往的正面形象。正如影片导演傅红星所说,他希望让年轻人看一看,老一代政治家如何用智慧解决中美关系的问题。影片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纽约华莱士礼堂观众席第四排正中有一个座位,是亚洲协会为邓小平在美国保留的“永久座位”。在全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中,大幕已经拉上,动画版邓小平坐在那个位置上,缓缓回过头,面露微笑。当这最后一帧画面在银幕上定格时,相信很多观众的心里都会涌起一种激动和自豪的情愫。
无论是翩翩少年时赴法国留学,还是年逾古稀之际率队访美,邓小平的视野始终放眼全球,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去审视、去拥抱这个极速变化的世界,而他毕生所愿皆是为了让自己的祖国早日强大,让中华民族更尊严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观罢影片,我不由得忆起这位伟人的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