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在院系专业设置上更能针对市场的人才需求灵活调整,然民办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主要依靠自筹,且学生的学费较公立院校更高,学生基础薄弱、综合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要紧密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来开展。既要解决学生的“物质贫困”问题,更要处理好“精神贫困”问题;不但要重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 资助政策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1321所)占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的53.03%,而民办高校(718所)占高等教育院校(2788所)的25.75%;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195.85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2468.07万人)的7.94%。①数据说明,近200万的民办高职在校学生数已在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中占有重要比重。由于办学体制原因,民办高职得到的国家补助经费很少,这对于他们充分开展学生的助学工作,有一定影响。
1 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1.1 资助育人的理论依据
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民办高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学生管理中重要环节之一,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②民办高职相对公办高职较高的学费使得经济困难学生为数不少,他们是需要更加关注的群体,在对他们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坚持育人为本,把育人行为渗透于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也是他们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然要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自低至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③对人的这五种需要之间关系的阐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观点:首先,从生理需求依次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尽管存在变化或意外,但在常态下呈阶梯状递增排列,也就是说,人的高级需求在常态下是以低一级的需求满足得以实现;其次,通常来讲,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得到满足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将会成为驱使其行为的动力,促使其向高一层次发展;再次,从本质上讲,可以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两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偏重于物质层面,通过外部条件即可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则为高级层级需要,偏重于精神层面,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来满足;第四,由于环境的复杂影响,人在同一时期尽管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需要,但可以肯定的是,总有一种需要起主导作用,决定其行为。最后,从有无意识方面看,虽然这五种需要有时是有意识的,但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而往往无意识的动机更为重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民办高职的经济困难学生,最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可以得到保障,而个人价值、个人追求的实现,成为了比较重要的目标。通过学校的资助,这些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刻苦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校期间,学校通过组织一些勤工助学活动,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在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生活困难的基础上,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个人的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例如,在一些社区进行的大学生义务服务,帮助社区有需要的人们解决问题,为老人和儿童,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最重要的是要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它具体表现为贫困学子通过努力迈向社会,在社会上实现自我的价值,激励他们在未来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④
1.2 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借助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勤俭教育,是新形势下对民办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除了可以科学、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之外,还能体现教育公平,更具有實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铸中国梦的现实意义。民办高职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且还需承担着心理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这种“双贫”现象会在贫困生身上同时呈现,比如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和焦虑、冷漠和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诸如此类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其心理健康与否。资助他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解决其后顾之忧,更需要渗透着精神关怀、信念教育和行为管理,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成长,最终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⑤通过资助工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从而达到让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脱贫的效果。
此外,开展并落实好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还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2 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使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圆大学梦,有关这个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新生入学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登记,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除此之外,一些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国家资助工作的有益补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认定标准模糊,资格审查过程尚有难度 民办高职院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人出具的相关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班干部、辅导员的推荐。特别是对于新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学校所掌握的资料并不是很多,一些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使得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帮助;相关标准的不确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评定工作很难落实,尚存在少数非经济困难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得困难证明,最终得到名不副实的资助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均增加了资助认定工作的难度。⑥
2.2 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做不到平衡
中央和各级政府对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与措施,加大资助力度,将各类助学金及时无误发到每一位切实需要资助的学生,资助工作总体态势上发展较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目前的资助工作重点依旧停留在经济层面,最终目标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理想目标、诚信感恩等的系统全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导致资助与育人工作不能齐头并进,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感恩、诚信、励志、勤俭等教育环节缺失或薄弱的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却很难实现精神“脱贫”。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缺乏诚信意识,时有考试作弊现象;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他人冷漠;感恩意识不强,有次一学生家长因孩子多次违纪屡教不改来校协谈,伤心处该生母亲痛哭,而该生还笑得出来。
2.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消极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承受因经济拮据可能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也要应付比家境宽裕学生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长期存在的消极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除了对学生自身的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之外,也影响到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严重的甚至还能对家庭及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因此,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同学要多的多,在心理方面极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自卑与自尊的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孤僻、消极、偏激、焦虑迷茫等。
2.4 资助育人工作后续回访尚未形成体系
在各项资助申请审批下来后,管理者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历时几个月的评定终于落下了帷幕,但是后续问题,如获得资助的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有无请客吃饭现象、有无铺张浪费现象等还有待于進一步了解。⑦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拿到奖学金买苹果手机的现象。如何杜绝资助工作中出现此类问题,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一旦发现有学生对受助资金支配不当,经过批评未有效果的,应当及时的反馈,以便为以后资助工作的实效性的获得提供保障。
3 解决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困境的对策
3.1 创建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获取资助工作相关信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可以由生源地民政部门与学生就读中学、省资助中心和高校职能部门联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
首先,由省资助中心依据一定的原则,根据资助类别确定分层级的资助标准,切实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认定步骤的各环节衔接要求,资助后期的效果反馈等具体事项。
第二,由生源地民政部门根据省资助中心相关要求,提供当地经济水平及学生家庭是否存在债务、还贷诚信度、经济来源,主要支出项目等相关信息,由学生所在中学提供包括成绩在内的综合表现档案的相关信息,上传至资助中心备用。
第三,高校根据资助工作要求,从贫困生资助信息平台下载本校有资助需求的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橱窗、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等,以及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措施,让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关爱之情,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第四,成立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落实好学生各项资助工作,同时,在班级集成立民主评议小组。班级民主评议小组除了对日常生活中同学的生活消费等有较真实的了解,还可以对受资助的同学进行全程的关注和资助实效的反馈。为受资助学生的认定规范化和公平公正建言献策,为杜绝受资助学生的铺张浪费,也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效的达成进行监督。
第五,民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的资助工作和育人成效反馈到省资助中心。此外,引进社会监督(主要是学生家长)的力量,增加资贫扶困、全员育人工作能取得更好成效的砝码。
上述做法可以用图1表示。
为确保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公平、公开、公正,可以采用“差额申报、公开审核”的评审形式,公示申报学生的申报表格所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引导师生监督。
3.2 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并重
坚持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以诚信、感恩、励志、勤俭等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并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充分发挥资助政策体系助困与育人成才的双重功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诚信教育——以诚立身、诚信做人。把诚信知识、诚信故事、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助学贷款申请和后期还款全程。利用好大学入出两端,即在新生刚入学初期,在校园、宿舍楼开展“廉洁、诚信进校园”活动,毕业生临毕业前一个月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比如绘制廉洁、诚信黑板报,制作廉洁、诚信教育图片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园廉政文化活动,倡导大学生崇廉尚洁,诚信做人。
感恩教育——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可以建立定点义务站,每年组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义工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公益活动,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志愿活动等。
励志教育——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开展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选、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倡导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自助“五自”精神。定期邀请励志成才成功的榜样任务来校开展“励志大讲堂”,组织贫困学生聆听学习,激励其树立目标,自强不息。 勤俭教育——勤勉修身、俭以养德。开展勤俭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传递爱心,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相应上级部门号召,开展诸如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风尚。
3.3 校园文化育人,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注重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学习心理咨询课程,鼓励个人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后更安心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为他们顺利成长成才提供坚实条件保障。可以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心理普查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排忧解难。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及心理健康类情景剧或电影,让学生通过间接地“体验”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学会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在学习、创新、体育、文艺等方面结合资贫扶困工作,评选优异表现的同学,立为榜样并公开表扬和宣传其典型事迹,用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勇敢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3.4 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回访体系
无疑把经济资助与育人成才相结合是有效的学生资助管理模式,为把“育人”的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还应把完善资助工作的回访体系,建立民主测评档案,将诚信档案、勤俭表现、学习成绩等纳入回访评定资助效果达成的评定依据,确保让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帮助,让每一分钱都用到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受到资助的学生都能够全面成长成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在民办高职院校整个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坚持资助育人理念,不仅在物质上予以支持,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关怀和疏导。在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使其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注释:
①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③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ttp://www.baidu.com/link?url=8kqt5。
④刘畅:《高校助困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南大学,2012。
⑤赵贵臣:《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http://www.jiexunlunwen.com/article/2013/0111/article_14160.html。
⑦关于江苏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http://www.docin.com/p-644504096.html。
参考文献:
[1]沙爱红.育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左克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J].青年文学家·文化论坛,2012.
[3]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以社团模式开创贫困生教育新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4]张晶.关于江苏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陈津云.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构建[J].管理研究,2011,4.
[6]文理,龙霞.高校“助困育人”体系的建立完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
[7]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2).
作者简介:
宋庆彬(1981-),男,江苏宿迁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
陆全胜(1984-),男,江苏沭阳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
关键词: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 资助政策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1321所)占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的53.03%,而民办高校(718所)占高等教育院校(2788所)的25.75%;民办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195.85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2468.07万人)的7.94%。①数据说明,近200万的民办高职在校学生数已在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中占有重要比重。由于办学体制原因,民办高职得到的国家补助经费很少,这对于他们充分开展学生的助学工作,有一定影响。
1 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1.1 资助育人的理论依据
作为普通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民办高职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也是学生管理中重要环节之一,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②民办高职相对公办高职较高的学费使得经济困难学生为数不少,他们是需要更加关注的群体,在对他们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坚持育人为本,把育人行为渗透于资助工作的每个环节。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也是他们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然要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自低至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③对人的这五种需要之间关系的阐述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观点:首先,从生理需求依次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尽管存在变化或意外,但在常态下呈阶梯状递增排列,也就是说,人的高级需求在常态下是以低一级的需求满足得以实现;其次,通常来讲,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得到满足以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将会成为驱使其行为的动力,促使其向高一层次发展;再次,从本质上讲,可以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两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偏重于物质层面,通过外部条件即可满足。而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则为高级层级需要,偏重于精神层面,需要通过内部因素来满足;第四,由于环境的复杂影响,人在同一时期尽管可能会有两种以上的需要,但可以肯定的是,总有一种需要起主导作用,决定其行为。最后,从有无意识方面看,虽然这五种需要有时是有意识的,但多数时候是无意识的,而往往无意识的动机更为重要。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民办高职的经济困难学生,最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可以得到保障,而个人价值、个人追求的实现,成为了比较重要的目标。通过学校的资助,这些学生可以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激发他们刻苦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在校期间,学校通过组织一些勤工助学活动,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其中,在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的生活困难的基础上,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充分展示个人的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例如,在一些社区进行的大学生义务服务,帮助社区有需要的人们解决问题,为老人和儿童,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们,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最重要的是要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它具体表现为贫困学子通过努力迈向社会,在社会上实现自我的价值,激励他们在未来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④
1.2 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借助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勤俭教育,是新形势下对民办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做好资助育人工作,除了可以科学、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之外,还能体现教育公平,更具有實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共铸中国梦的现实意义。民办高职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而且还需承担着心理方面的压力。也就是说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这种“双贫”现象会在贫困生身上同时呈现,比如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和焦虑、冷漠和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诸如此类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其心理健康与否。资助他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解决其后顾之忧,更需要渗透着精神关怀、信念教育和行为管理,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成长,最终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⑤通过资助工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说服力、感染力,从而达到让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上脱贫的效果。
此外,开展并落实好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还是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2 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为使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圆大学梦,有关这个特殊群体的资助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新生入学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登记,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除此之外,一些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国家资助工作的有益补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认定标准模糊,资格审查过程尚有难度 民办高职院校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人出具的相关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和班干部、辅导员的推荐。特别是对于新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学校所掌握的资料并不是很多,一些学生在这方面还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使得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帮助;相关标准的不确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评定工作很难落实,尚存在少数非经济困难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得困难证明,最终得到名不副实的资助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均增加了资助认定工作的难度。⑥
2.2 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做不到平衡
中央和各级政府对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高度重视,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与措施,加大资助力度,将各类助学金及时无误发到每一位切实需要资助的学生,资助工作总体态势上发展较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目前的资助工作重点依旧停留在经济层面,最终目标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理想目标、诚信感恩等的系统全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导致资助与育人工作不能齐头并进,全员育人格局尚未形成。
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感恩、诚信、励志、勤俭等教育环节缺失或薄弱的问题,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却很难实现精神“脱贫”。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缺乏诚信意识,时有考试作弊现象;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他人冷漠;感恩意识不强,有次一学生家长因孩子多次违纪屡教不改来校协谈,伤心处该生母亲痛哭,而该生还笑得出来。
2.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消极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要承受因经济拮据可能难以完成学业的压力,也要应付比家境宽裕学生更多的压力和挑战。长期存在的消极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除了对学生自身的学业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之外,也影响到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严重的甚至还能对家庭及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因此,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比其他同学要多的多,在心理方面极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自卑与自尊的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孤僻、消极、偏激、焦虑迷茫等。
2.4 资助育人工作后续回访尚未形成体系
在各项资助申请审批下来后,管理者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历时几个月的评定终于落下了帷幕,但是后续问题,如获得资助的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有无请客吃饭现象、有无铺张浪费现象等还有待于進一步了解。⑦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拿到奖学金买苹果手机的现象。如何杜绝资助工作中出现此类问题,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一旦发现有学生对受助资金支配不当,经过批评未有效果的,应当及时的反馈,以便为以后资助工作的实效性的获得提供保障。
3 解决民办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困境的对策
3.1 创建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获取资助工作相关信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可以由生源地民政部门与学生就读中学、省资助中心和高校职能部门联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平台:
首先,由省资助中心依据一定的原则,根据资助类别确定分层级的资助标准,切实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认定步骤的各环节衔接要求,资助后期的效果反馈等具体事项。
第二,由生源地民政部门根据省资助中心相关要求,提供当地经济水平及学生家庭是否存在债务、还贷诚信度、经济来源,主要支出项目等相关信息,由学生所在中学提供包括成绩在内的综合表现档案的相关信息,上传至资助中心备用。
第三,高校根据资助工作要求,从贫困生资助信息平台下载本校有资助需求的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橱窗、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途径,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等,以及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措施,让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关爱之情,解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第四,成立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落实好学生各项资助工作,同时,在班级集成立民主评议小组。班级民主评议小组除了对日常生活中同学的生活消费等有较真实的了解,还可以对受资助的同学进行全程的关注和资助实效的反馈。为受资助学生的认定规范化和公平公正建言献策,为杜绝受资助学生的铺张浪费,也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和实效的达成进行监督。
第五,民办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的资助工作和育人成效反馈到省资助中心。此外,引进社会监督(主要是学生家长)的力量,增加资贫扶困、全员育人工作能取得更好成效的砝码。
上述做法可以用图1表示。
为确保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公平、公开、公正,可以采用“差额申报、公开审核”的评审形式,公示申报学生的申报表格所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引导师生监督。
3.2 经济资助与育人工作并重
坚持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以诚信、感恩、励志、勤俭等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并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充分发挥资助政策体系助困与育人成才的双重功效,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诚信教育——以诚立身、诚信做人。把诚信知识、诚信故事、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助学贷款申请和后期还款全程。利用好大学入出两端,即在新生刚入学初期,在校园、宿舍楼开展“廉洁、诚信进校园”活动,毕业生临毕业前一个月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比如绘制廉洁、诚信黑板报,制作廉洁、诚信教育图片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校园廉政文化活动,倡导大学生崇廉尚洁,诚信做人。
感恩教育——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可以建立定点义务站,每年组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义工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公益活动,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志愿活动等。
励志教育——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开展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选、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倡导自尊、自立、自信、自强、自助“五自”精神。定期邀请励志成才成功的榜样任务来校开展“励志大讲堂”,组织贫困学生聆听学习,激励其树立目标,自强不息。 勤俭教育——勤勉修身、俭以养德。开展勤俭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传递爱心,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相应上级部门号召,开展诸如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勤俭节约风尚。
3.3 校园文化育人,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注重贫困生的心理疏导
组织学生工作人员学习心理咨询课程,鼓励个人报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后更安心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为他们顺利成长成才提供坚实条件保障。可以根据民办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心理普查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集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问题,排忧解难。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及心理健康类情景剧或电影,让学生通过间接地“体验”感悟生活、体会人生,学会正确看待、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在学习、创新、体育、文艺等方面结合资贫扶困工作,评选优异表现的同学,立为榜样并公开表扬和宣传其典型事迹,用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勇敢乐观地学习和生活。
3.4 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回访体系
无疑把经济资助与育人成才相结合是有效的学生资助管理模式,为把“育人”的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还应把完善资助工作的回访体系,建立民主测评档案,将诚信档案、勤俭表现、学习成绩等纳入回访评定资助效果达成的评定依据,确保让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帮助,让每一分钱都用到真正有需要的困难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受到资助的学生都能够全面成长成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在民办高职院校整个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坚持资助育人理念,不仅在物质上予以支持,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给予关怀和疏导。在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使其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注释:
①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③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ttp://www.baidu.com/link?url=8kqt5。
④刘畅:《高校助困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南大学,2012。
⑤赵贵臣:《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http://www.jiexunlunwen.com/article/2013/0111/article_14160.html。
⑦关于江苏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http://www.docin.com/p-644504096.html。
参考文献:
[1]沙爱红.育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
[2]左克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J].青年文学家·文化论坛,2012.
[3]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以社团模式开创贫困生教育新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4]张晶.关于江苏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陈津云.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体系的构建[J].管理研究,2011,4.
[6]文理,龙霞.高校“助困育人”体系的建立完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1).
[7]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2).
作者简介:
宋庆彬(1981-),男,江苏宿迁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
陆全胜(1984-),男,江苏沭阳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