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许多管理咨询机构研究表明,保持一个组织持续发展和创新,关键的因素不在于高层管理者,而在于是否有管理和创新能力的中层管理者。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员工操作能力和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而对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培训较少。从农发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来看,部分中层对一般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不甚了解,在贯彻执行上级意图时,理解不到位,方法不得当,效果不理想,形成管理短板。
一、对中层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按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划分,可分为:高层管理者(或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操作者。
该行每个层级的部门负责人是各级行的中层管理者。他们在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1、中层管理者是战略的执行者 。组织的成功取决于正确的决策与有效的执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组织战略规划的执行者,如何有效发挥这一作用,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是关系到成败的关键问题。2、中层管理者是组织战术决策的制定者。中层管理者不仅要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施高层的决策方案,还要发挥其作为一位领导人的影响力,通过有效的战术决策,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和效果,立足于单位和自己负责部门的全局,实施领导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3、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 。中层管理者在组织中一方面起到将高管的决策向基层管理者进行推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负有将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高层管理者进行反馈的职责。
中层管理者的角色特点:一是多维度管理。中层需要上、下、左、右沟通,中层比起高层、基层处理问题,工作的复杂度较大;二是业务与管理的两难。中层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管理,两方面工作都要强。三是创新与守成的两难。中层既要维护工作的制度、流程,又要创新,不像组织的高层,主要在创新;也不像基层,主要在执行,这对中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有专家研究表明,中层管理者应具备四种能力:
1.智力能力。可分为概念化能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概念化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看出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念化能力有助于管理者把握全局,并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判断力是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方向性把握的能力。判断力有助于管理者在进行部门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管理者对事物进行符合常理的判断。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实际工作的有效性。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可分为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规划能力是指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制定达成工作目的计划的能力。行动能力是指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在行动之前不可能进行100%的准备,这就需要中层管理者能够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客觀、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沟通能力。在工作中,沟通能力可分为对上级沟通能力、平级沟通能力和对员工沟通能力。对上级的沟通主要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和对任务的向上级的反馈。平级沟通主要是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对员工的沟通主要是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中层管理者不但要能准确的领会对方表述的意图,还要能准确的把自己的意图表述给对方。
4.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包括情绪控制能力、自我估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对中层管理者而言,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并不能解决任何工作中的问题,反而会让员工丧失认同,所以,理智、客观的对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非常重要。自我估计能力的强弱体现中层管理者是否有自知之明。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中层在职务或者工作环境变动时,能否继续有效地工作,胜任岗位。
二、中层不力的一般现象
目前,该行部分中层对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的总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向何方努力;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步骤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分解阶段性目标;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不了解,不知道该做什么;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技术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创新思路开展工作。大小工作需要高层推动,指令通过中层到执行层面时,信息衰减,执行不力,工作常浮在形式上,实效差。究其原因:
(一)部分中层管理者存在职务角色的错位
1、把自己错位成“民意代表”。 有些中层管理者当员工有什么抱怨的时候,不去纾解开导,而是随和抱怨,推说某某事是上级定的、上级要求的等等,自己成了上级的对立面,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出现角色错位。
2、把自己错位成领主。把自己分管的业务看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说了算,缺乏横向和纵向沟通,为部门争利益、推责任。
3、把自己向上错位。有些中层以“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为借口,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不做。这么想的时候,已经向上错位了,开始判断上级的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受个人水平和判断力的限制,认为上级不对就不执行或者打折执行或者拖延,这样很多组织的目标、战略得不到贯彻。
4、把自己错位成一般员工。 作为中层,在员工面前是一种职务行为,代表组织,而不是代表个人。如果常在员工面前抱怨、发泄不满,会上不说,会下乱说,实际上这时候把自己错位成基层员工了。
(二)部分中层缺乏基本的管理素养
1、没有目标感。组织的目标一般体现于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我行的绩效指标只停留在组织层面,没有分解到部门及个人。管理水平目标更是自上而下缺失,没有规划,也没有建立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体系。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是“等、靠”上级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安排,不知道也没有压力主动思考业务和管理目标问题,不清楚中长期应该做什么,近期应该做什么。
2、缺乏流程概念。处理问题缺乏流程概念,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事前规划,事中检讨,事后总结。管理粗放,事倍功半而不能自觉,对管理经验和教训没有记忆能力,同样同类的事,换一个人、一个时间,仍然会犯同样的错。不能把经验和教训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流程,积累下来,成为管理能力成长的标志。
3、没有整体感。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不能从组织整体利益角度思考部门工作,在人、财、物上争资源,在工作上推责任、揽成绩,重形式,轻实效。导致部门分割,配合困难,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拆台等现象。
4、缺少责任感。遇到事情常归罪于外,归结于上、下、左、右及内外部客观困难。怨天尤人,以机制、战略问题等力所不能及的理由掩饰不作为。不去在自己可作为的空间内寻求改进,不从自己能力上寻求提高,不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
5、缺少方法。管理即是管人。而管人的方法在系统内是隐晦的、经验的,少有人在管人的方法上对中层言传身教,也缺少基本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上的培训,只能靠中层自己摸索领悟。但是,管理经验的积累与职位高低、工作阅历相关,中层都是从基层操作人员提拔上来的,在管人上少有经验,靠个人积累,效率低,也可能走偏。中层缺少管理方法,影响执行力,高层很多想法、目标、创新的东西一到中层就卡住,执行困难。
三、提高中层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对中层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培训。
通过管理理论的培训,让中层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对应的管理理论发展脉络,了解我行现阶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在管理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我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阶段性空间和目标,提高对上级管理措施的理解力,提高执行力的高度。
通过管理方法的培训,提高中层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促进中层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职能和使命,提高执行力的力度。通过管理技术的培训,了解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作业管理、流程管理等技术,中层是细节管理的核心,提高中层的管理技术,才能提高执行力的精度和速度。
(二)分解管理目标
把部门分解为绩效贡献部门和保障性部门(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提出每个部门的具体的目标。将上级绩效考核目标作为绩效贡献部门的一级指标,以外部客户的发展量、风险度及满意度等作为二级支持指标,根据客户需要而进行的制度改进作为三级支持指标,将部门员工的能力提升作为四级指标,有条件的单位,可将指标落实到员工。保障性部门以内部客户满意度为一级指标,改进性创新为二级指标,员工能力提升为三级指标。由高层管理者审核目标的合理性,避免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将人、财、物资源尽量向绩效贡献部门倾斜。 “目标一致才能得胜利”。目标从单位分解到部门,分解到人,尽量加大考核挂钩力度,可以提高中层的目标感和责任感,提高部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耦合度,减少中层角色错位现象,促进中层树立绩效导向,自觉提高管理素质。
(三)高层主动帮带中层
高层管理经验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高层的言传身教,是提高中层管理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高层应帮助分析中层管理者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养和指导,以及指导的内容。评价中层管理者的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包括绩效评价、知识技能测验、态度评价等。
一、对中层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按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划分,可分为:高层管理者(或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操作者。
该行每个层级的部门负责人是各级行的中层管理者。他们在管理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1、中层管理者是战略的执行者 。组织的成功取决于正确的决策与有效的执行,二者缺一不可。中层管理人员作为组织战略规划的执行者,如何有效发挥这一作用,提高他们的执行能力,是关系到成败的关键问题。2、中层管理者是组织战术决策的制定者。中层管理者不仅要严格的执行和组织实施高层的决策方案,还要发挥其作为一位领导人的影响力,通过有效的战术决策,提高方案的实施效率和效果,立足于单位和自己负责部门的全局,实施领导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3、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 。中层管理者在组织中一方面起到将高管的决策向基层管理者进行推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负有将执行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向高层管理者进行反馈的职责。
中层管理者的角色特点:一是多维度管理。中层需要上、下、左、右沟通,中层比起高层、基层处理问题,工作的复杂度较大;二是业务与管理的两难。中层既要懂业务,又要懂管理,两方面工作都要强。三是创新与守成的两难。中层既要维护工作的制度、流程,又要创新,不像组织的高层,主要在创新;也不像基层,主要在执行,这对中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有专家研究表明,中层管理者应具备四种能力:
1.智力能力。可分为概念化能力、判断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个方面。概念化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否看出表面上互不相干事件的内在联系,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概念化能力有助于管理者把握全局,并能深入系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判断力是对事物发展趋势进行方向性把握的能力。判断力有助于管理者在进行部门规划和工作计划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逻辑思维能力是指管理者对事物进行符合常理的判断。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实际工作的有效性。
2.管理能力。管理能力可分为规划能力和行动能力。规划能力是指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制定达成工作目的计划的能力。行动能力是指在工作中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策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事情在行动之前不可能进行100%的准备,这就需要中层管理者能够在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对环境进行客觀、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沟通能力。在工作中,沟通能力可分为对上级沟通能力、平级沟通能力和对员工沟通能力。对上级的沟通主要是接受上级的任务和对任务的向上级的反馈。平级沟通主要是部门协调及部门沟通。对员工的沟通主要是布置工作任务及进行工作指导等。中层管理者不但要能准确的领会对方表述的意图,还要能准确的把自己的意图表述给对方。
4.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包括情绪控制能力、自我估计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对中层管理者而言,情绪化的语言和行为并不能解决任何工作中的问题,反而会让员工丧失认同,所以,理智、客观的对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非常重要。自我估计能力的强弱体现中层管理者是否有自知之明。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中层在职务或者工作环境变动时,能否继续有效地工作,胜任岗位。
二、中层不力的一般现象
目前,该行部分中层对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的总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向何方努力;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步骤不清楚,不知道如何分解阶段性目标;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不了解,不知道该做什么;对提高管理水平的技术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创新思路开展工作。大小工作需要高层推动,指令通过中层到执行层面时,信息衰减,执行不力,工作常浮在形式上,实效差。究其原因:
(一)部分中层管理者存在职务角色的错位
1、把自己错位成“民意代表”。 有些中层管理者当员工有什么抱怨的时候,不去纾解开导,而是随和抱怨,推说某某事是上级定的、上级要求的等等,自己成了上级的对立面,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出现角色错位。
2、把自己错位成领主。把自己分管的业务看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说了算,缺乏横向和纵向沟通,为部门争利益、推责任。
3、把自己向上错位。有些中层以“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为借口,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不做。这么想的时候,已经向上错位了,开始判断上级的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受个人水平和判断力的限制,认为上级不对就不执行或者打折执行或者拖延,这样很多组织的目标、战略得不到贯彻。
4、把自己错位成一般员工。 作为中层,在员工面前是一种职务行为,代表组织,而不是代表个人。如果常在员工面前抱怨、发泄不满,会上不说,会下乱说,实际上这时候把自己错位成基层员工了。
(二)部分中层缺乏基本的管理素养
1、没有目标感。组织的目标一般体现于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我行的绩效指标只停留在组织层面,没有分解到部门及个人。管理水平目标更是自上而下缺失,没有规划,也没有建立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体系。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是“等、靠”上级部门和高层管理者安排,不知道也没有压力主动思考业务和管理目标问题,不清楚中长期应该做什么,近期应该做什么。
2、缺乏流程概念。处理问题缺乏流程概念,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事前规划,事中检讨,事后总结。管理粗放,事倍功半而不能自觉,对管理经验和教训没有记忆能力,同样同类的事,换一个人、一个时间,仍然会犯同样的错。不能把经验和教训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流程,积累下来,成为管理能力成长的标志。
3、没有整体感。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不能从组织整体利益角度思考部门工作,在人、财、物上争资源,在工作上推责任、揽成绩,重形式,轻实效。导致部门分割,配合困难,甚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拆台等现象。
4、缺少责任感。遇到事情常归罪于外,归结于上、下、左、右及内外部客观困难。怨天尤人,以机制、战略问题等力所不能及的理由掩饰不作为。不去在自己可作为的空间内寻求改进,不从自己能力上寻求提高,不积极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
5、缺少方法。管理即是管人。而管人的方法在系统内是隐晦的、经验的,少有人在管人的方法上对中层言传身教,也缺少基本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上的培训,只能靠中层自己摸索领悟。但是,管理经验的积累与职位高低、工作阅历相关,中层都是从基层操作人员提拔上来的,在管人上少有经验,靠个人积累,效率低,也可能走偏。中层缺少管理方法,影响执行力,高层很多想法、目标、创新的东西一到中层就卡住,执行困难。
三、提高中层管理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对中层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培训。
通过管理理论的培训,让中层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相对应的管理理论发展脉络,了解我行现阶段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在管理学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确认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我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的阶段性空间和目标,提高对上级管理措施的理解力,提高执行力的高度。
通过管理方法的培训,提高中层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管理能力,促进中层正确理解自己的角色职能和使命,提高执行力的力度。通过管理技术的培训,了解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作业管理、流程管理等技术,中层是细节管理的核心,提高中层的管理技术,才能提高执行力的精度和速度。
(二)分解管理目标
把部门分解为绩效贡献部门和保障性部门(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提出每个部门的具体的目标。将上级绩效考核目标作为绩效贡献部门的一级指标,以外部客户的发展量、风险度及满意度等作为二级支持指标,根据客户需要而进行的制度改进作为三级支持指标,将部门员工的能力提升作为四级指标,有条件的单位,可将指标落实到员工。保障性部门以内部客户满意度为一级指标,改进性创新为二级指标,员工能力提升为三级指标。由高层管理者审核目标的合理性,避免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将人、财、物资源尽量向绩效贡献部门倾斜。 “目标一致才能得胜利”。目标从单位分解到部门,分解到人,尽量加大考核挂钩力度,可以提高中层的目标感和责任感,提高部门目标与整体目标的耦合度,减少中层角色错位现象,促进中层树立绩效导向,自觉提高管理素质。
(三)高层主动帮带中层
高层管理经验是组织最宝贵的财富,高层的言传身教,是提高中层管理能力的最有效方式。高层应帮助分析中层管理者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确定谁需要和应该接受培养和指导,以及指导的内容。评价中层管理者的实际工作绩效以及工作能力,包括绩效评价、知识技能测验、态度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