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问:从“问题意识”到“自主阅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了。比照2001年的实验稿,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不少重大变化,其中“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在陈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写道:“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里,在原实验稿基础上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将原实验稿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改为“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从这一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版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到了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地位,并且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作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而言,有了具体、明白的导向。
  那么,如何将这一课标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让学生实现从“问题意识”到自主阅读能力的跨越呢?笔者以为: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发问,教会学生常用的发问方法。因为乐于发问,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善于发问,是自主阅读能力的表征。
  一、 引导学生在“引言”之处发问
  所谓“引言”,就是处于篇首部分,用以引出、概括或暗示下文内容的文字。一般来说,学生阅读文章时,比较容易发现这类语句。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章,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这类“引言”上生发有价值的思考,进行有逻辑的追问,然后沿着思考和追问去深入了解和理解文章内容,这样才能加快推进阅读进程,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比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一文,开篇交代背景之后就有“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一句。教学本文时,可以在引导学生找到这句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由此展开提问,学生就可能提出:“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哪里可以看出楚王在显耀楚国威风?”“晏子又是怎样应对楚王的侮辱的?”“结果会怎样?”而这些问题正是下文要具体叙述的内容,也是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内容。
  二、 引导学生在“结语”之处发问
  与“引言”相对,“结语”指的是处于篇末部分,用以概括上文内容、揭示前文内涵,或用以结束文章的语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结尾切入”导学策略,也就是先让学生找出这类语句,然后进入文章深入理解。为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者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扣住“结语”提出问题。比如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夜的工作》一文,在叙述了“我”亲眼所见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之后,写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样两句总结兼赞叹的句子。这里,“一夜的工作”是对上文所写事情的概括,而“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则是对文章主题的揭示。学生由此切入,可以提出:“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形怎样?”“哪些地方看出总理‘多么劳苦’,哪些地方看出总理‘多么简朴’?”然后展开品词析句过程。
  三、 引导学生在“关联”之处发问
  作者表现人物,叙述事情,描摹景致,介绍物件,总有一定的线索;作者表达思想情感,也总有一定的思路。这种线索或思路,有的内隐于字里行间,有的则借助语言文字,以相似、相关或相同语言形式贯穿于文章中间,构成前后照应或彼此关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探寻这种“关联”元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问题,将阅读理解导向深入。比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中,先后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语句。引导学生找出之后,可启发学生就此思考发问:“‘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分别是谁说出来的?”“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每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教者将学生的提问稍加整理,便可以用作统率学生深入探究和感悟课文内容的纲领,展开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
  四、 引导学生在“结节”之处发问
  口语中,有“节骨眼上”之说,意指事物的重要环节或关键之处。这里以“结节”指称语句中的重要字、词,包括语法上的主要成分和意义上的关键语素。它们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标记”,但细心阅读可凭直觉得知。阅读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把握这些“关节”,并由此切入提出问题,对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无疑有着积极意义。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个课文题目吧,从语法的角度看,“炸”字是整个句子的“关节”;从意义的角度看,“舍身”是表现主题的“关节”。教学时,让学生扣住“炸”可以提出:“为什么要‘炸’?”“怎样去‘炸’?”“‘炸’的结果怎样?”扣住“舍身”可以提出:“什么叫‘舍身’?”“为什么要‘舍身’?”“怎样‘舍身’?”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按问题去研读课文,也就有的放矢地展开了阅读过程。
  五、 引导学生在“区别”之处发问
  在同一篇课文中,往往有同一词汇或同样语句采取截然不同用法的情况,作者通过这种不同的用法,旨在表达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别的不同意思。并且,这种同中有异的语言文字,恰恰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力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掌握的东西。比如说,《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用了“昨天是我的眼睛欺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样一个感叹句结束全文,抒发对大榕树咏赞之情。很明显,句中两次出现的“鸟的天堂”这一短语,用法显然不同,前者加了引号,是特殊用法;后者没有加引号,是常态用法,他们表示的意义当然也不同。学生阅读中发现了这一“区别”之后,教者如趁热打铁启发学生针对这一区别提问,学生便可能轻易地提出:前一个“鸟的天堂” 为什么加了引号,而后一个“鸟的天堂”又为什么不加引号?
  六、 引导学生在“特异”之处发问
  我所谓的“特异”之处,是指作者语言方式方面的异乎寻常之处,或者是思想感受方面的新奇独特之处。这种异乎寻常或新奇独特之处在文字表面几乎没有什么标志,但稍加推敲就能很快发现的。比如《真实的高度》一文中,小仲马在拒绝借父亲之名自荐文稿时说了一句话:“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这句话对学生而言应该是非常特殊的,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便会感觉出来,而当他们有了感觉之后,教师只要稍加启发,他们便不难提出诸如“‘坐在肩头’是什么意思”“‘摘苹果’是什么意思”“‘没味道’是什么意思”“小仲马为什么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等一连串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发现类似的“特异”之处,由此入手进行提问,也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极好方法。
  七、 引导学生在“歧义”之处发问
  事物有多元价值,解决问题有多种思路和多种策略。不受成见束缚,超越权威见解,进行多角度质疑探究,是人的问题意识中最重要的元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或定式,敢于标新,敢于求异,敢于质疑公众观点,从中发现其“歧义”,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一文中,父亲有一段叙述花生好处的文字,将花生与苹果、石榴进行对比,借以突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作者在肯定花生时似乎隐隐含有否定苹果、石榴之意。教学时,在学生读懂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对这段文字还有疑问吗?”那么,学生便可能提出质疑:“作者把花生跟苹果、石榴对比,是不是在批评苹果、石榴?”“花生不好看但很有用,值得赞美;苹果、石榴既好看又有用,值得赞美吗?”
  八、 引导学生在“留白”之处发问
  “留白”,是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有时是因受到篇幅限制而“留白”,有时是为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而“留白”,而有时则是为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而“留白”。“留白”有时以省略号之类的标点为标志,有时则没有任何标志,只有在语言叙述时表现出较大的跳跃性或跨越性。无论是哪种“留白”,对读者而言,都值得去追问一番,探究一番,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感悟文章意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文结尾写道:“说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其中的“说起往事”和“深深感谢”都可视为“留白”,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提出“‘我’最有可能跟老师谈什么往事”“‘我’又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感谢”等问题,能引发学生通过补白想象,深化对“师恩”以及“难忘”的感悟。
  以上是引导学生发问的主要方法。它们未必能囊括阅读过程中的所有发问情形,各种方法之间也未必“泾渭分明”,未必都能单独运用。但是可以相信,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持之以恒地这样“导问”,必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帮助他们展开有效的阅读探究,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